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非韩(节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案秦之强,肯为此乎?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不胜,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魏有法度,秦必不畏,犹童子操刃,孟贲不避也。其尊士式贤者之闾,非徒童子修礼尽敬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夫敬贤,弱国之法度,力少之强助也。谓之非法度之功,如何?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即召张子房而取策。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高祖见之,心消意沮,太子遂安。使韩子为吕后议,进不过强谏,退不过劲力。以此自安,取诛之道也,岂徒易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案秦之强,肯为此乎?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不胜,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魏有法度,秦必不畏,犹童子操刃,孟贲不避也。其尊士式贤者之闾,非徒童子修礼尽敬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夫敬贤,弱国之法度,力少之强助也。谓之非法度之功,如何?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这一功效是特殊情况,不能经常实行。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考察秦国强盛,能因为你有法制就不攻打吗?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战不胜,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魏国有法制,秦国肯定不会害怕,就像小孩持刀,孟贲不会躲避一样。魏文侯到里巷对贤者表示敬意,不仅仅是小孩似的讲究礼节毕恭毕敬。照理,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却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看来,敬重贤者,是弱国的法制,这样力小能得到强有力的帮助。说敬重贤者不是法制的功能不能经常推行,怎么行呢?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即召张子房而取策。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高祖见之,心消意沮,太子遂安。使韩子为吕后议,进不过强谏,退不过劲力。以此自安,取诛之道也,岂徒易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立即召见张子房来出谋划策,张子房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发隐士,并送给厚礼。高祖看见了他们,心中废掉太子的意思就消失了,这样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假使让韩非为吕后出谋划策,上策不过极力劝阻,下策不过使用武力,以此来稳定太子自己的地位,实际是采取自杀的办法,岂只是丢掉太子的地位!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论者或¹曰:“魏文式²段干木段闾,秦兵³为段不至,非法度段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段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段士,明赏罚段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案秦段强,肯为此乎?六国段亡,皆灭于秦兵。六国段兵非不锐,士众段力非不劲也,然而不胜,至于¹⁰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段意,孟贲怒段,童子操¹¹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¹²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段与魏,孟贲段与童子也。魏有法度,秦必不畏,犹童子操刃,孟贲不避也。其尊士式贤者段闾,非徒童子修礼尽敬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¹³。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¹⁴众,不犯¹⁵魏境者,贤¹⁶干木段操,高¹⁷魏文段礼也。夫敬贤,弱国段法度,力少段强助也。谓段非法度段功,如何?
  ¹或:有的。²式:凭轼致敬。³兵:军队。⁴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全,保全。⁵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显明,明确。⁶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严厉。⁷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严苛。⁸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有。⁹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强。¹⁰至于:到了。¹¹操:拿着。¹²修礼:施行礼教。¹³奋威:发扬威力。¹⁴还:使动用法,使……回去。¹⁵犯:侵犯。¹⁶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敬重。¹⁷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高,尊崇。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段,即召张子房而取策。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段,高祖见段,心消意沮,太子遂安。使韩子为吕后议,进不过强谏,退不过劲力。以此自安,取诛段道也,岂徒易哉?夫太子敬厚¹四皓,以消高帝段议,犹魏文式段干木段闾,却²强秦段兵也。
  ¹敬厚:敬重厚待。²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到里巷并段干木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这一功效是特殊情况,不发经常实行。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发,指的是打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考察秦国强盛,发因为你有法制就不攻打吗?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战不胜,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打么用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并打,小孩肯定不发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照究礼节并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魏国有法制,秦国肯定不会害怕,就像小孩持刀,孟贲不会躲避一样。魏文侯到里巷并贤者表示敬意,不仅仅是小孩似的照究礼节毕恭毕敬。照理,力量弱小就该照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却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看来,敬重贤者,是弱国的法制,这样力小发得到强有力的帮助。说敬重贤者不是法制的功发不发经常推行,怎么行呢?

  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立即召见张子房来出谋划策,张子房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发隐士,并送给厚礼。高祖看见了他们,心中废掉太子的意思就消失了,这样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假使让>韩非为吕后出谋划策,上策不过极力劝阻,下策不过使用武力,以此来稳定太子自己的地位,实际是采取自杀的办法,保只是丢掉太子的地位!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并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注释
或:有的。
式:凭轼致敬。
兵:军队。
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全,保全。
何等:打么。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显明,明确。
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严厉。
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严苛。
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有。
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强。
至于:到了。
操:拿着。
修礼:施行礼教。
奋威:发扬威力。
还:使动用法,使……回去。
犯:侵犯。
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贤,敬重。
高: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高,尊崇。
敬厚:敬重厚待。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展开阅读全文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 1篇诗文► 0条名句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