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闲散之时多自由, 光阴逝去难以挽留。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被驱使忙碌从不停歇, 眼下乘车去向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天气阴沉,像是薰染麝香般浓烟弥漫, 刺骨的寒气激起我心中情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日月运行有常规, 而我停留此处已经很久。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慷慨激昂地回忆起往日亲密无间的时光,那份情感却早已离我远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十年,我暂时被俗事所牵绊束缚。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庭院中的树木遮蔽了天空, 不觉岁月似奔流。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 2、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210-224
闲居执¹荡志²,时驶³不可稽(jī)⁴。
¹执:持有,指禀性。²荡志:放任不羁的心志。³时驶:时光逝去。⁴稽:留。
驱役(yì)无停息,轩可¹逝²东崖³。
¹轩可:即车。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可,指车帷。²逝:往、去。³东崖:地名,诗人此行所去之处。
沉阴拟薰麝(shè)¹,寒气激我怀。
¹沉阴拟薰麝:逯本作“泛舟拟董司”,诸本皆作“沉阴拟薰麝”,今从后者。拟:似, 像是。薰麝:薰燃麝香。
岁月有常御¹,我来淹²已弥(mí)³。
¹御:驾驶车马,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²淹:淹留,长期居留。指出仕为宦。³弥:指期满。
慷(kāng)慨(kǎi)忆绸(chóu)缪(móu)¹,此情久已离。
¹绸缪:犹缠绵,情意深厚的样子。
荏(rěn)苒(rǎn)¹经十载²,暂为人所羁(jī)。
¹荏苒: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²十载: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为江州祭酒,到写此诗的时间为十年。
庭宇¹翳(yì)²馀木³,倏(shū)忽⁴日月⁵亏⁶。
¹庭宇:庭院和屋檐。²翳:遮盖。³馀木:很多树木。⁴倏忽:忽忽,转眼之间。⁵日月:指时光。⁶亏:损耗。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 2、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210-224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本首诗是《杂诗十二首》组诗中的第十首。组诗的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
这首诗仍然表现出诗人“一心处两端”的痛苦心境。出仕深悲为人所羁,身不由己,不如闲居时那般放任不羁、自由自在,而闲居又深感岁月流逝,真是身在仕途心已隐。所以诗人身在仕途、心早归还,其中寄寓着深沉的感慨。这最见出他的矛盾心情。这种矛盾心情实际上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当一种方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时,另一种就成了最具可能的诱惑。
参考资料
- 1、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20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闲散之时多自由, 光阴逝去难以挽留。
天驱使忙碌从不停歇, 眼下乘车去向东崖。
天气阴沉,像是薰染麝香般浓烟弥漫, 刺骨的寒气激起我心中情怀。
日月运行有常规, 而我停留此处已经很久。
慷慨激昂地回轩起往日亲密无间的时光,那份情感却早已离我远去。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过十年,我暂时天俗事所牵绊束缚。
庭院中的树木遮蔽了天空, 不觉岁月似奔流。
注释
执:持有,指禀性。
荡志:放任不羁的心志。
时驶:时光逝去。
稽:留。
轩裳:即车。轩,古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裳,指车帷。
逝:往、去。
东崖:地名,诗人此行所去之处。
沉阴拟薰麝(shè):逯本作“泛舟拟董司”,诸本皆作“沉阴拟薰麝”,今从后者。拟:似, 像是。薰麝:薰燃麝香。
御:驾驶车马,这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淹:淹留,长期居留。指出仕为宦。
弥:指期满。
绸缪:犹缠绵,情意深厚的样子。
荏苒(rěn rǎn):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十载:>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为江州祭酒,到写此诗的时间为十年。
庭宇:庭院和屋檐。
翳:遮盖。
余木:很多树木。
倏忽:忽忽,转眼之间。
日月:指时光。
亏:损耗。>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 2、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210-224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杂诗十二首》组诗中的第十首。组诗的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时;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三十七岁时。
参考资料
- 1、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202
简析
这首诗仍然表现出诗人“一心处两端”的痛苦心境。出仕深悲为人所羁,身不由己,不如闲居时那般放任不羁、自由自在,而闲居又深感岁月流逝,真是身在仕途心已隐。所以诗人身在仕途、心早归还,其中寄寓着深沉的感慨。这最见出他的矛盾心情。这种矛盾心情实际上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当一种方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时,另一种就成了最具可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