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参考资料

  • 1、吴孟复选注·刘大魁文选:黄山书社,1985年07月
  • 2、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
  • 3、张成德,张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湖北卷 贵州卷:书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出夷陵¹州治²,西北陆行二十里,濒(bīn)³大江之左,所二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yú)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shāng),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zè)¹⁰曲折以上。穷山之巅¹¹,则又自上缒(zhuì)¹²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yǔ)俯径石腹以出¹³。出则豁(huō)¹⁴平旷¹⁵,而石洞穹起¹⁶,高六十馀尺,广¹⁷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¹⁸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yíng)¹⁹之室焉。
  三游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因白居易同元稹、白行简三人曾同游这个山洞而得名。¹夷陵:州名,即今湖北省的宜昌市。²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³濒:靠近。⁴下牢:关名,蹄朝以前夷陵郡治所在地,在今宜昌市西北。⁵舆:指车,有时也指轿。⁶里许:里多地,许,表示约数的词。⁷汤汤: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⁸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⁹循:顺着。¹⁰仄径:狭窄的小路。¹¹穷山之颠:走到山顶。穷,尽,走完。颠,即巅,山顶。¹²缒: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¹³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¹⁴豁然:开阔的样子。¹⁵平旷:平坦开阔。¹⁶穹起:高起成拱形的。¹⁷广:宽,宽度。¹⁸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¹⁹楹:原指堂屋前的明柱,后用来作计算房屋间数的单位,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

  中室如堂¹,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²。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³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líng)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¹⁰,缕缕不绝¹¹焉。
  ¹堂:厅堂,正室。²别馆:客馆。³扣:同“叩”,敲,敲打。⁴突立正方:高高地立在正中间。⁵撞:撞击,敲打。⁶浩歌:大声歌唱。浩,大。⁷泠然:形容声音清脆响亮。⁸寻:量词,古代八尺叫一寻。⁹薪采者;即采薪者,打柴的人。¹⁰行歌:边走边唱。¹¹缕缕不绝:形容歌声连续不断。

  昔¹白乐天²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³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lǚ)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¹⁰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¹¹又有幸有不幸邪¹²
  ¹昔:从前。²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³元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⁴知退:白行简的字。白行简,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官至左拾遗,主客郎中。⁵会于夷陵:在夷陵相会。⁶欧阳永叔:即欧阳修,宋代著名文学家。⁷履:踏,行。⁸自顾而嘻:自己看着自己笑丝。嘻,喜笑的样子或声音。⁹偕:共同,在一块。¹⁰学使陈公:指提学陈浩。学使,即提督学政,掌管全省学校师生考核,升降料务的官员。陈浩,字紫澜,雍正进士,乾隆十八年(年)被任为湖北提学,主管湖北学校事务。¹¹其:同“岂”,有难道的意思。¹²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二伟人,能赫然¹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²。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³,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yì),则好游者踵(zhǒng)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xiá)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zhì)其光¹⁰。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¹赫然:非常显赫令人惊异的样子。²显:显现。³穷幽陟险:游尽幽深僻静的山谷,攀登上险峻的山岭。陟,登高。⁴适去适来:随时往来。适,恰好。⁵通都:四通八达的都会。⁶大邑:大的州郡。⁷踵:脚后跟。⁸顾:但,但是。⁹遐:远。¹⁰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亲炙,原指亲自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这儿指亲自观赏某种景物。

参考资料

  • 1、吴孟复选注·刘大魁文选:黄山书社,1985年07月
  • 2、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
  • 3、张成德,张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湖北卷 贵州卷:书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这篇散文作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作者游览了三游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这篇游记的四个自然段可分为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以上两段是记游,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古人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三、四两段议论,就是点出上面记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向第四段过渡。第四自然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不“生于通都大邑”,而僻处于“荒遐僻陋之区”,故“美好不外见”,表示出无限感慨,和开头相照应。文章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散文文笔简炼,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晰扼要地叙述事实,说明道理,这是刘大櫆“文贵简”主张的具体体现。比如第一段,“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险而夷,由狭而广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最后一段,只用一个复句,就说明了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道理,语言也是相当精粹的。

  描写景物用笔量也不多却能写得形神俱现。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只用了十三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三个石室的不同特点。又如“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仅用了四句话,就勾勒出三游洞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仿佛把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在描写三游洞时,不仅写它的形态,更主要的还是写它的声音,这也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那下垂的钟乳石,“扣之,其声如钟”;那左室外正中的小石,“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在石洞中放声高歌,“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下视深溪,水声泠然”,眺望翠璧之下,“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读到这里,人们仿佛来到了钟鼓齐鸣,仙乐缭绕的仙境一般。这样描写,文字不多,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一方面和作者主张“义法”有关,另一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法的启示。不足的是议论有些空泛,在叙议结合上也不如王安石的行文严密。

参考资料

  • 1、张成德,张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湖北卷 贵州卷:书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 2、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剌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注释
三游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因>白居易同元稹、>白行简三人曾同游这个山洞而得名。
夷陵:州名,即今湖北省的宜昌市。
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
濒:靠近。
下牢:关名,蹄朝以前夷陵郡治所在地,在今宜昌市西北。
舆:指车,有时也指轿。
里许:里多地,许,表示约数的词。
汤汤: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
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
循:顺着。
仄径:狭窄的小路。
穷山之颠:走到山顶。穷,尽,走完。颠,即巅,山顶。
缒: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
豁然:开阔的样子。
平旷:平坦开阔。
穹起:高起成拱形的。
广:宽,宽度。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楹:原指堂屋前的明柱,后用来作计算房屋间数的单位,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
堂:厅堂,正室。
别馆:客馆。
扣:同“叩”,敲,敲打。
突立正方:高高地立在正中间。
撞:撞击,敲打。
浩歌:大声歌唱。浩,大。
泠然: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寻:量词,古代八尺叫一寻。
薪采者;即采薪者,打柴的人。
行歌:边走边唱。
缕缕不绝:形容歌声连续不断。
昔:从前。
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元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
知退:白行简的字。白行简,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官至左拾遗,主客郎中。
会于夷陵:在夷陵相会。
欧阳永叔:即>欧阳修,宋代著名文学家。
履:踏,行。
自顾而嘻:自己看着自己笑丝。嘻,喜笑的样子或声音。
偕:共同,在一块。
学使陈公:指提学陈浩。学使,即提督学政,掌管全省学校师生考核,升降料务的官员。陈浩,字紫澜,雍正进士,乾隆十八年(年)被任为湖北提学,主管湖北学校事务。
其:同“岂”,有难道的意思。
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赫然:非常显赫令人惊异的样子。
显:显现。
穷幽陟险:游尽幽深僻静的山谷,攀登上险峻的山岭。陟,登高。
适去适来:随时往来。适,恰好。
通都:四通八达的都会。
大邑:大的州郡。
踵:脚后跟。
顾:但,但是。
遐:远。
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亲炙,原指亲自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这儿指亲自观赏某种景物。>

参考资料

  • 1、吴孟复选注·刘大魁文选:黄山书社,1985年07月
  • 2、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
  • 3、张成德,张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湖北卷 贵州卷:书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作者游览了三游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参考资料

  • 1、张成德,张仁健,林友光,屈毓秀,崔元和主编·中国游记散文大系 湖北卷 贵州卷:书海出版社,2003年0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游三游洞记》是一篇记游散文。此文第一段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第三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第四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原因,并表示出无限感慨。全文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非常引人入胜。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这篇游记的四个自然段可分为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以上两段是记游,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古人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三、四两段议论,就是点出上面记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向第四段过渡。第四自然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不“生于通都大邑”,而僻处于“荒遐僻陋之区”,故“美好不外见”,表示出无限感慨,和开头相照应。文章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散文文笔简炼,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晰扼要地叙述事实,说明道理,这是>刘大櫆“文贵简”主张的具体体现。比如第一段,“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险而夷,由狭而广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最后一段,只用一个复句,就说明了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道理,语言也是相当精粹的。

  描写景物用笔量也不多却能写得形神俱现。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只用了十三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三个石室的不同特点。又如“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仅用了四句话,就勾勒出三游洞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仿佛把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在描写三游洞时,不仅写它的形态,更主要的还是写它的声音,这也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那下垂的钟乳石,“扣之,其声如钟”;那左室外正中的小石,“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在石洞中放声高歌,“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下视深溪,水声泠然”,眺望翠璧之下,“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读到这里,人们仿佛来到了钟鼓齐鸣,仙乐缭绕的仙境一般。这样描写,文字不多,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一方面和作者主张“义法”有关,另一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法的启示。不足的是议论有些空泛,在叙议结合上也不如王安石的行文严密。>

参考资料

  • 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历代游记赏析:明天出版社,1985年02月
展开阅读全文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刘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论文偶记》1卷,纂修《歙县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文物。 ► 13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