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石记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廻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关于钱唐湖(西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先将几个要点陈述如下: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廻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钱唐湖又名上湖,周围三十里。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笕决湖。每当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下降一寸,就能灌溉十五顷有多田地;每一昼夜,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之前需要挑选两个官吏,站在农田和湖边,会同本地农户,根据农田的面积,约好放水的时间,算好放水的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给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交上州府所属的各个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发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的小官,动不动就要十来天,即使得到了水,早已来不及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秋天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从钱唐到海宁盐官镇,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河,河水入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了湖堤,加高了好几尺,蓄水量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就再挖开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可以用之有余了。虽然还不是浇灌农田的时候,如果官河水浅干涸,只要将湖水引入补充,就可以立刻通船。民间传说,放湖水对钱唐县官不利,县官就常常找借口来迷惑刺史,有的说鱼龙无处藏身,有的说不利于茭白、菱藕的生长。然而鱼龙与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茭白、菱藕与稻米相比,哪一个得利更多呢?这就清楚明白了。又说如果放掉湖水,城里六井就没水了,这也是荒谬的。湖底高,井管低,湖里又有十眼泉水,湖水耗损了,泉水就涌出,即使湖水用完了,泉水也用不完。况且前后放湖水,最终都不至于会放完,却要说井里没水,这太荒谬了!城里的六井,是当年李泌在杭州开凿的,对百姓大有好处。它与钱唐湖相通,其中有下水道,时常阻塞,也要经常检查疏通它才好。所以即使遇到大旱,井水总是充足的。湖中有几十顷不需要纳税的田地,湖水浅时田地露出,湖水深时田地淹没。田户常常与负责灌溉的人勾结,偷偷放水灌溉自己的田地,以谋取私利。那些石函、南笕以及各个小水闸,在非灌溉时节都应该封闭堵塞,并经常派人检查,一旦发现有泄漏,就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就能防止偷水灌溉的弊端了。另外,如果遇到连续三天以上的大雨,往往会导致堤防决口。因此,必须派专人巡守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在笕的南边,原来就有缺口可以泄洪,如果水位暴涨,就可以从那里放水;如果还不够,就再同时从石函和南笕放水,以防堤防溃决。大致上,以水位距离石函口一尺为限,超过这个限度就必须放水。我在杭州任职三年,每年都遇到干旱,对钱塘湖的利弊得失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到后人应该知道,所以写在石上。想要读者容易知晓,所以不用艰涩的文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廻三十里,北有石函¹,南有笕(jiǎn)²。凡放水溉(gài)田,每减一寸³,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dī)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bīn)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líng)(jiāo)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miù)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kuì)也。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¹石函:亦作“石涵”,即杭州刺史李泌所筑石函桥、石函闸。位于今望湖楼东、保俶路口。石函桥、石函闸是水利工程,是为了排泄上湖的水入下湖。²笕:指笕决湖。³一寸:约合今公制3厘米。⁴军吏:唐时指军将之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⁵刺史:唐代州的长官。⁶湖堤:即白公堤,位于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如今已经无迹可寻。⁷临平湖:位于今浙江省余杭区临平北,唐时属于钱唐县,位于钱唐县境内东部,故又称“东湖”。今已消失。古代时闭时开,状态不稳定。唐宋时期,临平湖处在苏州到杭州主运河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于钱唐湖(西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先将几个要点陈述如下:

  钱唐湖又名上湖,周围三十里。北面有石函桥闸,南面有笕决湖。每当放水灌溉田地时,湖面水位每下降一寸,就能灌溉十五顷有多田地;每一昼夜,可以灌溉五十多顷。灌田之前需要挑选两个官吏,站在农田和湖边,会同本地农户,根据农田的面积,约好放水的时间,算好放水的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请求放水,必须让他前往州衙递交状纸,刺史立即批给地界,当天放水。如果等待状纸交上州府所属的各个部门,州府的公文下达到各县,县里再发到各乡,乡里再派遣所属地界的小官,动不动就要十来天,即使得到了水,早已来不及了。杭州这个地方,往往春天多雨,秋天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规格,雨季及时蓄水,旱季及时放水浇田,那么钱唐湖附近的一千多亩农田就不会有荒年了。从钱唐到海宁盐官镇,应该依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必须放湖水入河,河水入田。按照盐铁转运使的老规矩,又必须首先量好河水的深浅,等农田灌溉完后,使运河水位还原。往往干旱严重的时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了湖堤,加高了好几尺,蓄水量随之增加,就差不多够用了。如果不够用,就再挖开临平湖,使湖水流入运河,就可以用之有余了。虽然还不是浇灌农田的时候,如果官河水浅干涸,只要将湖水引入补充,就可以立刻通船。民间传说,放湖水对钱唐县官不利,县官就常常找借口来迷惑刺史,有的说鱼龙无处藏身,有的说不利于茭白、菱藕的生长。然而鱼龙与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茭白、菱藕与稻米相比,哪一个得利更多呢?这就清楚明白了。又说如果放掉湖水,城里六井就没水了,这也是荒谬的。湖底高,井管低,湖里又有十眼泉水,湖水耗损了,泉水就涌出,即使湖水用完了,泉水也用不完。况且前后放湖水,最终都不至于会放完,却要说井里没水,这太荒谬了!城里的六井,是当年>李泌在杭州开凿的,对百姓大有好处。它与钱唐湖相通,其中有下水道,时常阻塞,也要经常检查疏通它才好。所以即使遇到大旱,井水总是充足的。湖中有几十顷不需要纳税的田地,湖水浅时田地露出,湖水深时田地淹没。田户常常与负责灌溉的人勾结,偷偷放水灌溉自己的田地,以谋取私利。那些石函、南笕以及各个小水闸,在非灌溉时节都应该封闭堵塞,并经常派人检查,一旦发现有泄漏,就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就能防止偷水灌溉的弊端了。另外,如果遇到连续三天以上的大雨,往往会导致堤防决口。因此,必须派专人巡守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在笕的南边,原来就有缺口可以泄洪,如果水位暴涨,就可以从那里放水;如果还不够,就再同时从石函和南笕放水,以防堤防溃决。大致上,以水位距离石函口一尺为限,超过这个限度就必须放水。我在杭州任职三年,每年都遇到干旱,对钱塘湖的利弊得失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想到后人应该知道,所以写在石上。想要读者容易知晓,所以不用艰涩的文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注释
石函:亦作“石涵”,即杭州刺史李泌所筑石函桥、石函闸。位于今望湖楼东、保俶路口。明朝《西湖游览志》记载,“石函桥,唐刺史李泌建。有水闸,泄湖水以入下湖。” 石函桥、石函闸是水利工程,是为了排泄上湖的水入下湖。
笕:指笕决湖。
一寸:约合今公制3厘米。
军吏:唐时指军将之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
刺史:唐代州的长官。
湖堤:即白公堤,位于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如今已经无迹可寻。
临平湖:位于今浙江省余杭区临平北,唐时属于钱唐县,位于钱唐县境内东部,故又称“东湖”。今已消失。古代时闭时开,状态不稳定。唐宋时期,临平湖处在苏州到杭州主运河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国志·吴志》云:“临平湖自汉末草秽拥塞,今更除平。故老相传云: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178篇诗文► 19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