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冯异列传(节选一)

  冯异者,颍川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与苗萌共据五城,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久攻不下。异出行,为汉兵所执。其从兄冯孝,从光武,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李轶守洛阳,光武乃拜异为孟津将军,以拒之。异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少帝。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君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在此时矣。”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报异书曰:“轶本与刘将军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惟深达刘将军,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因此攻城略地。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冯异者,颍川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冯异是颍川人。他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与苗萌共据五城,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久攻不下。异出行,为汉兵所执。其从兄冯孝,从光武,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汉朝军队起事时,冯异与苗萌共同占据五城,为王莽抵抗汉朝军队。光武帝刘秀在攻打颍川地区时,长时间未能攻克。一次,冯异外出时被汉朝军队俘获。他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帝,于是推荐冯异,冯异因此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冯异对光武帝说:“我冯异只是一介匹夫,单独一人对大局的强弱并无多大影响。但我的老母亲还在五城中,我愿意回去占据五城,以此作为报效您恩德的机会。”光武帝听后表示赞同。冯异返回后,对苗萌说:“现在各将领都是凭借勇猛崛起,其中很多人行为暴虐蛮横,唯独刘将军所到之处不烧杀抢掠。观察他的言语和举止,他绝非平庸之人,我们可以归顺于他。”苗萌回应说:“生死与共,我敬遵您的决定。”于是,当光武帝率军到达时,冯异等人立即打开城门,准备牛和酒来迎接。光武帝随后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李轶守洛阳,光武乃拜异为孟津将军,以拒之。异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¹少帝。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君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在此时矣。”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报异书曰:“轶本与刘将军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惟深达刘将军,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因此攻城略地。
  李轶镇守洛阳时,光武帝便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以抵御李轶。冯异给李轶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见形体的,往事则是用来预知未来的。从前微子离开殷商而投奔周朝,项伯背叛楚国而归顺汉朝,周勃迎接代王而罢黜了少帝。他们都是因为敬畏天命,了解兴衰更替的道理,所以能在当时成就功业,并流传万世。你如果能真正领悟成败的关键,迅速决定大计,效仿古人建功立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李轶虽然知道长安已经危急,想要投降但又内心不安。于是回复冯异的信说:“我本来与刘将军共同谋划复兴汉朝,结下了生死之约。希望刘将军能深入了解我的诚意,我愿意献上愚见,以辅佐国家安定百姓。”自从李轶与冯异通信后,便不再与冯异正面交锋,因此冯异趁机攻城略地。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逊退让,从不自夸。每当与将领们在路上相遇,他总是主动让车避让。每当驻扎休息时,将领们坐在一起论功行赏,冯异却常常独自坐在大树下,因此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冯异者,颍川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

  汉兵起,异与苗萌共据五城,为王莽拒汉。光武¹略地²颍川,久攻不下。异出行,为汉兵所执。其从兄冯孝,从光武,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皆壮士崛起,多暴横,独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光武及此,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¹光武:和下文“刘将军”均指汉光武帝刘秀。²略地:占领土地;侵占土地。

  李轶守洛阳,光武乃拜异为孟津将军,以拒之。异遗李轶书曰:“愚闻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昔微子去殷而入周,项伯畔楚而归汉,周勃迎代王而黜¹少帝。彼皆畏天知命见废兴之事故能成功于一时垂业于万世也。君诚能觉悟成败,亟定大计,论功古人,在此时矣。”轶虽知长安已危,欲降又不自安。乃报异书曰:“轶本与刘将军首谋造汉,结死生之约。惟深达刘将军,愿进愚策,以佐国安人。”轶自通书之后,不复与异争锋,故异因此攻城略地。
  ¹黜:废,贬退。

  异为人谦退不伐(f)¹,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bǐng)²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¹伐:自我夸耀。²屏:退避。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冯异是颍川人。他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

  汉朝军队起事时,冯异与苗萌共同占据五城,为王莽抵抗汉朝军队。光武帝>刘秀在攻打颍川地区时,长时间未能攻克。一次,冯异外出时被汉朝军队俘获。他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帝,于是推荐冯异,冯异因此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冯异对光武帝说:“我冯异只是一介匹夫,单独一人对大局的强弱并无多大影响。但我的老母亲还在五城中,我愿意回去占据五城,以此作为报效您恩德的机会。”光武帝听后表示赞同。冯异返回后,对苗萌说:“现在各将领都是凭借勇猛崛起,其中很多人行为暴虐蛮横,唯独刘将军所到之处不烧杀抢掠。观察他的言语和举止,他绝非平庸之人,我们可以归顺于他。”苗萌回应说:“生死与共,我敬遵您的决定。”于是,当光武帝率军到达时,冯异等人立即打开城门,准备牛和酒来迎接。光武帝随后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

  李轶镇守洛阳时,光武帝便任命冯异为孟津将军,以抵御李轶。冯异给李轶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明镜是用来照见形体的,往事则是用来预知未来的。从前微子离开殷商而投奔周朝,项伯背叛楚国而归顺汉朝,周勃迎接代王而罢黜了少帝。他们都是因为敬畏天命,了解兴衰更替的道理,所以能在当时成就功业,并流传万世。你如果能真正领悟成败的关键,迅速决定大计,效仿古人建功立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李轶虽然知道长安已经危急,想要投降但又内心不安。于是回复冯异的信说:“我本来与刘将军共同谋划复兴汉朝,结下了生死之约。希望刘将军能深入了解我的诚意,我愿意献上愚见,以辅佐国家安定百姓。”自从李轶与冯异通信后,便不再与冯异正面交锋,因此冯异趁机攻城略地。

  冯异为人谦逊退让,从不自夸。每当与将领们在路上相遇,他总是主动让车避让。每当驻扎休息时,将领们坐在一起论功行赏,冯异却常常独自坐在大树下,因此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注释
光武:和下文“刘将军”均指汉光武帝刘秀。
略地:占领土地;侵占土地。
黜:废,贬退。
伐:自我夸耀。
屏(bǐng):退避。>

展开阅读全文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 19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