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¹,复笑升天行²
¹封事:奏章。²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¹剧悬旌(jīng)
¹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¹
天¹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¹
¹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huáng)¹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¹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¹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¹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¹
¹丹诚:即赤诚。

四支¹²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¹四支:即四肢。²反:通返。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偷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此诗当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九月前。据《湖南通志》卷十八《山川地理》篇载:“石角山在(零陵)县东北十里,山有小洞,极深远。连属十余小石峰,奇峭如画。”长乌村则较石角山更远,至少也得十几里山路。柳宗元被贬永州,这里虽然贫瘠,但却山水清秀,为了排遣苦闷,他经常徜徉于水光山色之中,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游记和诗作,《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是其中一篇。

  全诗分三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抒写自己的人生志趣及无辜骤贬后从忧惧不平到渐趋安宁的心路历程,而在风格上比谢灵运诗更刻露详尽。不求富贵,只期道存,其志向可以谢之“潜虬”“飞鸿”比拟。“久忘上封事,复偷升天行”,正见“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之矛盾和苦闷。当然,这种“忧栗”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淡化了,逐渐沉埋到了心理底层,它带给诗人的一个结果,便是“慵疏寡将迎”。

  随后十句,也即诗作的第二层写诗人从石角山游至长乌村的见闻。与谢的满园春色相比,此诗中描写的是一片幽静、荒寒之景。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把山水美的形态概括为两种:“游之适,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那么,此诗中作者所游则是历“奥如”而见“旷如”之景。先在林中“恣幽步”,茂密的树木遮住了上山的道路。穿过树林,“旷望”便可见寒川、遍野的霜稻等等。而这些景物皆生动形象,传神如画。特别是其中的动词用得凝练精确,如“恣”、“断”、“冒”、“侵”等,自然贴切、神韵独具,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语言功力。

  末八句为第三层,抒写诗人出游后的感喟,表达了自己“释志东皋”、归隐躬耕的愿望。从“道存”、“窜逐”、“忧栗”、“慵疏”、“追游”到“皋耕”,诗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

  从此诗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游踪之远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路历程的演变之远,写游踪也只是为自己的心理变化提供一个真实的注解。

参考资料

  • 1、柳宗元著. 柳宗元集 插图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37-339.
  • 2、[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6.
  • 3、吴文治. 柳宗元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4.
  • 4、李兴盛著. 中国流人史 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01-302.
  • 5、尚永亮编选. 柳宗元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0-31.
  • 6、柳宗元. 经典传家 图解柳宗元集[M].合肥:黄山书社, 2016 ,337.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注释
⑴封事:奏章。
⑵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⑶摇心:心忧不宁。
⑷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⑸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庄子·知北游》:“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⑹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⑺稍:已,既。
⑻乔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⑼丹诚:即赤诚。
⑽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⑾东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又,唐初>王绩有战功,官至大乐丞,而自号东皋子,“挂冠归田,葛巾联牛,躬耕东皋。”>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九月前。据《湖南通志》卷十八《山川地理》篇载:“石角山在(零陵)县东北十里,山有小洞,极深远。连属十余小石峰,奇峭如画。”长乌村则较石角山更远,至少也得十几里山路。柳宗元被贬永州,这里虽然贫瘠,但却山水清秀,为了排遣苦闷,他经常徜徉于水光山色之中,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游记和诗作,《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是其中一篇。

参考资料

  • 1、柳宗元著. 柳宗元集 插图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337-339.
  • 2、[唐]柳宗元著. 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6.
  • 3、吴文治. 柳宗元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4.
  • 4、李兴盛著. 中国流人史 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01-302.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全诗分三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抒写自己的人生志趣及无辜骤贬后从忧惧不平到渐趋安宁的心路历程,而在风格上比>谢灵运诗更刻露详尽。不求富贵,只期道存,其志向可以谢之“潜虬”“飞鸿”比拟。“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正见“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之矛盾和苦闷。当然,这种“忧栗”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被淡化了,逐渐沉埋到了心理底层,它带给诗人的一个结果,便是“慵疏寡将迎”。

  随后十句,也即诗作的第二层写诗人从石角山游至长乌村的见闻。与谢的满园春色相比,此诗中描写的是一片幽静、荒寒之景。>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把山水美的形态概括为两种:“游之适,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那么,此诗中作者所游则是历“奥如”而见“旷如”之景。先在林中“恣幽步”,茂密的树木遮住了上山的道路。穿过树林,“旷望”便可见寒川、遍野的霜稻等等。而这些景物皆生动形象,传神如画。特别是其中的动词用得凝练精确,如“恣”、“断”、“冒”、“侵”等,自然贴切、神韵独具,表现出诗人非凡的语言功力。

  末八句为第三层,抒写诗人出游后的感喟,表达了自己“释志东皋”、归隐躬耕的愿望。从“道存”、“窜逐”、“忧栗”、“慵疏”、“追游”到“皋耕”,诗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

  从此诗所描述的内容来看,游踪之远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心路历程的演变之远,写游踪也只是为自己的心理变化提供一个真实的注解。>

参考资料

  • 1、尚永亮编选. 柳宗元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0-31.
  • 2、柳宗元. 经典传家 图解柳宗元集[M].合肥:黄山书社, 2016 ,337.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先写自己的人生志向及无辜被贬后从忧惧不平到渐趋安宁的心路历程,接着写从石角山游至长乌村的见闻,最后表达了诗人“释志东皋”、归隐躬耕的愿望。此诗用词凝练精确,自然贴切、神韵独具,展现出诗人非凡的语言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36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