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上人学苦空¹,百念已灰冷。
¹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剑头¹唯一已(xuè)²,焦谷³无新颖
¹剑头:指剑环头的小孔。²已: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³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⁴颖:子粒的芒壳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xiè)¹,出语便清警。
¹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¹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¹退之:韩愈,字退之。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tú)¹,视身如丘井。
¹浮屠人:出家人。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¹妙,无厌空且静。
¹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¹
¹请:领受,明确接受。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僧参寥来拜访苏轼,苏轼在和他吟诗谈禅中感觉到:参寥这个人性情真率,颇有道行,只是此人心中还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达到空静寂灭的境界,所以常常作诗时骂人。而且他作诗时的模样,很像唐代张旭作草书的样子:“必酣醉泼墨,任笔之所骋。”苏轼有感于此,便在这次送别参寥时,特意写了《送参寥师》。时在元丰元年(1078)。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参考资料

  • 1、王筱云 韦风娟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文论卷 (1):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 2、黄为之,杨廷治主编·文人墨客诗生活 宋代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08

sòngcānliáoshī

shì sòngdài 

shàngrénxuékōng bǎiniànhuīlěng 
jiàntóuwéixuè jiāoxīnyǐng 
wéizhúbèi wénzhēngwèibǐng 
xīnshīxiè chūbiàn便qīngjǐng 
tuì退zhīlùncǎoshū wànshìwèichángpíng 
yōuchóupíng suǒchěng 
guàirén shìshēnqiūjǐng 
tuírándàn shuíháoměng 
nǎirán zhēnqiǎofēihuànyǐng 
lìngshīmiào yànkōngqiějìng 
jìngliǎoqúndòng kōngwànjìng 
yuèshìzǒurénjiān guānshēnyúnlǐng 
xiánsuānzhònghǎo zhōngyǒuzhìwèiyǒng 
shīxiāngfáng dānggèngqǐ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环依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束。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吹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吷(xuè)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依的小孔。
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参考资料

  • 1、董治祥,刘玉芝著.鹤兮归来 苏东坡在徐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2:第124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诗僧参寥来拜访苏轼,苏轼在和他吟诗谈禅中感觉到:参寥这个人性情真率,颇有道行,只是此人心中还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达到空静寂灭的境界,所以常常作诗时骂人。而且他作诗时的模样,很像唐代张旭作草书的样子:“必酣醉泼墨,任笔之所骋。”苏轼有感于此,便在这次送别参寥时,特意写了《送参寥师》。时在元丰元年(1078)。

参考资料

  • 1、王筱云 韦风娟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文论卷 (1):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 2、黄为之,杨廷治主编·文人墨客诗生活 宋代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08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送参寥师》是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诗人以禅解诗,提出诗歌、书法创作上的一系列重要的美学见解:好诗应如玉屑,出语清警;诗人作诗,应有空静心态,才能明察群动,容纳万境;诗歌与禅法并不相妨;诗歌与书法的最高妙境是淡泊、至味等。全诗以禅说诗,直涉理路而又挥洒自如,直揭诗歌和佛法,开创了以禅喻诗与论诗的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46篇诗文► 4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