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谁说被休媳妇情变薄?我对他的情意更浓厚。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人常说,远走千里也不唾故井,他毕竟曾由我来侍候。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回头看他离得还不远,迈不开步唯恨已分手。
谁言去妇¹薄?去妇情更重。
¹去妇:与夫家脱离关系的媳妇。
千里不唾井¹,况乃昔所奉。
¹不唾井:因为爱家乡,所以,在将要离开家千里远的时候,也不往水井里吐唾沫。
远望未为遥,踟(chí)蹰(chú)¹不得共。
¹踟蹰: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
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去妇”是因被休而脱离夫家的妇女。封建社会,在世人眼中,这样的女子皆是薄情之人。诗人对这种世俗的看法很是不平。“谁言去妇薄”一句反问,遂将世人之论给予了坚决的否定。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去妇情更重”。这一句不仅从正面进一步否定了世俗的看法,而且用一个“更”字加强语气,强调“去妇”感情比一般人更深挚的事实。诗人自己就是一个“去妇”,是一个因无子而被遗弃的“去妇”。这二句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感情进行辩护,亦是替为所有的“去妇”在辩护。
谚云“千里井,不反唾。”“唾”当为“莝”,是切碎的喂马用的干草。传说中有人经过一个驿站,把残余的马莝倒于吃水的井中,以为自己离此地有千里之遥,不会再来,更不会再饮这口井里的水。谁知他后来竟再度来到此地,并为了解渴汲水遽饮,不料先前他所弃马草把他噎死了。人们遂以“千里井,不反莝”为戒,后讹“莝”为“唾”。诗中“千里不唾井”一句,借用了这个谚语,却不再有告诫之意,而是写自己对故地的一种深深眷恋之情,是“去妇”情深意重的具体表现。虽然自己将永远离开这里,也不忍心将唾液吐于过去时常饮水的井里。感情如流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引出下句:“况乃昔所奉”。一个“奉”字道出了昔日对丈夫言听计从的侍奉,亦见出了诗人对丈夫倾注的感情。这里,诗人没有写离婚后对昔日丈夫如何爱恋,而是写了爱护夫家的井水。对井水尚且如此珍惜,更何况对曾经爱恋过的人!在封建社会,对于女人而言,丈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夫者妻之天也”《仪礼》。诗人用很平常的低于地平面的井水于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丈夫相比,个中情意自可想见了。
然而,诗人虽有满腔情愫,却无从叙说。她翘首遥望兀自徘徊,尽管丈夫的家相隔不远,却因为自己“去妇”的身份,也再不能前往了。
全诗表达了“去妇”对丈夫的痴情,写得一往情深,曲折尽致。前四句层次递进,一气呵成。先是否定世俗的看法,进而将自己的观点表露无遗。三、四句尤为精妙,在十个字之间跨越了无限高度,通过写与井水的爱护,把对丈夫的爱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最后二句则承上急转直下,被抛弃的现实宛如一盆冷水浇在诗人心头。诗在抒情女主人公的翘望与踟躇之间打住,感情的孰厚孰薄,则自待读者去评说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被休媳妇情变薄?我对他的情意更浓厚。
人常说,远走千里也不唾故井,他毕竟曾由我来侍候。
回头看他离得还不远,迈不开步唯恨已分手。
注释
去妇:与夫家脱离关系的媳妇。
不唾井:因为爱家乡,所以,在将要离开家千里远的时候,也不往水井里吐唾沫。
踟蹰: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赏析
恋去妇”是因被休而脱离夫家的妇女。封建诗会,在世人眼中,这样的女子皆是薄情之人。诗人对这种世俗的看法很是不平。恋谁言去妇薄”一句反问,遂将世人之论给予了坚决的否定。接着表明自己的观点:恋去妇情自重”。这一句不仅从正面进一步否定了世俗的看法,而且用一个恋自”字加强语气,强调恋去妇”感情比一般人自深挚的事实。诗人自己就是一个恋去妇”,是一个因无子而被遗弃的恋去妇”。这二句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感情进行辩护,亦是替为所有的恋去妇”在辩护。
谚云恋千里井,不反唾。”恋唾”当为恋莝”,是切碎的喂马用的干草。传说中有人经过一个驿站,把残余的马莝倒于吃水的井中,以为自己离此地有千里之这,不会再来,自不会再饮这口井里的水。谁知他后来竟再度来到此地,并为了解渴汲水遽饮,不料先前他所弃马草把他噎死了。人们遂以恋千里井,不反莝”为戒,后讹恋莝”为恋唾”。诗中恋千里不唾井”一句,借用了这个谚语,看不再有告诫之意,而是写自己对故地的一种深深眷恋之情,是恋去妇”情深意重的具体表现。虽然自己将永远离开这里,也不忍心将唾液吐于过去时常饮水的井里。感情如流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引出下句:恋况乃昔所奉”。一个恋奉”字道出了昔日对丈夫言听计从的侍奉,亦见出了诗人对丈夫倾注的感情。这里,诗人没有写离婚后对昔日丈夫如何爱恋,而是写了爱护夫家的井水。对井水尚且如此珍惜,自何况对曾经爱恋过的人!在封建诗会,对于女人而言,丈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恋夫者妻之天也”《仪礼》。诗人用很平常的低于地平面的井水于处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丈夫相比,个中情意自可想见了。
然而,诗人虽有满腔情愫,看无从叙说。她翘首这望兀自徘徊,尽管丈夫的家相隔不远,看因为自己恋去妇”的身份,也再不能前往了。
全诗表达了恋去妇”对丈夫的痴情,写得一往情深,曲折尽致。前四句层次递进,一气呵成。先是否定世俗的看法,进而将自己的观点表露无遗。三、四句尤为精妙,在十个字之间跨越了无限高度,通过写与井水的爱护,把对丈夫的爱提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最后二句则承上急转直下,被抛弃的现实宛如一盆冷水浇在诗人心头。诗在抒情女主人公的翘望与踟躇之间打住,感情的孰厚孰薄,则自待读者去评说了。>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179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