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趁着傍晚天气晴好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天寒时的长江潮退浪又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朦胧细雨中高低不平的吴山时隐时现,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人们仍在踏着节拍唱歌诉怨情。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参考资料
- 1、马世一编著.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语文出版社,2014.10:第135页
- 2、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¹依约²落潮平。
¹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²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
吴山带雨参(cēn)差(cī)¹没,楚火沿流次第²生。
¹参差: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²次第:逐次的意思。
名士尚传麾(huī)扇渡¹,踏歌²终怨石头城³。
¹麾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睃相陈敏反,据建邺。厩荣与甘卓等起兵讨敏,敏率众万余人出迎敌,荣以羽扇挥军,败敏众于此。“名士”指顾荣。²踏歌:踏节拍歌唱。³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南朝¹无限伤心史,惆(chóu)怅(chàng)²秦淮³玉笛声。
¹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²惆怅:失意哀伤。³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参考资料
- 1、马世一编著.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语文出版社,2014.10:第135页
- 2、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
饱挂轻帆趁暮晴,寒江依约落潮平。
吴山带雨参差没,楚火沿流次第生。
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
南朝无限伤心史,惆怅秦淮玉笛声。
该诗创作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诗人在从扬州赶赴南京的路上,途径观音门渡江时看到眼前的晚景,逐写下此诗。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是“参差没”,火是“次第生”,处处体现“暮晴”的特点。
诗的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诗人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诗人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因为什么怨,诗人写得非常含蓄,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参考资料
- 1、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
- 2、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第784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趁着傍晚天气晴好鼓满风帆江中行,隐隐约约见到天寒时的长江潮退浪又平。
朦胧细雨中高低不平的吴山时隐时现,舟船济济沿江渔火依次明。
麾扇渡口人们依然怀旧事,石头城下人们仍在踏着节拍唱歌诉怨情。
南朝匆匆一部亡国伤心史,秦淮怅怅玉笛又奏哀苦声。
注释
依约:依稀隐约,不分明貌。
寒江:指天寒时的长江。
参差(cēn cī):高低不平貌,形容吴山。
次第:逐次的意思。
麾扇渡:地名,一名毛羽渡,在今南京市北长江南岸。据《晋书·顾荣传》载,晋广睃相陈敏反,据建邺。厩荣与甘卓等起兵讨敏,敏率众万余人出迎敌,荣以羽扇挥军,败敏众于此。“名士”指顾荣。
踏歌:踏节拍歌唱。
石头城:城名,本战国时金陵邑,三国时吴孙权改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
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总称,与北朝相对而言,称南朝。
惆怅(chàng):失意哀伤。
秦淮:河名,在今南京市内。>
参考资料
- 1、马世一编著.古诗行旅 元明清卷:语文出版社,2014.10:第135页
- 2、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诗人在从扬州赶赴南京的路上,途径观音门渡江时看到眼前的晚景,逐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 1、丁国成,迟乃义主编.中华诗歌精萃 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第1828页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山是“参差没”,火是“次第生”,处处体现“暮晴”的特点。
诗的后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诗中的“麾扇渡”在南京秦淮河上。前两句诗相对照,一句赞颂名士顾荣平叛有功,后一句写南朝的灭亡,从而流露出对南京亡国的伤感,后两句诗,诗人运用典故“秦淮玉笛声”来写南朝灭亡的伤心史,不能不使人惆怅,在秦淮河上,又听到用笛子伴奏,像是又唱起《玉树后庭花》。这里诗人借写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的许多伤心事,来怨恨朝廷不引以为戒,致使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在艺术手法上,用词精炼真切,动景出神入化,体现了神韵派诗的特点。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的感觉。另一个特点是运用典故,意寓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咏怀古迹,提到了“怨”,是因为什么怨,诗人写得非常含蓄,特别是最后一个典故“秦淮玉笛声”道出了作者咏史的原因,抒写亡国的缘由,可这也是含蓄的,略显深沉。>
参考资料
- 1、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9:第784页
简析
《雨后观音门渡江》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渡江时见到的晚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半部分因景生情,抒发对南朝史事的感慨。这首诗用词精炼真切、用典含蓄、耐人寻味,非常含蓄地写出一种亡国的“怨”情,体现出神韵派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