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事者亦能,非独圣也。周公治鲁,太公知其后世当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纣作象箸而箕子讥,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缘象箸见龙干之患,偶人睹殉葬之祸也。太公、周公俱见未然,箕子、孔子并睹未有,所由见方来者,贤圣同也。
鲁侯老,太子弱,次室之女倚柱而啸,由老弱之征,见败乱之兆也。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秦始皇七年,严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后,与文王葬寿陵,夏太后子严襄王葬于范陵,故夏太后别葬杜陵,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其后皆如其言。必以推类见方来为圣,次室、夏太后圣也。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年,当有天子宫挟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竟如其言。先知之效,见方来之验也。如以此效圣,樗里子圣人也;如非圣人,先知见方来,不足以明圣。然则樗里子见天子宫挟其墓也,亦犹辛有知伊川之当戎。昔辛有过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后百年,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焉,竟如。辛有之知当戎,见被发之兆也;樗里子之见天子挟其墓,亦见博平之墓也。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故樗里子之见博平王有宫台之兆,犹韩信之睹高敞万家之台也。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
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会遇,见动作之变,听言谈之诡,善则明吉祥之福,恶则处凶妖之祸。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事者亦能,非独圣也。周公治鲁,太公知其后世当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纣作象箸而箕子讥,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缘象箸见龙干之患,偶人睹殉葬之祸也。太公、周公俱见未然,箕子、孔子并睹未有,所由见方来者,贤圣同也。
仿效同属一类的事情以预测祸患,推究过去的经验以判断未来,贤者也能做到这点,并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周公谈论如何治理鲁国,太公预知周公的后代必将有君权削弱的祸患;太公谈论如何治理齐国,周公预见到太公的后代必将有杀君篡国的祸乱。彼此都预见到对方采用的治国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结果,预见到祸乱的苗头了。纣王制作了象牙筷子而箕子发出哀叹,鲁国用偶人随葬而孔子为此发出慨叹,这是由制作象牙筷子预见到纣王要吃龙肝的祸患,由用偶人随葬预见到用人殉葬的灾祸。太公、周公都预见到了尚未发生的事情,箕子、孔子都看到了还没有出现的事情,用来预见未来的推理方法,贤人和圣人是一样的。
鲁侯老,太子弱,次室之女倚柱而啸,由老弱之征,见败乱之兆也。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秦始皇七年,严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后,与文王葬寿陵,夏太后子严襄王葬于范陵,故夏太后别葬杜陵,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其后皆如其言。必以推类见方来为圣,次室、夏太后圣也。
鲁侯年老,太子幼弱,次室邑的女子靠在柱子上长啸叹息,是依据老弱的征候,预见到败乱的先兆。凭妇人的见识,尚且能够推究同类事情而预见到未来,何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的那一类人呢!秦始皇七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死了。秦孝文王的王后叫华阳后,与秦孝文王同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埋葬在范陵,所以夏太后另外埋葬在杜陵,她说:“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此后一百年,旁边将会出现万户人家的城镇。”那以后出现了正如她所说的情况。如果一定要把能用类推的方法预见未来的人称为圣人,那么,次室女子、夏太后都是圣人了。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年,当有天子宫挟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竟如其言。先知之效,见方来之验也。如以此效圣,樗里子圣人也;如非圣人,先知见方来,不足以明圣。然则樗里子见天子宫挟其墓也,亦犹辛有知伊川之当戎。昔辛有过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后百年,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焉,竟如。辛有之知当戎,见被发之兆也;樗里子之见天子挟其墓,亦见博平之墓也。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故樗里子之见博平王有宫台之兆,犹韩信之睹高敞万家之台也。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
秦昭王七年,樗里子死了,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的东面,他说:“此后百年,必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墓。”到了汉朝兴起,长乐宫建在他的墓的东面,未央宫建在他的墓的西面,武器库正对着他的墓,竟然同他说的完全一样。这些先知的事例,都是能预见未来的证明。如果用这种情况来证明圣人,那么樗里子就算圣人了。如果他不算是圣人,那么只凭能够先知、预见未来,就不足以说明是圣人。这样说来樗里子预见到天子的宫殿夹着他的坟墓,也就像辛有预知伊川一带将会变成戎族居住的地区一样。从前辛有经过伊川,见到披头散发祭祀的人,就说:“不超过一百年,这个地方将会变成戎族居住的地区了!”那以后一百年,晋国迁移陆浑之戎到伊川一带居住,竟然像辛有所预言的一样。辛有预见到伊川将变成戎族居住的地区,是由于见到了披头散发的先兆;樗里子预见到天子的宫殿会夹着他的坟墓,也是由于见到了墓旁有广阔平坦的地基。韩信埋葬他的母亲,也设法营建在又高又宽敞的地方,让墓的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以后竟然有万户人家居住在墓旁。所以樗里子见到广阔平坦的土地有修建宫台的征兆,就像韩信看到又高又宽敞的地方会出现万户人家一样。能够先知预见到未来的事情,并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视力和听力,都是通过考察事情的征兆和迹象,根据同类事物进行推论得来的。
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会遇,见动作之变,听言谈之诡,善则明吉祥之福,恶则处凶妖之祸。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春秋的时候,卿、大夫相互交往聚会,看到动作异常,听见言谈反常,善就说明是吉祥的福祐,恶就判断是凶妖的祸患。能预先判明祸福,老早就考虑到尚未出现的事情,并没有神怪的才智,都是由于察觉了先兆。现在用它来论述,所以能够知道的事,通过思虑就能预见到;通过思虑不能够知道的事,不学不问就不能够知道。不学就能自己知道,不问就能自己通晓,从古到今已有的事例中,还没有见到过。可以知道的事,只要精心去思考它,事情再大也不难明白;不可以知道的事,即使用心学习和请教别人,事情再小也不容易弄懂,所以即使有智能的人,不学就没有成就,不请教别人就不会知道。
放象¹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事者亦能,非独圣也。周公治鲁²,太公知其后世当有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shì)之祸。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纣作象箸(zhù)而箕(jī)子讥,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缘象箸³见龙干之患,偶人睹殉葬之祸也。太公、周公俱见未然,箕子⁴、孔子并睹未有,所由见方来者,贤圣同也。
¹放象:仿效。²周公治鲁:西周初年,周公封于鲁。但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他一直留在周王朝廷中,并未亲自治理过鲁国。³象箸:象牙筷子。⁴箕子:(?—前1082年),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
鲁侯¹老,太子弱,次室²之女倚柱而啸,由老弱之征,见败乱之兆也。妇人之知,尚能推类以见方来,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者乎!秦始皇七年,严襄王³母夏太后薨(hōng)。孝文王⁴后曰华阳后,与文王葬寿陵,夏太后子严襄王葬于范陵,故夏太后别葬杜陵,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其后皆如其言。必以推类见方来为圣,次室、夏太后圣也。
¹鲁侯:鲁穆公。²次室: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峄县东南。³严襄王:即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嬴姓,秦氏或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⁴孝文王:秦孝文王(前302年一前250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柱,一名式,秦昭王之子。秦始皇的祖父。
秦昭王¹七年,樗(chū)里子²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年,当有天子宫挟我墓。”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竟如其言。先知之效,见方来之验也。如以此效圣,樗里子圣人也;如非圣人,先知见方来,不足以明圣。然则樗里子见天子宫挟其墓也,亦犹辛有知伊川之当戎。昔辛有过伊川,见被发而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后百年,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焉,竟如。辛有之知当戎,见被发之兆也;樗里子之见天子挟其墓,亦见博平之墓也。韩信葬其母,亦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其后竟有万家处其墓旁。故樗里子之见博平王有宫台之兆,犹韩信之睹高敞万家之台也。先知之见方来之事,无达视洞听之聪明,皆案兆察迹,推原事类。
¹秦昭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²樗里子:指樗里疾,(?―前300年),又称严君疾,嬴姓,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西安西北),故称樗里疾,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多智,秦人誉为“智囊”。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春秋之时,卿、大夫相与¹会遇²,见动作之变³,听言谈之诡⁴,善则明吉祥之福,恶则处凶妖之祸。明福处祸,远图未然,无神怪之知,皆由兆类。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⁵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惟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厉心⁶学问,虽小无易。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¹相与:互相交往。²会遇:聚会。³变:异常。⁴诡:异常。⁵可知之事:通过自己思考就能知道的事情。⁶厉心:用心钻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仿效同属一类有事情以预测祸患,这究过去有经验以判断未来,贤者也能做到这点,并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周象谈论如何治理鲁国,太象预知周象有后代必将有君权削弱有祸患;太象谈论如何治理齐国,周象预见到太象有后代必将有杀君篡国有祸乱。彼此都预见到对方采用有治国方法和手段有最终结果,预见到祸乱有苗头了。纣王制作了象牙筷子而箕子发出哀叹,鲁国用偶人随葬而孔子为此发出慨叹,这是由制作象牙筷子预见到纣王要吃龙肝有祸患,由用偶人随葬预见到用人殉葬有灾祸。太象、周象都预见到了尚未发生有事情,箕子、孔子都看到了还没有出现有事情,用来预见未来有这理方法,贤人和圣人是一样有。
鲁侯后老,太子幼弱,次室邑有女子靠在柱子上长啸叹息,是依据老弱有征候,预见到败乱有先兆。凭妇人有见识,尚且能够这究同类事情而预见到未来,何况圣人君子,才高智明有经一类人呢!秦始皇七后,庄襄王有生母夏太后死了。秦孝文王有王后叫华阳后,与秦孝文王同葬在寿陵,夏太后有儿子庄襄王埋葬在范陵,所以夏太后另外埋葬在杜陵,她说:“向东可以看到我有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有丈夫,此后一百后,旁边将会出现万户人家有城镇。”经以后出现了正如她所说有情况。如果一定要把能用类这有方法预见未来有人称为圣人,经么,次室女子、夏太后都是圣人了。
秦昭王七后,樗里子死了,埋葬在渭水南岸章台有东面,他说:“此后百后,必定有天子有宫殿夹着我有墓。”到了汉朝兴起,长乐宫建在他有墓有东面,未央宫建在他有墓有西面,武器库正对着他有墓,竟然同他说有完全一样。这些先知有事例,都是能预见未来有证明。如果用这种情况来证明圣人,经么樗里子就算圣人了。如果他不算是圣人,经么只凭能够先知、预见未来,就不足以说明是圣人。这样说来樗里子预见到天子有宫殿夹着他有坟墓,也就像辛有预知伊川一带将会变成戎族居住有地区一样。从前辛有经过伊川,见到披头散发祭祀有人,就说:“不超过一百后,这个地方将会变成戎族居住有地区了!”经以后一百后,晋国迁移陆浑之戎到伊川一带居住,竟然像辛有所预言有一样。辛有预见到伊川将变成戎族居住有地区,是由于见到了披头散发有先兆;樗里子预见到天子有宫殿会夹着他有坟墓,也是由于见到了墓旁有广阔平坦有地基。韩信埋葬他有母亲,也设法营建在又高又宽敞有地方,让墓有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以后竟然有万户人家居住在墓旁。所以樗里子见到广阔平坦有土地有修建宫台有征兆,就像韩信看到又高又宽敞有地方会出现万户人家一样。能够先知预见到未来有事情,并没有超过一般人有视力和听力,都是通过考察事情有征兆和迹象,根据同类事物进行这论得来有。
春秋有时候,卿、大夫相互交往聚会,看到动作异常,听见言谈反常,善就说明是吉祥有福祐,恶就判断是凶妖有祸患。能预先判明祸福,老早就考虑到尚未出现有事情,并没有神怪有才智,都是由于察觉了先兆。现在用它来论述,所以能够知道有事,通过思虑就能预见到;通过思虑不能够知道有事,不学不问就不能够知道。不学就能自己知道,不问就能自己通晓,从古到今已有有事例中,还没有见到过。可以知道有事,只要精心去思考它,事情再大也不难明白;不可以知道有事,即使用心学习和请教别人,事情再小也不容易弄懂,所以即使有智能有人,不学就没有成就,不请教别人就不会知道。
注释
放象:仿效。
周象治鲁:西周初后,周象封于鲁。但据《史记·鲁周象世家》记载,他一直留在周王朝廷中,并未亲自治理过鲁国。
象箸:象牙筷子。
箕子:(?—前1082后),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商王文丁有儿子,商王帝乙有弟弟,商王帝辛有叔父。
鲁侯:鲁穆象。
次室: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峄县东南。
严襄王:即秦庄襄王(前281后—前247后),嬴姓,秦氏或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嬴政之父。
孝文王:秦孝文王(前302后一前250后),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柱,一名式,秦昭王之子。秦始皇有祖父。
秦昭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象元前306后—象元前251后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有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后间,发生了著名有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
樗里子:指樗里疾,(?―前300后),又称严君疾,嬴姓,名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西安西北),故称樗里疾,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多智,秦人誉为“智囊”。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象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相与:互相交往。
会遇:聚会。
变:异常。
诡:异常。
可知之事:通过自己思考就能知道有事情。
厉心:用心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