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阅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远看周围的众多山峦,一片青碧险峻。

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²渭水³滨。
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风吹而旗影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

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吧!

参考资料

  • 1、钱忠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剑南诗稿校注 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2:407

千步球场¹爽气新,西山²遥见碧嶙(lín)(xún)³
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¹球场:指阅兵的校场。校场在练兵讲武之余,也可作蹴鞠用,故以‘球场”称之。²西山:指盘亘成都北部和西南部的岷山山脉的众多山峦。³嶙峋:形容山石一层层地重叠不平的样子。

令传雪岭蓬婆¹外,声震秦川²渭水³滨。
¹雪岭、蓬婆:山名,此处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²秦川:原指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³渭水:指横贯今陕西省的渭河。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gāo)¹缚裤²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³
¹属櫜:佩戴箭囊。²缚裤:骑马打仗时将裤脚束缚住。³儒冠误此身:做读书人误了自己的前程。

参考资料

  • 1、钱忠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剑南诗稿校注 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2:407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西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这年秋天,他参加了成都的阅兵大典,因此写下这首诗。

  这一首诗里,诗人以戎装参加阅兵,符合他的志趣,故情主喜悦。但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废弛,阅兵场面无法过分铺张,喜悦之情只能以闲淡、冷静的笔触来描写。然而,阅兵事件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所以闲淡中又着一联富有激情的雄壮笔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在喜悦中又不免带出感慨。

  第一联写大阅的时西和环境。“千步球场”,写阅兵校场的阔大,这里在练兵讲武之余,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场称之。诗不明点“秋”字,“爽气”二字写出秋季特征,即是点秋。“新”字既接“爽气”,写其新鲜;从第六句看,又兼写雨后,因为雨后的秋气尤其新鲜。第一句从近处写,第二句转写远处。“碧嶙峋”写出山势峻峭,山色青碧。这一联用笔轻淡,却已把大阅的时西、环境写得鲜妍可爱,烘托出诗人参加大阅的愉快心情,远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间两联写大阅的情况。颔联承第二句向远处开拓。“西传雪岭蓬婆外”,似是写实,因为这一带地区当时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而又带有理想和愿望,因为实际上地为吐蕃所占据。长安是汉、唐故都,当时被金人占据。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郑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之后,时时向往于收复关中失地;同时他又认为收复长安与关中,是恢复中原的根本条件,愿望更为迫切。他诗中常提到这种愿望,如《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诗中的“声震秦川渭水滨”,是用夸张手法抒写理想与愿望,因为成都阅兵的号西之声,根本无法传到这些地区。这一联用理想与激情,渲染阅兵声势的盛大,笔调雄壮,气势一扬。颈联则转入写实,写风吹而旗影闪动,用“倚”字、“弄”字,见风势不大。“马蹄”能“不沾尘”,一是明指“经雨”之故,即雨后尘埃不扬;一是暗指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这一联从动态中反映校场中的宁静、整齐、严肃的气氛,是对大阅的赞美,笔调精细、疏淡。

  结联抒情。“属囊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参考资料

  • 1、缪钺,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012页
  • 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59页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我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远看周围的众多山峦,一片青碧险峻。
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风吹而旗影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
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吧!

注释
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
球场:指阅兵的校场。校场在练兵讲武之余,也可作蹴鞠用,故以‘球场”称之。
西山:指盘亘成都北部和西南部的岷山山脉的众多山峦。
嶙峋(lín xún):形容山石一层层地重叠不平的样子。
雪岭、蓬婆:山名,此处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
秦川:原指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
渭水:指横贯今陕西省的渭河。
属櫜(gāo):佩戴箭囊。
缚裤:骑马打仗时将裤脚束缚住。
儒冠误此身:做读书人误了自己的前程。
>

参考资料

  • 1、钱忠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剑南诗稿校注 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2:407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为四川制置司参议官。这年秋天,他参加了成都的阅兵大典,因此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 1、缪钺,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0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一首诗里,诗人以戎装参加阅兵,符合他的志趣,故情主喜悦。但当时朝政腐败,军事废弛,阅兵场面无法过分铺张,喜悦之情只能以闲淡、冷静的笔触来描写。然而,阅兵事件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所以闲淡中又着一联富有激情的雄壮笔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在喜悦中又不免带出感慨。

  第一联写大阅的时令和环境。“千步球场”,写阅兵校场的阔大,这里在练兵讲武之余,也作踢球用,故以球场称之。诗不明点“秋”字,“爽气”二字写出秋季特征,即是点秋。“新”字既接“爽气”,写其新鲜;从第六句看,又兼写雨后,因为雨后的秋气尤其新鲜。第一句从近处写,第二句转写远处。“碧嶙峋”写出山势峻峭,山色青碧。这一联用笔轻淡,却已把大阅的时令、环境写得鲜妍可爱,烘托出诗人参加大阅的愉快心情,远近俱到,景中有情。

  中间两联写大阅的情况。颔联承第二句向远处开拓。“令传雪岭蓬婆外”,似是写实,因为这一带地区当时名义上属四川制置使统辖,而又带有理想和愿望,因为实际上地为吐蕃所占据。长安是汉、唐故都,当时被金人占据。>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到南郑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之后,时时向往于收复关中失地;同时他又认为收复长安与关中,是恢复中原的根本条件,愿望更为迫切。他诗中常提到这种愿望,如《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诗中的“声震秦川渭水滨”,是用夸张手法抒写理想与愿望,因为成都阅兵的号令之声,根本无法传到这些地区。这一联用理想与激情,渲染阅兵声势的盛大,笔调雄壮,气势一扬。颈联则转入写实,写风吹而旗影闪动,用“倚”字、“弄”字,见风势不大。“马蹄”能“不沾尘”,一是明指“经雨”之故,即雨后尘埃不扬;一是暗指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这一联从动态中反映校场中的宁静、整齐、严肃的气氛,是对大阅的赞美,笔调精细、疏淡。

  结联抒情。“属囊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

参考资料

  •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5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成都大阅》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明大阅的时令为秋天,环境鲜妍可爱;颔联承第二句向远处开拓,写长安附近之地表达收复长安与汉中的愿望;颈联则转入写实,写风吹而旗影闪动,暗指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尾联抒情,写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首诗笔调多变,首联用笔清淡;颔联笔调雄壮;颈联用笔改为精细、疏淡;尾联则发出感慨之音,不无遗憾地喟叹自己“儒冠误身”的无奈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 187篇诗文► 1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