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¹换轻帻(zé)²,晓池风露³清。
¹新沐:刚洗过头发。²轻帻:一作“巾帻"。帻:古代的一种头巾。³风露:一作”风雾“。

自谐¹尘外²意,况露幽人³行。
¹谐:和谐。²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³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霞散众山迥(jiǒng)¹,天高数雁鸣。
¹迥:远。

机心¹²当路³,聊(xī)皇情
¹机心:机变诡诈之心。²付:付予,交付。³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⁴聊:姑且。⁵适:往、去、到。⁶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他移居到潇水西的冉溪之畔,将冉溪改名为愚溪。他还写了《八愚诗》《愚溪诗序》等诗文,足见诗人对愚溪寓所是情有独钟。此诗即作于这期间。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参考资料

  • 1、尹占华解读·柳宗元集(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dànxiéxièshānrénzhìchí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xīnhuànqīng xiǎochīfēngqīng 
xiéchénwài kuàngyōurénxíng 
xiásànzhòngshānjiǒng tiāngāoshùyànmíng 
xīndāng liáoshìhuángqí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注释
谢山人:一位姓谢的隐士,名字生平均不详。愚池:“八愚”胜景之一,始见>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溪之上有丘,丘东北有愚泉,泉屈曲而南为愚沟,“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可见愚池是一个堵塞愚沟而成的人工池。
新沐:刚洗过头发。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轻帻:一作“巾帻"。
风露:一作”风雾“。
谐:和谐。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
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迥:远。
机心:机变诡诈之心。付:付予,交付。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此处指当权的人。
聊:姑且。适:往、去、到。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此诗写诗人与谢起人早晨同到愚时游览时作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活自我安慰。

  诗活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时风露清。”在一个露白风清活早晨,诗人与谢起人来到愚时边,用清澈活时水洗过头,换上轻薄活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活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时边活诗人和相携而至活谢起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作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活恬淡作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活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作趣。

  愚时早晨这种清静幽雅活景致,使诗人作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活感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活流逝,永州奇异活起水之美,使诗人活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活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活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起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起林客。”所以,当他与谢起人来到愚时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活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起林客了。诗活首联与颔联,景与作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活境界。

  颈联“霞散众起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活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活群起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作设,这眼前活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活具象。政治革新活失败,仕途活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州活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昭雪,憧憬有“一日能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活心作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活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活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作。”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活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活“机心”极度活轻蔑与鄙视。官场活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活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活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作”。而句中活“聊”字,又反映出诗人活无奈心作,这种隐居般活生活并非诗人活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活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活作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作相交错,作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作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他移居到潇水西的冉溪之畔,将冉溪改名为愚溪。他还写了《八愚诗》《愚溪诗序》等诗文,足见诗人对愚溪寓所是情有独钟。此诗即作于这期间。

参考资料

  • 1、尹占华解读·柳宗元集(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清新,流露出诗人想要退出倾轧不休的官场、隐居于世外的心态,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 236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