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
倾身营²一饱,少许便有馀。
倾身以求不过一饱,而一饱所需少许便有馀矣。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在昔曾远游¹,直至东海隅(yú)²。
¹远游:指宦游于远地。²东海隅: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道路迥(jiōng)¹且长,风波阻中途²。
¹迥:远。²“风波”句: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此行谁使然¹?似为饥所驱(qū)²。
¹然:如此,这样。²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
倾身¹营²一饱,少许³便有馀(yú)。
¹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²营:谋求。³少许:一点点。
恐此非名计¹,息驾²归闲居。
¹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²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是组诗第十首。
《饮酒·其十》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回忆往昔自己曾远行至东海之滨的经历,接着描述旅途的遥远与艰难;然后提出疑问,并给出看似简单的答案——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被迫远行,然后说自己为了生计而全力以赴,但即便付出良多,所得也仅够温饱有余;最后表达了对这种只为生计奔波的生活方式的疑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从外在的游历到内心的回归,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追求的淡泊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参考资料
- 1、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 2、孔德明.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7
- 3、钱华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说略[J].零陵师专学报, 1986(2):22-30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昔出仕远行役,直到遥遥东海边。
道路漫长无尽头,途中风浪时阻拦。
谁使我来作远游?似为饥饿所驱遣。
倾身以求不过一饱,而一饱所需少许便有馀矣。
恐怕此行毁名誉,弃官归隐心悠闲。
注释
远游:指宦游于远地。东海隅(yú):东海附近。这里当指曲阿,在今江苏省丹阳县。
迥(jiōng):远。“风波”句:因遇风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然:如此,这样。为饥所驱:被饥饿所驱使。
倾身:竭尽全身力气;全力以赴。营:谋求。少许:一点点。
非名计:不是求取名誉的良策。息驾:停止车驾,指弃官。
>
参考资料
-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是组诗第十首。
参考资料
- 1、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 2、孔德明.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7
- 3、钱华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说略[J].零陵师专学报, 1986(2):22-30
简析
《饮酒·其十》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回忆往昔自己曾远行至东海之滨的经历,接着描述旅途的遥远与艰难;然后提出疑问,并给出看似简单的答案——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被迫远行,然后说自己为了生计而全力以赴,但即便付出良多,所得也仅够温饱有余;最后表达了对这种只为生计奔波的生活方式的疑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从外在的游历到内心的回归,表达了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追求的淡泊态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