仙踪十友
"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于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司马承祯、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487篇诗文► 35条名句
- 白胡桃
- 寄崔侍御
- 哭宣城善酿纪叟
- 嘲鲁儒
- 清平乐
-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 思边
- 横江词·其三
-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 留别王司马嵩
- 东鲁见狄博通
-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 别匡山
-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 江夏赠韦南陵冰
- 留别广陵诸公
- 来日大难
- 登锦城散花楼
- 望月有怀
- 古风·齐有倜傥生
- 少年行三首·其三
- 长门怨二首
- 览镜书怀
- 东山吟
- 古风·大雅久不作
- 紫藤树
- 登庐山五老峰
- 对酒
- 古风·燕昭延郭隗
- 清平乐·禁庭春昼
- 古风五十九首
- 有所思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 拟古十二首
- 大鹏赋·并序
- 越女词五首
- 清平乐·烟深水阔
- 与韩荆州书
- 草书歌行
- 折荷有赠
- 对酒忆贺监二首
- 流夜郎赠辛判官
- 赠裴十四
- 临江王节士歌
- 洛阳陌
- 临终歌
- 少年行二首
- 寻雍尊师隐居
-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 江上吟
- 山中问答
- 南陵别儿童入京
- 上李邕
- 白毫子歌
- 古风·昔我游齐都
- 古风·太白何苍苍
- 古风·凤飞九千仞
- 金陵凤凰台置酒
- 九日登山
- 自遣
- 襄阳歌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枯鱼过河泣
-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 宴陶家亭子
- 陈情赠友人
-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 观猎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口号赠征君鸿
- 南都行
- 赠郭季鹰
-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 客中作
- 金陵白杨十字巷
- 书情题蔡舍人雄
-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 上崔相百忧章
- 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一
- 古风·咸阳二三月
- 赠张公洲革处士
- 古风·松柏本孤直
- 赠参寥子
-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 玉真仙人词
- 上元夫人
- 赠清漳明府侄聿
- 赠崔秋浦三首
- 沐浴子
-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 示金陵子
-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 湖边采莲妇
-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 别鲁颂
- 赠别从甥高五
- 咏石牛
- 古风·孤兰生幽园
- 古风·宝剑双蛟龙
- 咏山樽二首
-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 鸣雁行
- 咏萤火
-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 姑孰十咏
- 春感诗
-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 寓言三首·其三
- 惜余春赋
-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 荆门浮舟望蜀江
- 江南春怀
- 寄远十二首·其三
- 寄远十二首·其五
- 淮海对雪赠傅霭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57篇诗文► 1条名句
- 寄天台道士
- 采樵作
- 听郑五愔弹琴
- 洗然弟竹亭
- 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 登鹿门山怀古
-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
- 渡浙江问舟中人
- 都下送辛大之鄂
- 入峡寄弟
- 高阳池送朱二
-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 自洛之越
- 送陈七赴西军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 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洛中送奚三还扬州
- 送王昌龄之岭南
- 彭蠡湖中望庐山
- 登望楚山最高顶
- 赴京途中遇雪
- 田园作
-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 送杜十四之江南
- 与诸子登岘山
- 晚泊浔阳望庐山
-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万山潭作
-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夜归鹿门山歌
- 岁暮归南山
- 初秋
- 春晓
- 留别王侍御维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 耶溪泛舟
- 宿建德江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 早寒江上有怀
- 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过故人庄
-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秋登兰山寄张五
- 秋宵月下有怀
-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田家元日
- 凉州词二首
- 清明即事
- 夏日南亭怀辛大
- 送朱大入秦
- 他乡七夕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304篇诗文► 12条名句
- 送方城韦明府
- 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 游悟真寺(一作王缙诗)
-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
-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时为右补阙)
-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等诸公
- 同卢拾遗过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不果斯诺
-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 赠刘蓝田
- 送神
- 洛阳女儿行 ( 册4 卷125 页1258a)
- 登楼歌
- 送崔三往密州觐省
-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
- 酬黎居士淅川作
- 过太乙观贾生房
- 东溪玩月
- 赠李颀
- 田家
- 疑梦
- 鱼山神女祠歌·迎神
- 送岐州源长史归
- 过崔驸马山池
- 与卢象集朱家
- 郑果州相过
-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
- 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
-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 赠房卢氏琯
- 扶南曲歌词五首
- 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 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
-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
-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 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
- 愚公谷三首(青龙寺与黎昕戏题)
- 赠吴官
- 献始兴公(时拜右拾遗)
- 句
-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次荆州时作)
- 齐州送祖三?
- 送殷四葬(一作哭殷遥)
-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 留别丘为
- 送李员外贤郎
- 送孙秀才
-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
-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 送严秀才还蜀
- 从军行
- 长生草
-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四首 其一
-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时在常乐东园,走笔成)
- 奉送六舅归陆浑
- 送崔兴宗
- 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 大同殿柱产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即事
- 句
- 谒璿上人
- 纳凉
- 送丘为往唐州
- 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
-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 送张道士归山
- 留别钱起
- 送熊九赴任安阳
- 青
- 寄崇梵僧
- 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
- 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
- 游化感寺
- 凉州赛神
- 重酬苑郎中
- 闻裴秀才迪吟诗因戏赠
- 寓言二首(次首《律髓》入侠少类,作卢象《杂诗》)
-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 别弟妹二首(一作卢象诗)
- 偶然作六首 其六
-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与裴迪同作)
- 山中示弟
- 双黄鹄歌送别
- 凉州郊外游望
-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 山水决
-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鸬鹚堰
- 泛前陂
- 哭褚司马
- 千塔主人
- 酬诸公见过
- 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 哭祖六自虚(时年十八)
- 雪中忆李楫
-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与裴迪同作
-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 送孙二
- 哭殷遥
- 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
- 喜祖三至留宿
-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
- 送崔九兴宗游蜀
- 郑霍二山人
- 戏题辋川别业
- 早朝
- 赠祖三咏(济州官舍作)
- 淇上田园即事
- 左掖梨花
- 同崔傅答贤弟
-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离骚题作山中人)
- 山中寄诸弟妹
-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 齐州送祖二
- 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 上张令公
-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 北垞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 9篇诗文► 1条名句
卢藏用(约664 - 约713),字子潜,唐代诗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少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山。长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遗,神龙中,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以托附太平公主,流放岭南。与陈子昂友善,曾编辑《陈伯玉文集》赞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是陈子昂诗文变革的积极支持者。能属文,工草隶、大小篆、八分。书则幼尚孙(过庭)草,晚师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规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唐书本传、书断》► 0篇诗文► 0条名句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11篇诗文► 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