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了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愿意为他效命;遇不到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彻底失望。自古以来都是遇到的少、遇不到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志士总是隐居,而仁和的人总是能活到长命的原因。只因为他们不忍心做,所以不肯做,于是弹琴唱歌,在快乐中忘记遇亡,这样才好。既然如此,那么东方朔应该为遇到汉武帝而感到庆幸。人们说隐居的最高境界是在朝廷中隐居,东方朔就是在朝廷中隐居。唉!如果不是汉武帝这么爱惜人才,这么了解东方朔,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隐居呢?东方朔是最先逃避世事、讽刺世风渐下的人。
参考资料
- 1、张建业编著·李贽小品文笺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 2、(明)李贽著;刘悦霄主编·国学精华读本·焚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08月
非有先生:是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假托的一个官员,此人在吴国作官三年,始终无言,吴王问他缘故,他错机启发吴王进行改革。¹其人:这里指像汉武帝那样善于用人的君主。²兴:起,这里指得到重用。³在山:隐居深山。⁴养寿命:避祸以求保身长寿。⁵不忍为:指不忍心做卑躬屈膝,迎合君主,无益于治国的谗臣。⁶莫肯为:不愿去做官。⁷“歌咏”二句:指乐于坚持过隐居生活。⁸东方生:即东方朔。汉武:汉武帝刘彻。⁹大隐:旧时称身居市场和朝廷而不求利禄为大隐。¹⁰朝隐:旧时指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¹¹“最先”句:意为若不是遇到像武帝这样的爱才之人,恐怕最先避世而感叹自己不遇的就是东方朔吧。歌德衰,语本《论语·微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何德之衰”,意为为什么这么倒霉?
参考资料
- 1、张建业编著·李贽小品文笺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 2、(明)李贽著;刘悦霄主编·国学精华读本·焚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08月
遇得其人,则一言以兴;遇不得其人,则一言遂死。千载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唯其不忍为,是以莫肯为,歌咏弹琴,乐而忘死,宜矣。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人谓大隐居市朝,以东方生为朝隐。噫!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李贽读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而作的一篇札记。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借着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赞美了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
人谓东方朔为隐于朝的大隐之士,但李贽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知人之明,东方朔就不可能真的隐于朝。可见,君王的态度更重要。这符合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主旨。这篇文章以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而不言,吴王怪而问之,答以“谈何容易”这件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的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的重要性。李贽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暗刺明代闭塞言路,不爱惜人オ,不会使用人オ,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奴才的丑恶现实。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颇能代表李贽史论的特征。
参考资料
- 1、张建业编著·李贽小品文笺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 2、(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10
- 3、胡义成选评·明小品三百篇: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遇到了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愿意为他效命;遇不到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彻底失望。自古以来都是遇到的少、遇不到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志士总是隐居,而仁和的人总是能活到长命的原因。只因为他们不忍心做,所以不肯做,于是弹琴唱歌,在快乐中忘记死亡,这样才好。既然如此,那么>东方朔应该为遇到汉武帝而感到庆幸。人们说隐居的最高境界是在朝廷中隐居,东方朔就是在朝廷中隐居。唉!如果不是汉武帝这么爱惜人才,这么了解东方朔,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隐居呢?东方朔是最先逃避世事、讽刺世风渐下的人。
注释
非有先生:是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假托的一个官员,此人在吴国作官三年,始终无言,吴王问他缘故,他错机启发吴王进行改革。
其人:这里指像汉武帝那样善于用人的君主。
兴:起,这里指得到重用。
在山:隐居深山。
养寿命:避祸以求保身长寿。
不忍为:指不忍心做卑躬屈膝,迎合君主,无益于治国的谗臣。
莫肯为:不愿去做官。
“歌咏”二句:指乐于坚持过隐居生活。
东方生:即东方朔。汉武:汉武帝>刘彻。
大隐:旧时称身居市场和朝廷而不求利禄为大隐。
朝隐:旧时指虽居位在朝,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
“最先”句:意为若不是遇到像武帝这样的爱才之人,恐怕最先避世而感叹自己不遇的就是东方朔吧。歌德衰,语本《论语·微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何德之衰”,意为为什么这么倒霉?>
参考资料
- 1、张建业编著·李贽小品文笺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 2、(明)李贽著;刘悦霄主编·国学精华读本·焚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08月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李贽读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而作的一篇札记。
参考资料
- 1、(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10
简析
这篇文章借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赞美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全文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文中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暗刺明代闭塞言路,不爱惜人オ、不会使用人オ,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丑恶现实。
赏析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借着>东方朔理《非有遇生论》,赞美了汉武帝理爱才,东方朔理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理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
人谓东方朔为隐于朝理大隐之士,但>李贽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理知人之明,东方朔就不可能真理隐于朝。可见,君王理态度更重要。这符合东方朔《非有遇生论》主旨。这篇文章以非有遇生仕于吴三年而不言,吴王怪而问之,答以“谈何容易”这件事,阐明进谏难而纳谏更难理道理,以及察言纳谏对君主社稷理重要性。李贽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理分析,暗刺明代闭塞言路,不爱惜人オ,不会使用人オ,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理奴才理丑恶现实。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颇能代表李贽史论理特征。>
参考资料
- 1、张建业编著·李贽小品文笺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8
- 2、(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10
- 3、胡义成选评·明小品三百篇: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