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名序,字仲先,生在开宝六年,逝世于庆历七年。娶妻史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是苏澹,二儿子是苏涣,三儿子是苏洵。先父年少时是个孤儿,喜欢做好事但不爱读书。晚年才开始作诗,能清楚事物的规律,反应敏捷完成迅速,总共几十年就写了几千篇。上从朝廷郡县的事情写起,下到乡间老百姓打猎捕鱼等生活的情趣,都可以在诗中见到。观看他的诗虽然不是很精巧,但可以凭借字里行间知晓透彻豁达的道理,心胸开阔是个才识卓越的人。他的性格平易近人,从不令人感到害怕,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他看见士大夫毕恭毕敬,人们认为他在巴结奉承,待看见他对田间老农和乡野百姓也是这样,这以后人们就不再感到奇怪。居住在乡下,出入不乘坐马车,他说:“有比我年长而走路的人,我若乘坐马车,不好意思见到他们。”衣服破旧饮食粗劣,他却不认为可耻,他喜欢身处人群中而不遭到众人讨厌,大概是没有学过《老子》而与老子思想相通吧。在家不管理家里的事情,把家里的事情嘱托他的几个儿子。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 (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灾荒年月曾卖田来接济饥民。丰收之后,别人将偿还他,他说:“我自己卖田,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最终他不肯接受。他不想在世俗中求取功名,不求闻名于世。然而他长时间做好事,乡上有很多人也了解他,认为古代隐居的君子也比不上他。因为儿子苏涣做官,被授予了大理评事的官职。史氏夫人出身于眉山的大户人家,她慈爱仁厚,对待家人非常宽容。我的祖母宋氏非常严厉,但史氏夫人总能讨得她的欢心,从而和睦了家族关系。史氏夫人在父亲去世后十五年也离世了,被追封为蓬莱县太君。我(苏洵)听说,自唐朝衰落以来,许多贤人都隐居在山林湖泽之间,以躲避五代时期的战乱。后来,那些僭越伪装的国家相继灭亡,圣人出现,天下重归一统。然而,这些贤人的子孙们仍然不忍心离开他们祖先的故土,因此他们的才华没有能够在世间显扬。直到教化普及,风俗改变之后,那些深居山林的子孙们才开始振作起来,相互激励,一同入朝为官。然而,他们的才气和品质已经不如他们的先人那样质朴直率、敦厚可靠,可以无疑地担负重任了。而他们先人的高尚品行,却独自隐没不为人知,这让我深感忧虑。因此,我记录下其中的点滴事迹,并珍藏在家中,以警示和勉励子孙后代。
¹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²生:死。³畋渔:打猎和捕鱼。畋:打猎。⁴鬻: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父名序,字仲先,生在开宝六年,逝世于庆历七年。娶妻史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是苏澹,二儿子是>苏涣,三儿子是>苏洵。先父年少时是个孤儿,喜欢做好事但不爱读书。晚年才开始作诗,能清楚事物的规律,反应敏捷完成迅速,总共几十年就写了几千篇。上从朝廷郡县的事情写起,下到乡间老百姓打猎捕鱼等生活的情趣,都可以在诗中见到。观看他的诗虽然不是很精巧,但可以凭借字里行间知晓透彻豁达的道理,心胸开阔是个才识卓越的人。他的性格平易近人,从不令人感到害怕,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无论贵贱贫富都能与他快乐相处。他看见士大夫毕恭毕敬,人们认为他在巴结奉承,待看见他对田间老农和乡野百姓也是这样,这以后人们就不再感到奇怪。居住在乡下,出入不乘坐马车,他说:“有比我年长而走路的人,我若乘坐马车,不好意思见到他们。”衣服破旧饮食粗劣,他却不认为可耻,他喜欢身处人群中而不遭到众人讨厌,大概是没有学过《>老子》而与老子思想相通吧。在家不管理家里的事情,把家里的事情嘱托他的几个儿子。等到同族人中有要事需要谋划 (商议),他就常常尽心竭力,反反复复帮忙却不感到厌烦。灾荒年月曾卖田来接济饥民。丰收之后,别人将偿还他,他说:“我自己卖田,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最终他不肯接受。他不想在世俗中求取功名,不求闻名于世。然而他长时间做好事,乡上有很多人也了解他,认为古代隐居的君子也比不上他。因为儿子苏涣做官,被授予了大理评事的官职。史氏夫人出身于眉山的大户人家,她慈爱仁厚,对待家人非常宽容。我的祖母宋氏非常严厉,但史氏夫人总能讨得她的欢心,从而和睦了家族关系。史氏夫人在父亲去世后十五年也离世了,被追封为蓬莱县太君。我(苏洵)听说,自唐朝衰落以来,许多贤人都隐居在山林湖泽之间,以躲避五代时期的战乱。后来,那些僭越伪装的国家相继灭亡,圣人出现,天下重归一统。然而,这些贤人的子孙们仍然不忍心离开他们祖先的故土,因此他们的才华没有能够在世间显扬。直到教化普及,风俗改变之后,那些深居山林的子孙们才开始振作起来,相互激励,一同入朝为官。然而,他们的才气和品质已经不如他们的先人那样质朴直率、敦厚可靠,可以无疑地担负重任了。而他们先人的高尚品行,却独自隐没不为人知,这让我深感忧虑。因此,我记录下其中的点滴事迹,并珍藏在家中,以警示和勉励子孙后代。
注释
先子:已经去世的父亲。
殁:死。
畋渔:打猎和捕鱼。畋:打猎。
鬻: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