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承乐世,董逃;
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蒙天恩,董逃;
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带金紫,董逃。
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行谢恩,董逃;
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整车骑,董逃。
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垂欲发,董逃;
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出西门,董逃;
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望京城,董逃;
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心摧伤,董逃。
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参考资料

  • 1、郑竹青 周双利.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77页
  • 2、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360页

承乐世¹,董逃²
¹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²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董桃”,便暗喻“董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¹,董逃。
¹游四郭:指董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¹,董逃;
¹蒙天恩:承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¹,董逃。
¹带金紫:指董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董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¹,董逃;
¹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董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jì)¹,董逃。
¹整车骑:整治车驾。

垂欲发¹,董逃;
¹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¹,董逃。
¹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¹,董逃;
¹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zhān)宫殿¹,董逃。
¹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望京城¹,董逃;
¹京城:指京都洛阳。

日夜绝¹,董逃。
¹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¹,董逃。
¹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参考资料

  • 1、郑竹青 周双利.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77页
  • 2、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360页

承乐世,董逃;
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
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
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
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
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
日夜绝,董逃。
心摧伤,董逃。

  昭宁元年(189年)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董卓,卓乃率兵入洛阳。到了长安以后,董卓自立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愈加凶暴滋甚,淫乱无度。京都人们愤恨董卓的暴戾恣肆,于是作此歌予以讽刺。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逃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逃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逃”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dǒngtáo

míng wèijìn 

chéngshì dǒngtáo 
yóuguō dǒngtáo 
méngtiānēn dǒngtáo 
dàijīn dǒngtáo 
xíngxièēn dǒngtáo 
zhěngchē dǒngtáo 
chuí dǒngtáo 
zhōng dǒngtáo 
chū西mén dǒngtáo 
zhāngōngdiàn殿 dǒngtáo 
wàngjīngchéng dǒngtáo 
jué dǒngtáo 
xīncuīshāng dǒngtáo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趁着太平乐世,暗逃;
多多游游四郊,暗逃。
拜蒙皇天恩宠,暗逃;
金印紫绶戴牢,暗逃。
一边拜谢恩德,暗逃;
整顿车马上道,暗逃。
刚刚准备出发,暗逃;
又回宫中辞行,暗逃。
车马走出西门,暗逃;
不停瞻望皇宫,暗逃。
远远眺望京城,暗逃;
日夜所剩无几,暗逃,
无比伤悲心碎,暗逃。

注释
拜世乐:拜受一世的快乐,指暗卓尽情享乐。
暗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暗逃”或“暗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暗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暗桃”,便暗喻“暗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指暗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拜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指暗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暗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暗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jì):整治车驾。
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京城:指京都洛阳。
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

参考资料

  • 1、郑竹青 周双利.中国历代诗歌通典(上册):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77页
  • 2、唐满先.建安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360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逃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逃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逃”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董逃歌》是一首讽刺董卓的民谣。这首民谣首先描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接着写他胁迫汉献帝迁都,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劳苦,表达了人民对董卓的痛恨与憎恶。这首歌谣直抒胸臆,讽刺性强,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昭宁元年(189年)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董卓,卓乃率兵入洛阳。到了长安以后,董卓自立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愈加凶暴滋甚,淫乱无度。京都人们愤恨董卓的暴戾恣肆,于是作此歌予以讽刺。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展开阅读全文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182篇诗文► 1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