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䘛。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四曰: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第四,古人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们珍视的宝贝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更看重那些非物质、更有精神价值或长远利益的东西。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䘛。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生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告诫儿子说:“大王多次想要封赏我好的土地,但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可能会封赏给你,但你一定不要接受那些肥沃富饶的地方。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之丘的地方,那里土地贫瘠,名声也不好。楚国人害怕鬼怪,而越国人迷信鬼神。所以,只有这个地方可以长久保有。”后来,孙叔敖去世了,楚王果然要封赏给他的儿子好的地方,但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封给寝之丘。因此,那块地到现在也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真正的利益不是眼前的肥沃土地,而是能长久保有的东西。他懂得把别人都不想要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宝贝,这就是有道义的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之处。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伍子胥逃亡时,楚国急着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眺望郑国说:“郑国地势险要,人民聪明多智,但国君平庸,不值得我辅助。”于是离开郑国前往许国。见到许公后,伍子胥询问该去哪里,许公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朝东南方向吐了口唾沫。伍子胥再次拜谢,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决定前往吴国。途中经过楚国,到了江边,想要渡江时,看到一位老人在江边刺小船准备捕鱼,伍子胥便上前请求搭船。老人将他渡过江后,伍子胥询问老人的姓名和家族,但老人不肯说。伍子胥便解下自己的宝剑要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但老人也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律,抓到伍子胥的人可以被封高官,享万金之禄,还有千金重赏。以前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路过这里时我都没要他的东西,现在我又怎么会要你的宝剑呢?”伍子胥到了吴国后,派人到江边找那位老人,却再也找不到了。他每次吃饭时都会祭奠那位老人,并祈祷说:“江边的那位老人啊!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已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得知,身影不可看见,这只有江上老人能做到啊!”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宋国有个农民在耕地时得到了一块宝玉,他把它献给了司城子罕,但子罕不肯接受。农民请求说:“这是我这样粗野之人的宝贝,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这样的相国,希望您能接受并赐给我一些好处。”子罕却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当作自己的宝贝。”因此,宋国的有德之士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珍视的宝贝与众不同。”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如果现在把一百两黄金和一团小米放在小孩子面前让他选择,小孩子肯定会选择那团小米;但如果把和氏璧和一百两黄金放在不懂玉的人面前让他选择,他肯定会选择那一百两黄金;然而,如果把和氏璧和高尚的道德言论放在有智慧的贤者面前让他选择,贤者肯定会选择那高尚的道德言论。这说明,一个人的智慧越深厚,他所追求和选择的东西就越有价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智慧浅薄,他所追求和选择的东西就会相对粗浅。
四曰: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¹也。
¹异:不同的、特别的。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䘛。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¹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guī),禄万檐,金千镒(yì)。昔者子胥(xū)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¹俗主:平庸的君主。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¹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今以百金与抟(tuán)黍(shǔ)¹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²,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¹抟黍:捏成的饭团。 ²鄙人:鄙俗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第四,古人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们珍视的宝贝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更看重那些非物质、更有精神价值或长远利益的东西。
孙叔敖生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告诫儿子说:“大王多次想要封赏我好的土地,但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可能会封赏给你,但你一定不要接受那些肥沃富饶的地方。在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之丘的地方,那里土地贫瘠,名声也不好。楚国人害怕鬼怪,而越国人迷信鬼神。所以,只有这个地方可以长久保有。”后来,孙叔敖去世了,楚王果然要封赏给他的儿子好的地方,但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封给寝之丘。因此,那块地到现在也没有失去。孙叔敖的智慧在于,他知道真正的利益不是眼前的肥沃土地,而是能长久保有的东西。他懂得把别人都不想要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宝贝,这就是有道义的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之处。
伍子胥逃亡时,楚国急着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眺望郑国说:“郑国地势险要,人民聪明多智,但国君平庸,不值得我辅助。”于是离开郑国前往许国。见到许公后,伍子胥询问该去哪里,许公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朝东南方向吐了口唾沫。伍子胥再次拜谢,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前往吴国。途中经过楚国,到了江边,想要渡江时,看到一位老人在江边刺小船准备捕鱼,伍子胥便上前请求搭船。老人将他渡过江后,伍子胥询问老人的姓名和家族,但老人不肯说。伍子胥便解下自己的宝剑要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但老人也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律,抓到伍子胥的人可以被封高官,享万金之禄,还有千金重赏。以前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路过这里时我都没要他的东西,现在我又怎么会要你的宝剑呢?”伍子胥到了吴国后,派人到江边找那位老人,却再也找不到了。他每次吃饭时都会祭奠那位老人,并祈祷说:“江边的那位老人啊!天地之德大到了极点,(养育万物)多到了极点,(天地)有什么不能做?却毫无所求。已做了有利于他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不可得知,身影不可看见,这只有江上老人能做到啊!”
宋国有个农民在耕地时得到了一块宝玉,他把它献给了司城子罕,但子罕不肯接受。农民请求说:“这是我这样粗野之人的宝贝,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这样的相国,希望您能接受并赐给我一些好处。”子罕却说:“你把玉当作宝贝,我却把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当作自己的宝贝。”因此,宋国的有德之士都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珍视的宝贝与众不同。”
如果现在把一百两黄金和一团小米放在小孩子面前让他选择,小孩子肯定会选择那团小米;但如果把和氏璧和一百两黄金放在不懂玉的人面前让他选择,他肯定会选择那一百两黄金;然而,如果把和氏璧和高尚的道德言论放在有智慧的贤者面前让他选择,贤者肯定会选择那高尚的道德言论。这说明,一个人的智慧越深厚,他所追求和选择的东西就越有价值;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智慧浅薄,他所追求和选择的东西就会相对粗浅。
注释
异:不同的、特别的。
俗主:平庸的君主。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抟黍:捏成的饭团。
鄙人:鄙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