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天然雕饰和人工锤炼争相出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就算把五百年后的新意都预支了,到了千年之后又成了陈腐的东西。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至今仍然万人传诵,但却不完全适合现在读者的审美情趣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史推陈出新,代代有人才,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引领风气很长时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慧眼识珠靠的是独立见解,艺术界闹哄哄地信口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矮子看戏,是看不到戏台上表演的,所以他的议论都是人云亦云罢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少年时代学作诗,总是觉得遣词造句不能圆润通融,只以为是下的功夫还不够到家。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年岁渐长才知道,诗作得好否,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赋。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诗歌使人穷愁潦倒而我却羡慕富贵,想来是因为我的诗篇不曾出类拔萃。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我既爱吃鱼又贪求熊掌,既想写出好诗又怕背时倒霉。

参考资料

  • 1、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524-525.
  • 2、(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 瓯北集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630.
  • 3、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06-307.
  • 4、衣殿臣编著. 历代哲理诗 下[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482-487.
  • 5、羊春秋选注. 历代论诗绝句选[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283-284.
  • 6、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22-125.
  • 7、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1547.

满眼¹生机²转化钧(jūn)³,天工人巧日争新。
¹满眼:充满视野。²生机:生气,朝气,活力。³转化钧: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⁴天工: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艺。⁵人巧:人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

天支¹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²
¹天支:提前支取。比喻某种现象提前发生。²陈:陈旧,过时。

李杜¹诗篇万口传²,至今已觉不新鲜³
¹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²万口传:极言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传播之久远。³不新鲜:与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¹数百年。
¹领风骚:指领导文坛,开一代诗风。

只眼¹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²³(cí)
¹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²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³漫:随便,随意。⁴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这里指议论是非。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¹
¹说短长:说长道短,亦即人云亦云。

少时¹学语²苦难圆³,只道工夫半未全。
¹少时:年轻的时候。²学语:学习语言,学习文学。³圆:圆满。⁴只道:只以为。⁵工夫:指时间。

到老始知非力取¹,三分人事七分天。
¹非力取:不是努力就能取得的。

诗解穷人¹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¹诗解穷人:古代诗人往往是穷愁潦倒的。

熊鱼¹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¹熊鱼:指熊掌和鱼两种美味,这里是以熊掌和鱼比喻诗才和命运。

参考资料

  • 1、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524-525.
  • 2、(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 瓯北集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630.
  • 3、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06-307.
  • 4、衣殿臣编著. 历代哲理诗 下[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482-487.
  • 5、羊春秋选注. 历代论诗绝句选[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283-284.
  • 6、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22-125.
  • 7、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1547.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天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这组诗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诗坛上创新和复古两派的交战自宋代以后就从未间断。到了清代,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尊唐和尊宋两派,各不相让,自矜正宗。继“公安派”和叶燮之后,奋起抨击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即是袁枚和他的挚友赵翼。这组论诗绝句就是赵翼阐发“性灵说”主张的。

其一

  第一首从正面叙述推陈出新的必要性。首句诗人先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更新这个客观规律,写客观世界是“满眼生机”,造化的变迁就像陶人转动制陶的模具。这种以写景、比喻方式议论的写法,使抽象的道理变成了具象直观的图景,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起,入题自然简捷。次句点明那“满眼生机”的景象,既有大自然的造就(“天工”),更有人力的创建(“人巧”)。然而,无论是大自然或人类,无不在力争创新。“争新”二字,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从“争新”的普遍规律这一大处着眼,说明“人巧”也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每时每刻都有新生的事物出现,新陈代谢,变动不居,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天工”既然如此,那么“人巧”更不能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人巧”本来就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三四两句进一步阐发“争新”的必要,揭示了文学创作上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创新无止境。新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变作陈归。“天支”当然是一种假设,诗人立足于当代,所反映的只是一时之事,出的“新意”充其量也只是较前为新,谁又能得五百年后的“风气之先”?诗人在这里用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立论的基点,推开一步,意思是说,即便如此,那到了一千年后再返视五百年前的“新意”,也是丝毫没有新意可言的。“五百年”“千年”以数字概念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必然。诗句的昂扬格调和肯定语气使观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观点在特别重视经验、崇先好古的价值观普遍流行的古代中国,不仅表达时需要勇气,而且对创作内容的更新,题材的开拓,对诗人更好地反映现实,反映时代都无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那些总觉得“古来好诗本有数,可奈前人都占去”的诗人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诫人们要发扬不断创新的精神,可谓言简意赅。诗中议论的是诗歌创新问题,却从“满眼生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景象写起,不但顺理成章,而且避免了平空地泛泛而论,足见构思上的良苦用心。

其二

  第二首的主旨在于阐述发展创新的诗学观,可以看作是补充第一首的未尽之意。通篇是直说,不讲求含蓄,没有一句让人费解,也没有用特别文雅的语调,即使是不具有诗歌素养的读者,也能一读便明白其大意。

  “李杜诗篇万口传。”这是一句平淡无奇的大实话。李白、杜甫是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数百年来一直盛传不衰,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而第二句却来了个大转折,明白地说出李、杜的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了。这是前人未说过的话,堪称为石破天惊之论。不过,诗人此语并非意味着要否定李、杜诗作的杰出成就,动摇其历史地位。这里所谓“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谓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已经不完全适合数百年后的读者的审美意识了。所以,首句的“万口传”同次句的“不新鲜”,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如实地说明了诗创作的时代性:诗歌所咏之事,所抒之情,所取之法,所成之意象,以及所开之风气,都是时代的产物,烙印着时代的特色,很适合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也就逐渐不完全适合后世读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了。在这里,诗人并非有意冒犯古代的诗仙、诗圣,而是将他们作为优秀诗人的代表,说明诗创作的这个法则,连他们这样为后世人所尊重、“诗篇万口传”的大诗人,也不能完全冲破,其他诗人自然更不必说了,从而更加鲜明、有力地突出、强调诗歌发展的理论观点。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说明这种现象上,接下来更进而提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很明显,就是肯定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既然诗歌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同时也就意味着诗人在创作上应当努力追求变化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自然,由于绝句篇什极短小的限制,他不可能就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出更深细的研讨、分析,但是,此论基本上是正确的。诗并没有随着号称诗之“黄金时代”的唐王朝灭亡而消亡,历代都有诗,也都有优秀诗人,例如北宋苏轼、南宋陆游、金元之交的元好问等,都是各自时代的“领风骚”的“才人”。更为重要的是,此论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观点,而且其中包含着追求创造的精神,呼唤诗人们摆脱崇古的观念和拟古的创作路子,理直气壮地去争新、创新,创造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意识的诗篇,做自己时代“领风骚”的“才人”。

  这种发展创新的观点,事实上在赵翼之前许多进步的文艺批评家也都反复的阐述过。但是,赵翼进行重申和强调,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自明代以来的复古诗风,在清代初期乃至乾隆前期的诗坛上仍然相当盛行,所以他要求人们认识这一文学规律,绝去依傍而自创清诗。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他把抽象的诗歌理论用诗歌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易诵易读,醒人耳目,也因此时常为后人所征引。

其三

  第三首主要是强调看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也是“性灵派”理论的一个要素。虽涉及诗歌评论,但与前两首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创作角度而言,只有有了独立的见解,再把它写出来,才称得上是独抒。在批评方面,这种独立性就表现为“只眼须凭自主张”,两者精神完全一致。对待古人的作品也应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细致的分析,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这种正确的态度相对立的,即是“纷纷艺苑漫雌黄”,标新立异以哗众取宠,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不加分析地一概抹杀,如此等等都是艺苑内习见的“漫”的表现。诗人发此议论,其实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清代诗坛一开始尊唐成风,后来又盛行宗宋,这两股势力互相讥弹、雌黄,门户之见很深。诗人既反对尊唐,也反对宗宋,力主诗歌创作要从复古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两句正表明了这样的鲜明观点。

  三四句以“矮人看戏”作喻,对那些毫无主见的盲从附和者,作了形象而又绝妙的讽刺。他们的可悲之处莫过于鹦鹉学舌,随声附和,无非像矮子看戏,趁人起哄罢了。赵翼作诗,长于说理,常常不假比喻,但这首诗有些不同。“矮子看戏”的比喻虽然不是赵翼首创,但用在这首诗里,可谓恰到好处,使诗平添出一种谐趣,且有一种形象的说服力。本来以诗论诗易因泛泛空论而令人厌倦,但这首诗却让人觉得庄谐相济、趣味盎然,表现了诗人的睿智和幽默感。

其四

  第四首指出了诗歌不能刻意求工和过于注重形式,而应自然如天成,具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诗人讲述了自己一生做学问的感悟:年轻时立志想成为李白、杜甫那样名垂千古的诗人而不懈努力,到老才意识到,如果没有天分,即使努力,最终的成就都是有限的。通过年轻和年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学习不能死学,而要注意方式方法。诗人认为作诗主要靠天分,而这种天分并非后天努力可以习得,这一点和袁枚性灵主张的观点接近。

其五

  第五首肯定了“诗穷而后工”的见解,嘲讽了某些诗人“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贪心”。“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传统的观点。从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发愤著书”、韩愈《送孟东野序》所说的“不平则鸣”,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所说的“愈穷愈工”,都是这种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它揭示了一条文学艺术规律,就是作者越接近底层人民,就越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和呼声;作者受的打击越大,义愤越深,对现实的批判也就越尖锐,作品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赵翼生活在文字狱盛行的乾嘉时代,提出“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要求,自然是很难成为现实的,于是他采取“颂圣”的手段,企图达到免祸的目的,以致那些歌颂清代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的诗歌,就成了他的缺点和错误。当然,这条规律如今也已过时了,因为作者既享有歌颂光明和揭露黑暗的充分权利,又具有深入生活和反映现实的大好条件,对于广阔的现实和丰富的生活,只要进行周密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就能写出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愿望的好诗来。

参考资料

  • 1、卢盛江,卢燕新主编;叶君远,邓安生选注.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元明清诗卷[M]. 合肥:黄山书社, 2018:331.
  • 2、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524-525.
  • 3、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06-307.
  • 4、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22-125.
  • 5、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1455-1457.
  • 6、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1372, 1375-1377.
  • 7、霍松林主编. 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1496-1497.
  • 8、苗禾鸣,潘恩群主编.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7[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9:33.

lùnshīshǒu

zhào qīngdài 

mǎnyǎnshēngzhuǎnhuàjūn tiāngōngrénqiǎozhēngxīn 
zhībǎiniánxīn dàoleqiānniányòujuéchén 

shīpiānwànkǒuchuán zhìjīnjuéxīnxiān 
jiāngshāndàiyǒucáirénchū lǐngfēngsāoshùbǎinián 

zhīyǎnpíngzhǔzhāng fēnfēnyuànmànhuáng 
ǎirénkàncéngjiàn dōushìsuírénshuōduǎncháng 

shàoshíxuénányuán zhīdàogōngbànwèiquán 
dàolǎoshǐzhīfēi sānfēnrénshìfēntiān 

shījiěqióngrénwèikōng xiǎngyīnshīshàngcénggōng 
xióngxiàotānxīnshèn yàogōngshīyòuqió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其一
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天然雕饰和人工锤炼争相出新。
就算把五百年后的新意都预支了,到了千年之后又成了陈腐的东西。

其二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至今仍然万人传诵,但却不完全适合现在读者的审美情趣了。
历史推陈出新,代代有人才,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引领风气很长时间。

其三
慧眼识珠靠的是独立见解,艺术界闹哄哄地信口雌黄。
矮子看戏,是看不到戏台上表演的,所以他的议论都是人云亦云罢了。

其四
少年时代学作诗,总是觉得遣词造句不能圆润通融,只以为是下的功夫还不够到家。
年岁渐长才知道,诗作得好否,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赋。

其五
诗歌使人穷愁潦倒而我却羡慕富贵,想来是因为我的诗篇不曾出类拔萃。
我既爱吃鱼又贪求熊掌,既想写出好诗又怕背时倒霉。

注释
满眼:充满视野。
生机:生气,朝气,活力。
转化钧:大自然的化育如转轮,变化无穷。
天工: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艺。
人巧:人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
预支:提前支取。比喻某种现象提前发生。
陈:陈旧,过时。
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
万口传:极言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传播之久远。
不新鲜:与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领风骚:指领导文坛,开一代诗风。
只眼:指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艺苑:文艺园地,文艺界。
漫:随便,随意。
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制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所以称改易、评论为雌黄。这里指议论是非。
说短长:说长道短,亦即人云亦云。
少时:年轻的时候。
学语:学习语言,学习文学。
圆:圆满。
只道:只以为。
工夫:指时间。
非力取:不是努力就能取得的。
诗解穷人:古代诗人往往是穷愁潦倒的。
熊鱼:指熊掌和鱼两种美味,这里是以熊掌和鱼比喻诗才和命运。>

参考资料

  • 1、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524-525.
  • 2、(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 瓯北集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630.
  • 3、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06-307.
  • 4、衣殿臣编著. 历代哲理诗 下[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9:482-487.
  • 5、羊春秋选注. 历代论诗绝句选[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283-284.
  • 6、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22-125.
  • 7、陈器之主编. 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1547.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其一

  第一首从正面叙述推陈出新的必要性。首句诗人先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历史在前进,时代在更新这个客观规律,写客观世界是“满眼生机”,造化的变迁就像陶人转动制陶的模具。这种以写景、比喻方式议论的写法,使抽象的道理变成了具象直观的图景,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起,入题自然简捷。次句点明那“满眼生机”的景象,既有大自然的造就(“天工”),更有人力的创建(“人巧”)。然而,无论是大自然或人类,无不在力争创新。“争新”二字,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从“争新”的普遍规律这一大处着眼,说明“人巧”也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每时每刻都有新生的事物出现,新陈代谢,变动不居,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天工”既然如此,那么“人巧”更不能停留在某一水平上。“人巧”本来就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三四两句进一步阐发“争新”的必要,揭示了文学创作上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创新无止境。新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变作陈归。“预支”当然是一种假设,诗人立足于当代,所反映的只是一时之事,出的“新意”充其量也只是较前为新,谁又能得五百年后的“风气之先”?诗人在这里用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立论的基点,推开一步,意思是说,即便如此,那到了一千年后再返视五百年前的“新意”,也是丝毫没有新意可言的。“五百年”“千年”以数字概念让人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必然。诗句的昂扬格调和肯定语气使观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观点在特别重视经验、崇先好古的价值观普遍流行的古代中国,不仅表达时需要勇气,而且对创作内容的更新,题材的开拓,对诗人更好地反映现实,反映时代都无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那些总觉得“古来好诗本有数,可奈前人都占去”的诗人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诫人们要发扬不断创新的精神,可谓言简意赅。诗中议论的是诗歌创新问题,却从“满眼生机”“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景象写起,不但顺理成章,而且避免了平空地泛泛而论,足见构思上的良苦用心。

其二

  第二首的主旨在于阐述发展创新的诗学观,可以看作是补充第一首的未尽之意。通篇是直说,不讲求含蓄,没有一句让人费解,也没有用特别文雅的语调,即使是不具有诗歌素养的读者,也能一读便明白其大意。

  “李杜诗篇万口传。”这是一句平淡无奇的大实话。>李白、>杜甫是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数百年来一直盛传不衰,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而第二句却来了个大转折,明白地说出李、杜的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了。这是前人未说过的话,堪称为石破天惊之论。不过,诗人此语并非意味着要否定李、杜诗作的杰出成就,动摇其历史地位。这里所谓“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的,谓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已经不完全适合数百年后的读者的审美意识了。所以,首句的“万口传”同次句的“不新鲜”,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如实地说明了诗创作的时代性:诗歌所咏之事,所抒之情,所取之法,所成之意象,以及所开之风气,都是时代的产物,烙印着时代的特色,很适合同时代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也就逐渐不完全适合后世读者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了。在这里,诗人并非有意冒犯古代的诗仙、诗圣,而是将他们作为优秀诗人的代表,说明诗创作的这个法则,连他们这样为后世人所尊重、“诗篇万口传”的大诗人,也不能完全冲破,其他诗人自然更不必说了,从而更加鲜明、有力地突出、强调诗歌发展的理论观点。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说明这种现象上,接下来更进而提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很明显,就是肯定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既然诗歌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同时也就意味着诗人在创作上应当努力追求变化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自然,由于绝句篇什极短小的限制,他不可能就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出更深细的研讨、分析,但是,此论基本上是正确的。诗并没有随着号称诗之“黄金时代”的唐王朝灭亡而消亡,历代都有诗,也都有优秀诗人,例如北宋>苏轼、南宋>陆游、金元之交的>元好问等,都是各自时代的“领风骚”的“才人”。更为重要的是,此论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观点,而且其中包含着追求创造的精神,呼唤诗人们摆脱崇古的观念和拟古的创作路子,理直气壮地去争新、创新,创造出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意识的诗篇,做自己时代“领风骚”的“才人”。

  这种发展创新的观点,事实上在>赵翼之前许多进步的文艺批评家也都反复的阐述过。但是,赵翼进行重申和强调,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自明代以来的复古诗风,在清代初期乃至乾隆前期的诗坛上仍然相当盛行,所以他要求人们认识这一文学规律,绝去依傍而自创清诗。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他把抽象的诗歌理论用诗歌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易诵易读,醒人耳目,也因此时常为后人所征引。

其三

  第三首主要是强调看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也是“性灵派”理论的一个要素。虽涉及诗歌评论,但与前两首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创作角度而言,只有有了独立的见解,再把它写出来,才称得上是独抒。在批评方面,这种独立性就表现为“只眼须凭自主张”,两者精神完全一致。对待古人的作品也应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细致的分析,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与这种正确的态度相对立的,即是“纷纷艺苑漫雌黄”,标新立异以哗众取宠,不负责任地胡乱吹捧,不加分析地一概抹杀,如此等等都是艺苑内习见的“漫”的表现。诗人发此议论,其实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清代诗坛一开始尊唐成风,后来又盛行宗宋,这两股势力互相讥弹、雌黄,门户之见很深。诗人既反对尊唐,也反对宗宋,力主诗歌创作要从复古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这两句正表明了这样的鲜明观点。

  三四句以“矮人看戏”作喻,对那些毫无主见的盲从附和者,作了形象而又绝妙的讽刺。他们的可悲之处莫过于鹦鹉学舌,随声附和,无非像矮子看戏,趁人起哄罢了。赵翼作诗,长于说理,常常不假比喻,但这首诗有些不同。“矮子看戏”的比喻虽然不是赵翼首创,但用在这首诗里,可谓恰到好处,使诗平添出一种谐趣,且有一种形象的说服力。本来以诗论诗易因泛泛空论而令人厌倦,但这首诗却让人觉得庄谐相济、趣味盎然,表现了诗人的睿智和幽默感。

其四

  第四首指出了诗歌不能刻意求工和过于注重形式,而应自然如天成,具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诗人讲述了自己一生做学问的感悟:年轻时立志想成为李白、杜甫那样名垂千古的诗人而不懈努力,到老才意识到,如果没有天分,即使努力,最终的成就都是有限的。通过年轻和年老两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学习不能死学,而要注意方式方法。诗人认为作诗主要靠天分,而这种天分并非后天努力可以习得,这一点和>袁枚性灵主张的观点接近。

其五

  第五首肯定了“诗穷而后工”的见解,嘲讽了某些诗人“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贪心”。“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传统的观点。从>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发愤著书”、>韩愈《送孟东野序》所说的“不平则鸣”,到>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所说的“愈穷愈工”,都是这种理论的继续和发展。它揭示了一条文学艺术规律,就是作者越接近底层人民,就越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和呼声;作者受的打击越大,义愤越深,对现实的批判也就越尖锐,作品的价值也就越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赵翼生活在文字狱盛行的乾嘉时代,提出“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要求,自然是很难成为现实的,于是他采取“颂圣”的手段,企图达到免祸的目的,以致那些歌颂清代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的诗歌,就成了他的缺点和错误。当然,这条规律如今也已过时了,因为作者既享有歌颂光明和揭露黑暗的充分权利,又具有深入生活和反映现实的大好条件,对于广阔的现实和丰富的生活,只要进行>周密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就能写出反映时代脉搏和人民愿望的好诗来。>

参考资料

  • 1、李寅生著.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3:524-525.
  • 2、王宗康主编;薛佩生副主编. 经典古诗五百首 下[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9:306-307.
  • 3、方笑一主编.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10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122-125.
  • 4、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1455-1457.
  •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1372, 1375-1377.
  • 6、霍松林主编. 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1496-1497.
  • 7、苗禾鸣,潘恩群主编.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7[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9:33.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诗坛上创新和复古两派的交战自宋代以后就从未间断。到了清代,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尊唐和尊宋两派,各不相让,自矜正宗。继“公安派”和叶燮之后,奋起抨击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即是袁枚和他的挚友赵翼。这组论诗绝句就是赵翼阐发“性灵说”主张的。

参考资料

  • 1、卢盛江,卢燕新主编;叶君远,邓安生选注. 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 元明清诗卷[M]. 合肥:黄山书社, 2018:331.
  • 2、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1:1455-1457.
  •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8:1372, 1375-1377.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论诗》是一组七言绝句,在这组诗中,诗人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第一首为创作论,主张诗贵创作。第二首说每个朝代都会涌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特别强调了诗贵创新。第三首属批评鉴赏论,强调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盲目附合别人。第四首指出诗歌不能刻意求工和过于注重形式,而应自然如天成,具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五首肯定了“诗穷而后工”的见解,嘲讽了某些诗人“既要工诗又怕穷”的“贪心”。全诗内容鲜明,语言晓畅,言简意赅,易于记忆,为人称道与传诵,是一组优秀别致的论诗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10篇诗文► 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