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河渠书(节选)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郡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秦王,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计划用它来灌溉农田。渠未成,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王要杀他,郑国说:“臣开始是韩国的细作,但水渠修建成功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国以为他说得对,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来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的年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西门豹¹引漳水溉(gài)²(yè),以富魏之河内。
  ¹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²溉:浇灌。富:使……富。

  而韩闻秦之好(hào)兴事¹,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dǐ)(hù)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è)之水,溉泽卤²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³,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¹兴事:兴建政事。²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³沃野:肥沃的田野。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门豹引漳水灌溉邺郡的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富裕起来。

  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秦王,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计划用它来灌溉农田。渠未成,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王要杀他,郑国说:“臣开始是韩国的细作,但水渠修建成功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国以为他说得对,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来淤积混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的年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注释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
溉:浇灌。
富:使……富。
兴事:兴建政事。
泽卤:地低洼而多盐碱。
沃野:肥沃的田野。>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30篇诗文► 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