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隐斋记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佑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⁵为之。”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缘故写一篇吧。”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我封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甚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张开利嘴、伸出长爪,争相买卖,为了一点微末小利和奴仆、贩夫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着伯夷一样清高的话,却干盗跖才做的事,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了名声,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贞佑丙子十二月某日,河东元某题写此篇。

参考资料

  • 1、宋绪连等选注.唐宋文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81页—第684页
  • 2、邝苑,傅钟主编.帮你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考总复习.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1月.第234页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lóu)公所¹。“,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²,号曰市隐³,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⁵为之。”

  ¹“公所:“公的住所。²小斋:小屋子。³市隐:隐于闹市。这里指小斋的的名称。⁴渠:他,指“公。⁵以我故:意谓看在我的分上。

  予曰:“若知隐乎¹?夫隐,自闭²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³,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hāo)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¹⁰,信道未笃(dǔ)¹¹,不见可欲¹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¹³能应¹⁴,不为物诱¹⁵,出处¹⁶一致,喧寂¹⁷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¹⁸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¹⁹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hè)²⁰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²¹之属,胁肩²²以入市,叠足²³以登垄(lǒng)²⁴,利嘴长距²⁵,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²⁶血战于锥刀²⁷之下,悬羊头,卖狗脯²⁸,盗跖(zhí)²⁹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之所以隐奈何?”
  ¹若知隐乎:你知道隐居的含意吗?²自闭:自己与世隔绝。³屠钓:屠宰垂钓之列。太公吕望未遇周文王时,曾屠牛于朝歌,钓鱼于渭水。⁴博徒:赌博之徒。赵国隐士曾隐于赌徒间。⁵卖浆:指卖酒浆的人家。赵国处士薛公曾隐于酒家。⁶抱关吏:看守城门的役吏。魏国隐者侯嬴曾为大梁夷门关吏。⁷酒家保:酒店的佣工。西汉栾布穷困时,曾在齐做过酒家保。⁸无乎不在:没有什么行业不可以隐遁其中的。⁹大小隐之辨:关于大隐、小隐之间不同的分辨。¹⁰初机之士:指刚刚学道的人。¹¹笃:笃厚,这里指修道的高境界。¹²不见可欲:避免见到引起欲望而心乱的东西。¹³定:指有把握、有操守。¹⁴应:指应付世事。¹⁵物诱:指世俗事物的诱惑。¹⁶出处:指出仕和家居。¹⁷喧寂:喧闹与寂寞。¹⁸容或:或许,也许。¹⁹山人:指隐士,因其隐遁山林,故称,这里当指唐代李渤。²⁰欺松桂而诱云壑:意谓那些名为隐士而其实是沽名钓誉的人把所在的山林也欺骗、玷污了。²¹干没氏:指与世浮沉、追逐私利的人。²²胁肩:耸起肩膀。这里指故作恭敬的逢迎媚态。²³叠足:脚踏着脚。形容争先恐后图利的情状。²⁴垄断:高地方。古代商人登在高地上,以观行情。²⁵利嘴长距:比喻竞争手段的厉害。距:指鸡爪。²⁶佣儿贩夫:指绐人做佣工的人和肩挑小贩。²⁷锥刀:即锥刀利,比喻微小的利益。²⁸脯:指肉。²⁹盗跖:春秋时大盗。³⁰伯夷:殷末孤竹国君的长子,以行为高洁著称。

  曰:“鬻(yù)¹书以为食,取足而已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³,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¹鬻:卖。²取足而已:只求能维持生活,别无他求。³取和而已:只求与人和睦相处。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¹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²,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³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¹韩伯休:即韩康,字伯休,霸陵人,东汉时的隐士。²逃名:匿名。³无乃:岂不是。⁴言:指立说、立言。⁵身之文:人身的文饰。⁶显:显达。奚:何,为什么。

  贞佑丙子¹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¹贞佑丙子:指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

参考资料

  • 1、宋绪连等选注.唐宋文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81页—第684页
  • 2、邝苑,傅钟主编.帮你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考总复习.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1月.第234页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佑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元好问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经历家国种种患难。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金,蒙古开始由抵抗金的压迫而转向主动进攻。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三月三日,秀容城被攻破,蒙古军对居民进行了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这次屠城之中。五月,金宣宗迁都南京(汴京,即今河南开封)。贞佑三年,金国中都(今北京西南)陷落,蒙古向金要求割地河北,金国在华北已丧失了守御能力。贞佑四年夏(1216年),元好问一家经太原,渡黄河,避乱至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县三乡镇)。不久,蒙古军又越潼关,进入嵩、汝一带,元好问又举家在严冬中逃入山中避难,旋即金兵收复潼关,元兵退去,元好问一家又由山中返回,时为岁末。《市隐斋记》便完成于此时,是为一个据说是遁居长安闹市的隐士娄公所写。

  这是一篇比较别致的斋室记文,它没有此类文章司空见惯的景物描写,也没有对对方的褒扬之词。全文仅以两次问答对话组成,结构上可谓别具一格。婉而多讽,则是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其实,元好问与这位娄公并不相识,为他作记,完全是受了友人的请托。自称隐者,而又汲汲于求他人的文章为自己扬名,这种举动,使得敏感的作者有所怀疑。但另一方面,友人之嘱,终究情面难却。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作者采取了委婉劝讽的方式,写下了这篇议论透辟而又巧妙得体的文字,表示了自已对世间假隐士们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世俗沽名钓誉行径的鄙视。

  全文由四段组成。首段,友人李生的嘱托之语揭开了娄公神秘的面纱,并为我们揭示了撰写此记的缘由。其中,“居长安市三十年”与“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的叙述,看似简单,实则巧妙地勾勒出娄公虽隐居市井却声名远扬、广结善缘的形象,为后续的探讨与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并未直接回应友人的请求,而是巧妙地以一句“若知隐乎?”为引子,展开对古代隐士生活状态的探讨。作者指出,“隐”的本质在于与世隔绝,达到身心的自我超脱。在此基础上,作者引用了前人关于“大隐”与“小隐”的论述,似乎在肯定娄公市隐的行为,实则是以退为进,为后文揭示今世隐者之伪埋下伏笔。作者并未直接评判娄公的行为,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让读者自行思考。

  第三段,友人李生为娄公的行为辩解,认为他的选择并未违背古代隐士的精神。这一段承上启下,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做了铺垫。

  第四段,作者针对李生的观点,对娄公之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强调,真正的隐士应当不求名利,而娄公却以隐求名,这是隐者之大忌。作者通过“予得之矣”至“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四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里的“得之”可以理解为作者已经洞察了娄公隐逸的真谛,但“未满”则暗示着作者对于娄公行为的质疑与不满。接着,作者引用汉代韩伯休与春秋介之推的典故,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以一句“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为娄公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要求李生去求证这一说法,从而展现出作者对于事实的严谨态度与对于友情的尊重。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李生曾明确表示娄公想要作者为其作记,。显然,作者又是在明知故问、说反话了。

  更妙的是,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作者虽然在前面已答应了“予为子记之”,但在这里又以一连串的反诘、推断之话,实际推翻了先前的许诺。因此,连这篇文章究竟算做写了还是没写,也发生了疑问。这种“不记之记”的形式,正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符合这类杂记文的通则。文章纯以理胜,而笔端又饱含了作者对世风的感慨,表达了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行为的反感,这又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全文论理严密,行文自然,情感真实,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参考资料

  • 1、宋绪连等选注.唐宋文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81页—第684页
  • 2、林可行.古代散文鉴赏.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第398页—第399页
  • 3、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887页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士回个姓李的朋友对士说过:“士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士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回篇,你茅看士的面子缘故写回篇吧。”

  士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茅是自士封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甚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回云,言行回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士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张开利嘴、伸出长爪,争相买卖,为了回点微末小利和奴仆、贩夫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着伯夷回云他高的话,却干盗跖才做的事,说‘士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茅行了,不妨碍他的他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回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他高。他廉和他高,本来茅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士说:“士明白了,士替你写篇记。茅算如此,士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士用东汉末年韩康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回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士本来茅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士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士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了名声,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士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十二月某日,河东元某题写此篇。

注释
娄公所:娄公的住所。
小斋:小屋子。
市隐:隐于闹市。这里指小斋的的名称。
渠:他,指娄公。
以士故:意谓看在士的分上。
若知隐乎:你知道隐居的含意吗?
自闭:自己与世隔绝。
屠钓:屠宰垂钓之列。太公吕望未遇周文王时,曾屠牛于朝歌,钓鱼于渭水。
博徒:赌博之徒。赵国隐士曾隐于赌徒间。
卖浆:指卖酒浆的人家。赵国处士薛公曾隐于酒家。
抱关吏:看守城门的役吏。魏国隐者侯嬴曾为大梁夷门关吏。
酒家保:酒店的佣工。西汉栾布穷困时,曾在齐做过酒家保。
无乎不在:没有什么行业不可以隐遁其中的。
大小隐之辨:关于大隐、小隐之间不同的分辨。
初机之士:指刚刚学道的人。
笃:笃厚,这里指修道的高境界。
不见可欲:避免见到引起欲望而心乱的东西。
定:指有把握、有操守。
应:指应付世事。
物诱:指世俗事物的诱惑。
出处:指出仕和家居。
喧寂:喧闹与寂寞。
容或:或许,也许。
山人:指隐士,因其隐遁山林,故称,这里当指唐代>李渤。
欺松桂而诱云壑:意谓那些名为隐士而其实是沽名钓誉的人把所在的山林也欺骗、玷污了。
干没氏:指与世浮沉、追逐私利的人。
胁肩:耸起肩膀。这里指故作恭敬的逢迎媚态。
叠足:脚踏着脚。形容争先恐后图利的情状。
垄断:高地方。古代商人登在高地上,以观行情。
距:指鸡爪。利嘴长距,比喻竞争手段的厉害。
佣儿贩夫:指绐人做佣工的人和肩挑小贩。
锥刀:即锥刀利,比喻微小的利益。
脯:指肉。
盗跖:春秋时大盗。
伯夷:殷末孤竹国君的长子,以行为高洁著称。
鬻(yù):卖。
取足而已:只求能维持生活,别无他求。
取和而已:只求与人和睦相处。
韩伯休:即韩康,字伯休,霸陵人,东汉时的隐士。
逃名:匿名
无乃:岂不是。
言:指立说、立言。
身之文:人身的文饰。
显:显达。
奚:何,为什么。
贞佑丙子:指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

参考资料

  • 1、宋绪连等选注.唐宋文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81页—第684页
  • 2、邝苑,傅钟主编.帮你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考总复习.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年1月.第234页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元好问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经历家国种种患难。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金,蒙古开始由抵抗金的压迫而转向主动进攻。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三月三日,秀容城被攻破,蒙古军对居民进行了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这次屠城之中。五月,金宣宗迁都南京(汴京,即今河南开封)。贞佑三年,金国中都(今北京西南)陷落,蒙古向金要求割地河北,金国在华北已丧失了守御能力。贞佑四年夏(1216年),元好问一家经太原,渡黄河,避乱至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县三乡镇)。不久,蒙古军又越潼关,进入嵩、汝一带,元好问又举家在严冬中逃入山中避难,旋即金兵收复潼关,元兵退去,元好问一家又由山中返回,时为岁末。《市隐斋记》便完成于此时,是为一个据说是遁居长安闹市的隐士娄公所写。>

参考资料

  • 1、宋绪连等选注.唐宋文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81页—第684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是一篇比较别致的斋室记文,它没有此类文章司空见惯的景物描写,也没有对对方的褒扬之词。全文仅以两次问答对话组成,结构上可谓别具一格。婉而多讽,则是它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其实,>元好问与这位娄公并不相识,为他作记,完全是受了友人的请托。自称隐者,而又汲汲于求他人的文章为自己扬名,这种举动,使得敏感的作者有所怀疑。但另一方面,友人之嘱,终究情面难却。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作者采取了委婉劝讽的方式,写下了这篇议论透辟而又巧妙得体的文字,表示了自已对世间假隐士们的批判态度,以及对世俗沽名钓誉行径的鄙视。

  全文由四段组成。首段,友人李生的嘱托之语揭开了娄公神秘的面纱,并为我们揭示了撰写此记的缘由。其中,“居长安市三十年”与“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的叙述,看似简单,实则巧妙地勾勒出娄公虽隐居市井却声名远扬、广结善缘的形象,为后续的探讨与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并未直接回应友人的请求,而是巧妙地以一句“若知隐乎?”为引子,展开对古代隐士生活状态的探讨。作者指出,“隐”的本质在于与世隔绝,达到身心的自我超脱。在此基础上,作者引用了前人关于“大隐”与“小隐”的论述,似乎在肯定娄公市隐的行为,实则是以退为进,为后文揭示今世隐者之伪埋下伏笔。作者并未直接评判娄公的行为,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让读者自行思考。

  第三段,友人李生为娄公的行为辩解,认为他的选择并未违背古代隐士的精神。这一段承上启下,为后文的深入分析做了铺垫。

  第四段,作者针对李生的观点,对娄公之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强调,真正的隐士应当不求名利,而娄公却以隐求名,这是隐者之大忌。作者通过“予得之矣”至“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四句,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里的“得之”可以理解为作者已经洞察了娄公隐逸的真谛,但“未满”则暗示着作者对于娄公行为的质疑与不满。接着,作者引用汉代韩伯休与春秋介之推的典故,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以一句“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为娄公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要求李生去求证这一说法,从而展现出作者对于事实的严谨态度与对于友情的尊重。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李生曾明确表示娄公想要作者为其作记,。显然,作者又是在明知故问、说反话了。

  更妙的是,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作者虽然在前面已答应了“予为子记之”,但在这里又以一连串的反诘、推断之话,实际推翻了先前的许诺。因此,连这篇文章究竟算做写了还是没写,也发生了疑问。这种“不记之记”的形式,正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符合这类杂记文的通则。文章纯以理胜,而笔端又饱含了作者对世风的感慨,表达了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行为的反感,这又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全文论理严密,行文自然,情感真实,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参考资料

  • 1、林可行.古代散文鉴赏.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5月.第398页—第399页
  • 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88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作者借为娄公“市隐斋”作记,对古今隐者进行了分析。“出处一致,喧寂两忘”的真隐者容或有之,然而“悬羊头,卖狗脯”、“欺松桂而诱云壑”的也多矣,作者对那些名为隐士其实是沽名钓誉之徒进行了揭露。文章对娄公也进行了委婉的讽刺,娄公小斋虽称“市隐”,然其主人却怀显达之心,在揭露与讽刺中显示了作者真正归隐的心迹。全文语言平易,风格雄健,挥洒自如,深得欧阳修、苏轼文章的情韵笔致。

展开阅读全文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58篇诗文► 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