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朝天子·志感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的人却有权力,不识字的人却拥有财富,不明事理的人反而有人夸奖推荐。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没法分辨谁是贤能谁是愚蠢。英雄受到打压,善良的人被消磨,越是聪明反而越是运气不佳。像鲁仲连那样志向高远、像闵子骞那样品德高尚,按本分做事却只落得被人轻视。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不读书的人被认为最好,不识字的人被认为最妙,不懂事的人反而有人觉得可爱。老天不肯分清好坏,善与恶没有明确的界限。善良的人被欺负,贫穷的人被嘲笑,读书人都被累垮了。从八岁起入“小学”,习得基础的道理;从十五岁起入“大学”,修身养性培养才学,但智慧和才能都比不上钱财重要。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¹。老天只恁忒(tè)心偏²,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jiǎn)。志高如鲁连³,德过如闵骞(qiān),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¹夸荐:夸奖、抬举。²只恁忒心偏:竟是如此的偏心。恁:如此。忒:太、特。³志高如鲁连:志行高洁像战国时的鲁仲连。鲁连:战国时齐国高士,即鲁仲连。⁴德过如闵骞:德行超过了春秋时的闵子骞。闵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¹。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²。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³,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¹夸俏:夸说他好。²好和歹没条道:好或歹没有什么依据。³立身则小学:卓然自立成人,要先学“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⁴大学: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学经术。⁵鸭青钞:元代的一种纸币,因颜色呈鸭蛋青色,故名。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志高如鲁连,德过如闵骞,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立身则小学,修身则大学,智和能都不及鸭青钞。

  这两首曲子题为志感,实是元代知识分子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怨刺。

  第一首,锋芒直指元代政治制度。“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的倒有人夸荐”为全文主旨。

  第二首,抨击元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现实。“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返观全篇所写,两种人,两种命运,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照。读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引起读者的反思。讽刺的依据是正义感。作者对不读书有权、不读书最高、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智和能不及鸭青钞的丑恶现实,实抱有无比的轻蔑,暗含莫大的嘲弄。这是直面黑暗的真正讽刺。作者的态度,不是遁世,而是愤世。他的精神所本,仍是当时已被践踏了的文化传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种基于自己信仰的正义感,也就不会产生震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zhōng ·cháotiān ·zhìgǎn

míng yuándài 

shūyǒuquán shíyǒuqián xiǎoshìdǎoyǒurénkuājiàn lǎotiānzhīnènxīnpiān xiánfēnbiàn shěcuòyīngxióng xiāoliángshàn yuècōngmíngyuèyùnjiǎn zhìgāolián guòmǐnqiān běnfènzhīluòderénqīngjiàn 
shūzuìgāo shízuìhǎo xiǎoshìdǎoyǒurénkuāqiào lǎotiānkěnbiànqīngzhuó hǎodǎiméitiáodào shànderén pínderénxiào shūrénléidǎo shēnxiǎoxué xiūshēnxué zhìnéngqīngchāo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读书的人却有权力,不识字的人却拥有财富,不明事理的人反而有人夸奖推荐。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没法分辨谁是贤能谁是愚蠢。英雄受到打压,善良的人被消磨,越是聪明反而越是运气不佳。像鲁仲连那样志向高远、像闵子骞那样品德高尚,按本分做事却只落得被人轻视。
不读书的人被认为最好,不识字的人被认为最妙,不懂事的人反而有人觉得可爱。老天不肯分清好坏,善与恶没有明确的界限。善良的人被欺负,贫穷的人被嘲笑,读书人都被累垮了。从八岁起入“小学”,习得基础的道理;从十五岁起入“大学”,修身养性培养才学,但智慧和才能都比不上钱财重要。

注释
夸荐:夸奖、抬举。
只恁忒心偏:竟是如此的偏心。恁:如此。忒:太、特。
志高如鲁连:志行高洁像战国时的鲁仲连。鲁连:战国时齐国高士,即鲁仲连。
德过如闵骞:德行超过了春秋时的闵子骞。闵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
夸俏:夸说他好。
好和歹没条道:好或歹没有什么依据。
立身则小学:卓然自立成人,要先学“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古代十五岁入大学,学经术。
鸭青钞:元代的一种纸币,因颜色呈鸭蛋青色,故名。>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两首曲子题为志感,实是元代知识分子对元暗社会的强烈怨刺。

  第一首,锋芒直指元代政治制度。“不贱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的倒有人夸荐”为全文主旨。

  第二首,抨击元代社会道德沦丧的现实。“不贱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返观全篇所写,两种人,两种命运,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照。贱这样的作品,不可能不引起贱者的反思。讽刺的依据是正义感。作者对不贱书有权、不贱书最高、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智和能不及鸭青钞的丑恶现实,实抱有无比的轻蔑,暗含莫大的嘲弄。这是直面元暗的真正讽刺。作者的态度,不是遁世,而是愤世。他的精神所本,仍是当时已被践踏了的文化传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种基于自己信仰的正义感,也就不会产生震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474篇诗文► 1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