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

招魂

  朱子曰:”古者人死,则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此礼所谓复也。说者以为招魂复魂,有祷祠之道,尽爱之心,盖犹冀其复生耳。

  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而峻之俗,乃或以施之生人,故宋玉哀闵屈原放逐,恐其魂魄离散,遂因国俗,托帝命,假巫语以招之。其尽爱致祷,犹古遗意。是以太史公读之而哀其志焉。”李生曰:上帝命巫阳占筮屈平所在,与之魂魄。巫阳谓屈原放逐江南,魂魄不复日久,不待占而后知,筮而后与也。公宜即差掌梦之官往招其魂,速之来归耳。夫返魂还魄,生死肉骨,天帝专之,乃使阳筮之,帝之不足为明矣。故阳谓帝命难从,而自以己情来招引之也。天帝亦遂辞巫阳,而谢不能复用屈原焉。盖玉自比巫阳,而以上官、子兰等比掌梦之官,以怀、襄比天帝,辞意隐矣。其招之辞,只述上下四方之不可久处,但道故国土地、饮食、宫室、声妓、宴游之乐,宗族之美,绝不言当日事,可谓至妙至妙。善哉招也!

  痛哉招也!乐哉招也!同时景差亦有《大招辞》。至汉时淮南小山作《招隐士》。朱子曰:“淮南王安好招致宾客,客有‘八公’之徒,分造词赋,以类相从,或称大山,或称小山,汉《汉文志》有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是也。”王逸云:“小山之徒,闵伤屈原身虽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彰其志。”

收藏 复制 朗读

干楼晚眺 其三

中丞缓定后,携我共登临。所喜闻谣俗,非干怀壮心。

山云低薄暮,楼日压重阴。欲归犹未可,此地有知音。

收藏 复制 朗读

赠利西泰

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利标名姓,仙山纪水程。

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收藏 复制 朗读

六月访袁中夫摄山

怀人千佛岭,避暑碧霞颠。试问山中乐,何如品外泉。

阴阴藤挂树,隐隐日为年。坐觉凉风至,披襟共洒然。

收藏 复制 朗读

为有玉田饭,任从金粟过。名园花树早,小径求羊多。

煮茗通玄理,焚香去染痾。宗侯非旷荡,若意在烟萝。

收藏 复制 朗读

望东平有感

我来齐竟上,吊古问东平。雨细河鱼出,云收山鸟鸣。

夭桃夹岸去,弱柳送春行。最乐谁堪比,惟君悟此生。

收藏 复制 朗读

过武城 其一

弦歌古渡口,经过欲停舟。世变人何往,神伤意不留。

文章夸海岱,礼乐在春秋。堪笑延陵札,同时失子游。

收藏 复制 朗读

同深有上人看梅

东阁观梅去,清尊怨未开。徘徊天际暮,独与老僧来。

收藏 复制 朗读

秋怀

白尽余生发,单存不老心。栖栖非学楚,切切为交深。

远梦悲风送,秋怀落木吟。古来聪听者,或别有知音。

收藏 复制 朗读

闲步

灌园看老圃,秋色似江南。畦沁蔬堪摘,霜黄杮未甘。

尔非陈仲子,我岂老瞿昙。聊共班荆坐,凭君说两三。

收藏 复制 朗读

谒关圣祠

交契得如君,香烟可断云。既归第一义,宁复昔三分。

金石有时敝,关张孰不闻。我心无所似,只是敬将军。

收藏 复制 朗读

干楼晚眺 其一

呼朋万里外,拍手层霄间。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

断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声歌在,更残且未还。

收藏 复制 朗读

郑楼

谷口郑子真,栖迟市门里。小楼延上客,酒酣犹未已。

收藏 复制 朗读

薙发 其二

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卧,晨兴粥一瓯。

收藏 复制 朗读

薙发 其三

为儒已半世,食禄又多年。欲证无生忍,尽抛妻子缘。

收藏 复制 朗读

薙发 其四

大定非关隐,魂清自可人。而今应度者,不是宰官身。

收藏 复制 朗读

琉璃寺

琉璃道上日初西,马绕秋风万木低。僧舍不关从客主,田家有酒为谁携。

篱边小雨催黄菊,山岫明星报晓鸡。自有深公为伴侣,何妨一笑过前溪。

收藏 复制 朗读

赴京留别云松上人

支公遁迹此山居,深院巢云愧不如。自借松风一高枕,始知僧舍是吾庐。

风吹竹柏袈裟破,月满地塘钟磬虚。独有宿缘酬未毕,临岐策马复嚋躇。

收藏 复制 朗读

烽火城西百将屯,寒烟晓爨万家村。雄边子弟夸雕鞯,绝塞将军蚤闭门。

傍海何年知浪静,登坛空自拜君恩。云中今有真颇牧,安得移来觐至尊。

收藏 复制 朗读

晚过居庸

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关吏不闻占紫气,行人或共说非熊。

湾环出水马蹄涩,回复穿云月露融。燕市即今休感慨,汉家封事已从容。

收藏 复制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