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云山有宫阙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壁间得古仙词,同希颜、钦叔谱词中语,为之赋仙人词,今载于此。又题:知音者无惜留迹。

云山有宫阙,浩荡玉华秋。何年鸑鷟同侣,清梦入真游。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
问诗仙,缘底事,愧幽州?知音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红尘白日,我亦厌嚣湫。一笑拂衣去,嵩顶坐垂钩。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壁谷得古仙词,同希颜、钦叔谱词中语,为之赋仙人词,今载于此。又题:知音者无惜留迹。
  金宣宗兴定四年六月,游玉华谷,经过少姨庙,在墙壁上看到古仙词,和雷渊、李献能一起理解词中的意思,依词另创作仙人词,现将原词记载下来。墙壁上又写有:知音不用舍不得留下字迹。

云山有宫阙,浩荡玉华秋。何年鸑鷟同侣,清梦入真游。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
远离尘世的地方有宫殿,就想现在广博浩大的玉华谷。什么时候鸑鷟相伴,进入太虚遨游。仔细看古仙词“元鼎”两句,好像是说那么大秦地,能像汉武帝见到希望路了一样的人很少了。因刮风下雨损坏了墙壁,使得古仙词的字体失去了原来的风采。

问诗仙,缘底事,愧幽州?知音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红尘白日,我亦厌嚣湫。一笑拂衣去,嵩顶坐垂钩。
试问古仙词的作者,因什么事,愧对刘虞?知音确定在什么时候?“知音者无惜留迹”又是为谁留的?世外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世上是纷纷扰扰,我也厌倦了人世谷的烦恼。潇潇洒洒地离去,坐在嵩山顶上来观看世事变化。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
  • 2、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 3、(元)元好问著;王树林选注·《元好问》:大连出版社,1998.03

  庚辰¹六月,游玉华谷²,回过³少姨庙,壁间得古仙词,同希颜、钦(qīn)叔谱词中语,为之赋仙人词,今载于此。又题:知音者无惜留迹。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¹庚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²玉华谷:山谷名,属嵩山。³回过:经过。⁴少姨庙:少室山的山神庙。⁵古仙词:元好问与朋友雷渊、李献能同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的一首诗。原诗因时间长久,风雨剥蚀,已漫漶难辨。经元好问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⁶希颜:指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山西浑源(今山西浑源)人,金代良臣、诗人,官至翰林修撰。钦叔:指李献能,字钦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金代良臣、诗人,贞祐三年(1215)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雷渊、李献能,加上辛敬之是元好问最亲密的三个好友。⁷谱:把握,理解。⁸语:意思。

云山有宫阙(què),浩荡玉华秋。何年鸑(yuè)(zhuó)¹同侣²,清梦入真³。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¹⁰(wò)¹¹风雨,醉墨¹²失蛟虬(qiú)¹³
¹鸑鷟:凤凰一类的神鸟。²侣:凤凰一类的神鸟都成双成对。³真:即天,太虚之域,道家所言理想之境地。⁴游:遨游。⁵元鼎:汉武帝刘彻年号(前116-前110)。⁶区区:谦辞。⁷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称。此指东井星的分野,即秦地。⁸冠带:顶冠束带,指当时的头面人物。⁹昆丘:指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省境内。¹⁰坏壁:指有仙人词的墙壁因风吹雨打而损坏。¹¹涴:污染,弄脏。¹²醉墨:醉后题写。¹³蛟虬:蛟与虬,龙无角曰蛟,龙有角曰虬。

问诗仙¹,缘底事²,愧幽州³?知音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红尘白日,我亦厌嚣(xiāo)(qiū)。一笑拂衣去,嵩(sōng)坐垂钩。
¹诗仙:指写作古仙词的作者。²缘底事:因何事。³愧幽州:原古仙词中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刘幽州即刘虞,字伯安,处举孝廉,后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以事去官,后复拜幽州牧。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讨公孙瓒,兵败被杀。⁴定:确定。⁵何许:什么时候。因原词题有“知音者无惜留迹”语,故元好问有此问。⁶嚣湫:喧闹声聚集,喻指人世间的烦恼。嚣:喧哗。湫:聚集。⁷嵩顶:嵩山之顶。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
  • 2、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 3、(元)元好问著;王树林选注·《元好问》:大连出版社,1998.03

  庚辰六月,游玉华谷,回过少姨庙,壁谷得古仙词,同希颜、钦叔谱词中语,为之赋仙人词,今载于此。又题:知音者无惜留迹。

云山有宫阙,浩荡玉华秋。何年鸑鷟同侣,清梦入真游。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
问诗仙,缘底事,愧幽州?知音定在何许,此语为谁留?世外青天明月,世上红尘白日,我亦厌嚣湫。一笑拂衣去,嵩顶坐垂钩。

  该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六月,当时元好问三十一岁。金末元初道教盛行。中原嵩山不仅是佛教禅宗祖庭,也是道教仙窟所在。作者和朋友一起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一首词,原词因时谷久长,风雨剥蚀,已依稀难辨了。经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读后揣摸仙人词意,附会成了该词。

  该词前两句化用古仙词中的“梦入云山宫阙幽,鹫鹭同侣鸳风流”句,提笔自然,行文浩荡,把读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梦境。接下来“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具体地引领着,一步一步去领会古仙词的意境。“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视角一转,由古仙词的意境转换到现实。

  面对古人的遗迹,犹如面对古人。词人在临了一幅不知作者的作品时,追寻猜测作者的心境及心事,崇古并不拟古。有的时候是好奇,有的时候不过是同情或者景仰罢了,总要寄托自己的情思的。古词里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词人便作了到底仙人为何惭愧这个设疑,也是针对词人自己的。想起刘幽州的业绩,有哪个有抱负却无能用世的人不惭愧,那个“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古仙人是惭愧的,惭愧使之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仅仅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心里还有遗憾还有隐忧的古人。也是该惭愧让元好问引为知音。知音往往是互相吸引的,不管朝代相去,不管地域谷隔,知音者无惜留迹。古仙词留着为知音来赏,词人知古人,谁来知词人。在对比中,词人接受了后者。词人决心抛开“红尘白日”,来追逐仙人的足迹了。在词里,世外高人的形态栩栩如生,姜太公钓鱼,钩是直的。嵩山古仙人钓鱼,不但钩是直的,而且身在嵩山之巅呢,这个镜头饶有情趣。诗人之心可谓真淳。

  该词通过对一首古诗的附会理解,表达了词人向往幽静、清闲而讨厌世俗喧闹的心情。表面上是游仙作,实际看还是反映出作者内心焦虑不安和渴望知音的真实心理的。附会之作,能够自然化用原诗原意而并不刻板,是很不容易的。对比之下就能看出,原诗规整而僵直,元好问词则清新活泼,不失畅快风雅,兴味悠远。

参考资料

  •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宣宗兴定四年六月,游玉华谷,经过少姨庙,在墙壁上看到古仙词,和雷渊、李献能一起理解词中的意思,依词另创作仙人词,现将原词记载下来。墙壁上又写有:知音不用舍不得留下字迹。

远离尘世的地方有宫殿,就想现在广博浩大的玉华谷。什么时候鸑鷟相伴,进入太虚遨游。仔细看古仙词“元鼎”两句,好像是说那么大秦地,能像汉武帝见到希望路了一样的人很少了。因刮风下雨损坏了墙壁,使得古仙词的字体失去了原来的风采。
试问古仙词的作者,因什么事,愧对刘虞?知音确定在什么时候?“知音者无惜留迹”又是为谁留的?世外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世上是纷纷扰扰,我也厌倦了人世间的烦恼。潇潇洒洒地离去,坐在嵩山顶上来观看世事变化。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庚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
玉华谷:山谷名,属嵩山。
回过:经过。
少姨庙:少室山的山神庙。
古仙词:>元好问与朋友雷渊、李献能同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的一首诗。原诗因时间长久,风雨剥蚀,已漫漶难辨。经元好问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
希颜:指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山西浑源(今山西浑源)人,金代良臣、诗人,官至翰林修撰。钦叔:指李献能,字钦叔,河中(今山西永济)人,金代良臣、诗人,贞祐三年(1215)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雷渊、李献能,加上辛敬之是元好问最亲密的三个好友。
谱:把握,理解。
语:意思。
鸑鷟:凤凰一类的神鸟。
真:即天,太虚之域,道家所言理想之境地。
侣:凤凰一类的神鸟都成双成对。
游:遨游。
元鼎:汉武帝>刘彻年号(前116-前110)。
区区:谦辞。
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因在玉井之东,故称。此指东井星的分野,即秦地。
冠带:顶冠束带,指当时的头面人物。
昆丘:指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省境内。
坏壁:指有仙人词的墙壁因风吹雨打而损坏。
涴:污染,弄脏。
醉墨:醉后题写。
蛟虬:蛟与虬,龙无角曰蛟,龙有角曰虬。
诗仙:指写作古仙词的作者。
缘底事:因何事。
愧幽州:原古仙词中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刘幽州即刘虞,字伯安,处举孝廉,后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以事去官,后复拜幽州牧。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讨公孙瓒,兵败被杀。
定:确定。
何许:什么时候。因原词题有“知音者无惜留迹”语,故元好问有此问。
嚣湫:喧闹声聚集,喻指人世间的烦恼。嚣:喧哗。湫:聚集。
嵩顶:嵩山之顶。>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
  • 2、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 3、(元)元好问著;王树林选注·《元好问》:大连出版社,1998.03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六月,当时元好问三十一岁。金末元初道教盛行。中原嵩山不仅是佛教禅宗祖庭,也是道教仙窟所在。作者和朋友一起游嵩山玉华谷时,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一首词,原词因时间久长,风雨剥蚀,已依稀难辨了。经三人重新洗涤,方能卒读。读后揣摸仙人词意,附会成了该词。

参考资料

  •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该词前两句化用古仙词中的“梦入云山宫阙幽,鹫鹭同侣鸳风流”句,提笔自然,行文浩荡,把读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梦境。接下来“细看诗中元鼎,似道区区东井,冠带事昆丘”,具体地引领着,一步一步去领会古仙词的意境。“坏壁涴风雨,醉墨失蛟虬”,视角一转,由古仙词的意境转换到现实。

  面对古人的遗迹,犹如面对古人。词人在临了一幅不知作者的作品时,追寻猜测作者的心境及心事,崇古并不拟古。有的时候是好奇,有的时候不过是同情或者景仰罢了,总要寄托自己的情思的。古词里有“只应惭愧刘幽州”句,词人便作了到底仙人为何惭愧这个设疑,也是针对词人自己的。想起刘幽州的业绩,有哪个有抱负却无能用世的人不惭愧,那个“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古仙人是惭愧的,惭愧使之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仅仅嵩顶坐笑垂直钩的心里还有遗憾还有隐忧的古人。也是该惭愧让>元好问引为知音。知音往往是互相吸引的,不管朝代相去,不管地域间隔,知音者无惜留迹。古仙词留着为知音来赏,词人知古人,谁来知词人。在对比中,词人接受了后者。词人决心抛开“红尘白日”,来追逐仙人的足迹了。在词里,世外高人的形态栩栩如生,姜太公钓鱼,钩是直的。嵩山古仙人钓鱼,不但钩是直的,而且身在嵩山之巅呢,这个镜头饶有情趣。诗人之心可谓真淳。

  该词通过对一首古诗的附会理解,表达了词人向往幽静、清闲而讨厌世俗喧闹的心情。表面上是游仙作,实际看还是反映出作者内心焦虑不安和渴望知音的真实心理的。附会之作,能够自然化用原诗原意而并不刻板,是很不容易的。对比之下就能看出,原诗规整而僵直,元好问词则清新活泼,不失畅快风雅,兴味悠远。>

参考资料

  •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该词提笔自然,行文浩荡,词人通过揣摸古仙人词意,把人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梦境,再由古仙词的意境转换到现实。全词清新活泼,畅快风雅,表达了词人向往幽静、清闲而讨厌世俗喧闹的心理状态;其表面上是游仙作,实际看还是反映出词人内心焦虑不安和渴望知音的真实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72篇诗文► 3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