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功名不可强求,忠义我所乐于施行的。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秦穆公去世,三良自杀以殉葬。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生前同享荣华快乐,死时共担忧苦患难。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谁说捐躯容易,以身殉死实在艰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擦着眼泪走进坟墓,在墓穴前对天长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
坟墓如夜多么昏暗,一去就不再回来。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黄鸟为他们声声悲鸣,可哀啊,令人伤痛心肝。

参考资料

  • 1、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170-171页
  •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2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1.第415-416页

功名¹不可为,忠义²³所安
¹功名:功勋声誉。²忠义:指为国家解除祸患而牺牲的行为。³我:代指三良。⁴安:乐于施行。

秦穆¹先下世²,三臣³皆自残
¹秦穆:秦穆公,名任好,春秋时代五霸之一。²下世:去世。³三臣:即三良。⁴自残:自杀以殉葬。

生时等¹荣乐²,既没(mò)³同忧患。
¹等:同。²荣乐:指宴饮安乐的生活。³没:通“殁”,死。

谁言捐躯¹易,杀身诚²独难。
¹捐躯:献身。²诚:确实。

揽涕(tì)¹登君墓²,临穴³仰天叹。
¹揽涕:拭泪。²君墓:指秦穆公之墓。³穴:墓穴。

长夜¹²冥冥³!一往不复还
¹长夜:人死后埋在墓中不见天日,就像是漫漫长夜。²何:何其,多么。³冥冥:昏暗的样子。⁴一往不复还:一去就不再回来。

黄鸟¹为悲鸣,哀哉伤肺肝²
¹黄鸟:指《诗经》中哀三良诗的《黄鸟》。其小序说:“《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²伤肺肝:形容极度忧伤。古歌:“大忧摧人肺肝心。”

参考资料

  • 1、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170-171页
  •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2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1.第415-416页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军西征马超时曾到关中,故此篇当为经过秦穆公墓地,有感于历史上三良殉葬之事,而作该诗。

  本首诗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作。

  诗人从咏三良着笔,表述自己对他们殉葬一事的看法。诗的开篇,即借三良之口,道出:“功名非强求,忠义自心间。”此言既表明了功名利禄不可强求,又凸显了三位忠臣对于忠义的坚定追求。随之,诗人引出秦穆公逝世,三良殉葬的史实:“穆公辞世去,三良随君眠。”这一叙述,简洁而沉重,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诗人并未直接指责秦穆公,而是深入三良的内心,探讨其选择:“生前共荣华,死后同患难。”此句虽赞颂了三良的忠诚,却也透露出对其选择的不解与哀痛。诗人感叹:“捐躯非易事,舍命更难言。”道出了牺牲生命的艰难与痛苦。

  接下来的描绘,更是将三良的悲壮与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泪洒君墓前,仰天悲叹间。”生动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与无奈。诗人借用《诗经・黄鸟》中的描写,以“黄鸟哀鸣”为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痛与哀悼的氛围。

  诗的结尾,“长夜无尽头,一去不复返。”深刻揭示了被活埋的黑暗与绝望,而“黄鸟悲鸣声,哀痛撕肺肝”则更是将诗人的哀悼与不满推向了高潮。诗人通过引用《诗经》与《古歌》的词句,不仅使诗意得到了延伸,也使得对三良的哀悼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人曹植在该诗里表现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把三良从葬说成是出于忠义,另一方面也认为他们这样杀身捐躯是可悲的,表达了自己的哀悼之情,也隐含了对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满之意。关于“三良”的史实是人们熟知的,而且早有《黄鸟》诗反映它,因此,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诗人在写这首诗时采取了和《黄鸟》不同的角度,不直接咏史实,责穆公,而是从“三良”着笔来写,表彰他们的忠义,哀叹他们的杀身从葬,以暗衬秦穆公的残忍,表明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使诗意比较曲折,感情比较复杂。

参考资料

  • 1、林久贵,周玉容编著.《曹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9.07.第10-11页
  • 2、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493-494页

sānliángshī

cáozhí liǎnghàn 

gōngmíngwéi zhōngsuǒān 
qínxiānxiàshì sānchénjiēcán 
shēngshíděngróng tóngyōuhuàn 
shuíyánjuān shāshēnchéngnán 
lǎndēngjūn línxuéyǎngtiāntàn 
chángmíngmíng wǎnghuán 
huángniǎowèibēimíng āizāishāngfèigān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功名不可强求,忠义我所乐于施行的。
华穆公去世,三良自杀以殉葬。
生前同享荣华快乐,死时共担忧苦患难。
谁说捐躯容易,以身殉死实在艰难。
擦着眼泪走进坟墓,在墓穴前对天长叹。
坟墓如夜多么昏暗,一去就不良回来。
黄鸟为他们声声悲鸣,可哀啊,令人伤痛心肝。

注释
三良:春秋时代华穆公死后以一百七十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的三子:奄息、仲行和鍼虎,称为“三良”。《诗经·华风》有《黄鸟》篇,就是哀悼三良的诗。
功名:功勋声誉。
忠义:指为国家解除祸患而牺牲的行为。
我:代指三良。
安:乐于施行。
华穆:华穆公,名任好,春秋时代五霸之一。
下世:去世。
三臣:即三良。
自残:自杀以殉葬。
等:同。
荣乐:指宴饮安乐的生活。应劭《汉书注》说:华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没(mò):通“殁”,死。
捐躯:献身。
诚:确实。
揽涕:拭泪。
君墓:指华穆公之墓。
穴:墓穴。
长夜:人死后埋在墓中不见天日,就像是漫漫长夜。
何:何其,多么。
冥冥:昏暗的样子。
一往不复还:一去就不良回来。
黄鸟:指《诗经》中哀三良诗的《黄鸟》。其小序说:“《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伤肺肝:形容极度忧伤。古歌:“大忧摧人肺肝心。”
>

参考资料

  • 1、殷义祥译注.《魏晋南北朝 三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170-171页
  • 2、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 第2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1.第415-416页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随军西征马超时曾到关中,故此篇当为经过秦穆公墓地,有感于历史上三良殉葬之事,而作该诗。

参考资料

  • 1、林久贵,周玉容编著.《曹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9.07.第10-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本首诗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作。

  诗人从咏三良着笔,表述自己对他们殉葬一事的看法。诗的开篇,即借三良之口,道出:“功名非强求,忠义自心间。”此言既表明了功名利禄不可强求,又凸显了三位忠臣对于忠义的坚定追求。随之,诗人引出秦穆公逝世,三良殉葬的史实:“穆公辞世去,三良随君眠。”这一叙述,简洁而沉重,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诗人并未直接指责秦穆公,而是深入三良的内心,探讨其选择:“生前共荣华,死后同患难。”此句虽赞颂了三良的忠诚,却也透露出对其选择的不解与哀痛。诗人感叹:“捐躯非易事,舍命更难言。”道出了牺牲生命的艰难与痛苦。

  接下来的描绘,更是将三良的悲壮与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泪洒君墓前,仰天悲叹间。”生动展现了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与无奈。诗人借用《诗经・黄鸟》中的描写,以“黄鸟哀鸣”为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痛与哀悼的氛围。

  诗的结尾,“长夜无尽头,一去不复返。”深刻揭示了被活埋的黑暗与绝望,而“黄鸟悲鸣声,哀痛撕肺肝”则更是将诗人的哀悼与不满推向了高潮。诗人通过引用《诗经》与《古歌》的词句,不仅使诗意得到了延伸,也使得对三良的哀悼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诗人>曹植在该诗里表现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把三良从葬说成是出于忠义,另一方面也认为他们这样杀身捐躯是可悲的,表达了自己的哀悼之情,也隐含了对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满之意。关于“三良”的史实是人们熟知的,而且早有《黄鸟》诗反映它,因此,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诗人在写这首诗时采取了和《黄鸟》不同的角度,不直接咏史实,责穆公,而是从“三良”着笔来写,表彰他们的忠义,哀叹他们的杀身从葬,以暗衬秦穆公的残忍,表明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使诗意比较曲折,感情比较复杂。>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493-49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三良》是一首五言咏史诗。诗中通过对秦穆公以人殉葬、“三良”无谓牺牲的描写,揭示三良杀身时的心理矛盾,说明并非“所安”,实出无奈,表达了对“三良”哀悼之情,以及对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不满之意。关于“三良”的史实是人们熟知的,而且早有《黄鸟》诗反映它,因此,要写出新意并不容易。诗人在写这首诗时采取了和《黄鸟》不同的角度,不直接咏史实,责穆公,而是从“三良”着笔来写,表彰他们的忠义,哀叹他们的杀身从葬,以暗衬秦穆公的残忍,表明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使诗意比较曲折,感情比较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37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