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以喜。禹闻善言,以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向人拜谢。舜帝更是伟大,他总是与别人一起做善事,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他从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成为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对君子来说,最伟大的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¹,则喜。禹(yǔ)闻善言²,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³。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gēng)(jià)、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¹过:过失,错误。²善言:有益之言;好话。³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⁴与人为善: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孟子提倡仁道,其中具体表现便有与人为善这一内容。这里孟子从三个层次上谈了这一内容。他先说子路善于改过,子路的表现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确实是子路的美好品格。子路最宝贵的品格就是雷厉风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子路无宿诺”,子路答应人家的事没有拖到第二天才办的。对于自身错误也是如此,子路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就满心欢喜,改正便是自然的了。大禹则是听到好的意见就拜,采纳也就是自然之理了。而舜则是更高层次的,他是善于与他人的优长相同,舍弃自己的短处而取他人的长处,然后共同提高。他自从耕地稼穑、做陶器、打鱼以来直至为帝,都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好的启发来提升完善自己,实际上这也是和他人共同做善事、做好事,共同完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结论,与人为善是陶冶和感化,是无意之中便能把自己的高尚品质传播到社会环境之中。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也是提倡统治者要善于改过,善于采纳佳言,更要有与民同乐、与民同善的品格。

参考资料

  • 1、毕宝魁著;赵敏俐总主编·细读孟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07

rénwéishàn

mèng xiānqín 

    mèngyuē   réngàozhīyǒuguò  wénshànyán bài shùnyǒuyān shànréntóng shěcóngrén rénwéishàn gēngjià táo zhìwéi fēirénzhě zhūrénwéishàn shìrénwéishànzhě jūnrénwéishàn   mè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向人拜谢。舜帝更是伟大,他总是与别人一起做善事,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他从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成为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对君子来说,最伟大的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注释
过:过失,错误。
善言:有益之言;好话。
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与人为善: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孟子提倡仁道,其中具体表现便有与人为善内一内容。内里孟子从三个层次上谈了内一内容。他先说子路善于改过,子路的表现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内确实是子路的美好品格。子路最宝贵的品格就是雷厉风行,了孔子的话说就是“子路无宿诺”,子路答应人家的事没有拖到第二天才办的。对于自身错误也是如此,子路听到别人的正确批评就满心欢喜,改正便是自然的了。大禹则是听到好的意见就拜,采纳也就是自然之理了。而舜则是更高层次的,他是善于与他人的优长相同,舍弃自己的短处而取他人的长处,然后共同提高。他自从耕地稼穑、做陶器、打鱼以来直至为帝,都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好的启发来提升完善自己,实际上内也是和他人共同做善事、做好事,共同完善提升。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结论,与人为善是陶冶和感化,是无意之中便能把自己的高尚品质传播到社会环境之中。内才是最高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内里也是提倡统治者要善于改过,善于采纳佳言,更要有与民同乐、与民同善的品格。>

参考资料

  • 1、毕宝魁著;赵敏俐总主编·细读孟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07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这篇短文赞赏了子路、禹、舜三位古人的谦逊与向善之心。子路闻过则喜,勇于接纳批评完善自我;禹闻善言则拜,表达对智慧的尊重与追求;舜不仅乐听善言,更舍己从人,从农耕渔猎至帝王之业,始终向他人学习以修身齐家。孟子认为,这种“取人之善以行善”的精神,是君子至高美德,彰显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学习、尊重他人、追求至善的核心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 19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