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昔曾鲁公尝为轼言,公在人主前论大事,他人终日反覆不能尽者,公必数言而决,粲然成文,皆可书而诵也。言虽不尽用,然庆历以来名臣为人主所敬,莫如公者。公今年八十一,杜门却扫,终日危坐,将与造物者游于无何有之乡,言且不可得闻,而况其文乎。凡为文若干卷,若干首。
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
孔融志向远大且言论高尚,但他的功绩和伟业并未能充分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他那种英雄豪杰的气概,在当时确实是众人所敬仰的。他在写给盛孝章和郗鸿豫的信中,情感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刚烈丈夫的风范。诸葛亮虽然不以文章创作自居,但他那开创事业、成就大业的才能,以及他综合名实、洞悉世事的智慧,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尤其是他所作的《出师表》,文字简洁而意义深远,直接而不失分寸,这是多么伟大的言辞啊!它与古代经典《伊训》、《说命》在精神上是相互呼应的,这种境界,是秦汉以来那些仅仅以取悦君主为乐的文士所无法企及的。我常常遗憾孔融和诸葛亮的文章未能全部流传下来,如今看到我们的张安道先生,他的文章与人格,或许能够接近孔、诸葛二人的风范吧!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以文字名世者也。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唉,士人不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他们的言辞并非不工巧,政事和文学方面的能力也并非不敏锐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重大事件,他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初衷,失去自己的立场,这是因为他们的器量狭小。张公(指张方平)身为平民时,就已高洁挺拔,展现出未来公卿辅弼的器宇。他从年轻时就步入仕途,直到年老才归隐,从未因言语而迎合他人,从未以脸色假意待人。即使面对君主,他也必定先求意见一致后再发言。他对毁誉无动于衷,得失如一,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大臣以道事君”。世道久远,道统散失,即便是志士仁人,有时也会稍微贬损自己以求得重用,但张公却独自保持着超凡脱俗的气概,说出正直无私的话:“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他对上不刻意迎合君主,所以虽然地位尊贵但未必被重用,即便被用也不被完全信任。他对下不刻意迎合士大夫,所以喜欢他的人少,不喜欢他的人多。然而,当谈到天下的伟人时,人们必定首推张公。张公尽性知命,顺应自然,行事出于不得已,并非刻意以文章扬名于世。然而,自庆历年间到元丰年间,四十多年间,他向君主上奏章疏,论及天下事务的言论极多,有的被采纳,有的未被采纳,但这些都基于礼义,合乎人情。他的是非判断在事前有根据,在事后有验证。至于他的其他诗文,都显得清新深远、雄浑壮丽,读者可以从中想象出他的为人。确实,他在某些方面与孔融、诸葛亮有相似之处。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昔曾鲁公尝为轼言,公在人主前论大事,他人终日反覆不能尽者,公必数言而决,粲然成文,皆可书而诵也。言虽不尽用,然庆历以来名臣为人主所敬,莫如公者。公今年八十一,杜门却扫,终日危坐,将与造物者游于无何有之乡,言且不可得闻,而况其文乎。凡为文若干卷,若干首。
我二十岁的那年,凭借弟子的身份在成都见到张公,张公一看见我,就把我当成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对待。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先生用了极大的精力来启发我、教诲我,然而我始终没有一点可以效仿张公的,只有找到他的文集,亲自抄写并藏在家中,而且议论了它大致的意思,以等待后世的君子来读它。昔日,曾鲁公(曾公亮)曾对我说起,张公在君主面前谈论国家大事时,别人终日反复陈述都不能详尽表达的事情,张公只需几句话便能决断,而且言辞清晰,文采斐然,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虽然他的建议并非都被采纳,但自庆历年间以来,名臣之中受到君主敬重的,没有谁能超过张公。张公今年已八十一岁高龄,他闭门谢客,不再过问世事,整日端坐静思,仿佛要与造物者一同遨游于虚无缥缈之境。如今,连他的言谈都已难以听闻,更何况是他的文章呢。张公一生所著文章,共有若干卷,若干首,这些都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孔北海¹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²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
¹孔北海:指孔融,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²慨然:感情激昂貌。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xiǎn)¹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²,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公尽性知命,体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蕲(qí)³以文字名世者也。然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于礼义,合于人情,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他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¹鲜:少。²徇物:曲从世俗。³蕲:祈求。
轼年二十,以诸生见公成都,公一见,待以国士。今三十余年,所以开发成就之者至矣,而轼终无所效尺寸于公者,独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论其大略,以待后世之君子。昔曾鲁公尝为轼言,公在人主前论大事,他人终日反覆不能尽者,公必数言而决,粲然成文,皆可书而诵也。言虽不尽用,然庆历以来名臣为人主所敬,莫如公者。公今年八十一,杜门却扫,终日危坐,将与造物者游于无何有之乡,言且不可得闻,而况其文乎。凡为文若干卷,若干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融志向远大且言论高尚,但他的功绩和伟业并未能充分展现于世人面前。然而,他那种英雄豪杰的气概,在当时确实是众人所敬仰的。他在写给盛孝章和郗鸿豫的信中,情感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刚烈丈夫的风范。>诸葛亮虽然不以文章创作自居,但他那开创事业、成就大业的才能,以及他综合名实、洞悉世事的智慧,都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尤其是他所作的《出师表》,文字简洁而意义深远,直接而不失分寸,这是多么伟大的言辞啊!它与古代经典《伊训》、《说命》在精神上是相互呼应的,这种境界,是秦汉以来那些仅仅以取悦君主为乐的文士所无法企及的。我常常遗憾孔融和诸葛亮的文章未能全部流传下来,如今看到我们的张安道先生,他的文章与人格,或许能够接近孔、诸葛二人的风范吧!
唉,士人不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他们的言辞并非不工巧,政事和文学方面的能力也并非不敏锐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重大事件,他们往往忘记自己的初衷,失去自己的立场,这是因为他们的器量狭小。张公(指张方平)身为平民时,就已高洁挺拔,展现出未来公卿辅弼的器宇。他从年轻时就步入仕途,直到年老才归隐,从未因言语而迎合他人,从未以脸色假意待人。即使面对君主,他也必定先求意见一致后再发言。他对毁誉无动于衷,得失如一,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大臣以道事君”。世道久远,道统散失,即便是志士仁人,有时也会稍微贬损自己以求得重用,但张公却独自保持着超凡脱俗的气概,说出正直无私的话:“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他对上不刻意迎合君主,所以虽然地位尊贵但未必被重用,即便被用也不被完全信任。他对下不刻意迎合士大夫,所以喜欢他的人少,不喜欢他的人多。然而,当谈到天下的伟人时,人们必定首推张公。张公尽性知命,顺应自然,行事出于不得已,并非刻意以文章扬名于世。然而,自庆历年间到元丰年间,四十多年间,他向君主上奏章疏,论及天下事务的言论极多,有的被采纳,有的未被采纳,但这些都基于礼义,合乎人情。他的是非判断在事前有根据,在事后有验证。至于他的其他诗文,都显得清新深远、雄浑壮丽,读者可以从中想象出他的为人。确实,他在某些方面与孔融、诸葛亮有相似之处。
我二十岁的那年,凭借弟子的身份在成都见到张公,张公一看见我,就把我当成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对待。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先生用了极大的精力来启发我、教诲我,然而我始终没有一点可以效仿张公的,只有找到他的文集,亲自抄写并藏在家中,而且议论了它大致的意思,以等待后世的君子来读它。昔日,曾鲁公(>曾公亮)曾对我说起,张公在君主面前谈论国家大事时,别人终日反复陈述都不能详尽表达的事情,张公只需几句话便能决断,而且言辞清晰,文采斐然,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虽然他的建议并非都被采纳,但自庆历年间以来,名臣之中受到君主敬重的,没有谁能超过张公。张公今年已八十一岁高龄,他闭门谢客,不再过问世事,整日端坐静思,仿佛要与造物者一同遨游于虚无缥缈之境。如今,连他的言谈都已难以听闻,更何况是他的文章呢。张公一生所著文章,共有若干卷,若干首,这些都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注释
孔北海:指孔融,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齐名。汉献帝时期,他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等职,时称孔北海。
慨然:感情激昂貌。
鲜:少。
徇物:曲从世俗。
蕲:祈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46篇诗文► 4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