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秋风在江面上吹拂,荷花凋残,台阶下几株黄菊花正鲜艳地绽放。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扬子渡头落叶纷纷扬扬,游子又踏上去往远处的渡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月色如水,万家灯火中点点砧声敲响;秋雁的一声呜叫,让满天都仿佛覆盖上了一层寒霜。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嘲笑自己是个漂泊在南方的异乡人呵,多年来的心事,都只能在这孤灯之前默默回味。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山西历代诗人诗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05:290
- 2、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118
秋风江上芙蓉¹老,阶下数株黄菊鲜²。
广陵驿:驿站名。广陵:县名,在今江苏省靖江市西北。¹芙蓉:荷花的别名。²鲜:鲜艳。
落叶正飞扬子渡¹,行人又上广陵船。
¹扬子渡: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十五里,古时重要渡口。
寒砧(zhēn)¹万户月如水,老雁²一声霜满天。
¹砧(zhēn):捣衣石。²老雁:大雁。
自笑栖(qī)迟¹淮海客²,十年心事一灯前。
¹栖迟:长久居留。²淮海客:作者是北方人,长年居住在南方,故称淮海客。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山西历代诗人诗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05:290
- 2、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118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这首诗是萨都剌晚年之作。此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当时萨都剌在建康任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萨都剌之前曾多次在江南任职,元统二年(1334)从建康北上任燕南宪司照磨,路过扬州,曾作《同御史王伯循,时除广东佥事济扬子江,余除燕南照磨诗》:“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过江载得秋多少,老雁一声霜满天。”同时还作有《题扬州驿》:“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十几年后,他再次经过扬州,感慨万千,于是借用上述两首诗的诗句,写成这首《过广陵驿》。
诗的首联首先写景。在浩瀚的诗词长河与悠扬的乐府旋律中,芙蓉常被赋予绚烂夺目、映日生辉之姿,而诗人过往亦曾以《芙蓉曲》抒怀,深情寄寓于秋江畔那抹芙蓉之艳。然此番笔下,芙蓉却以凋残之态呈现,一“老”字,不仅叹惋花事之阑珊,更寓含了诗人对自身年华老去、时光不再的深切感慨。萨都剌,时已至暮年,此情此景,感怀油然而生,自是情理之中。相较于芙蓉之易逝,菊花则以其傲霜斗寒之姿,被誉为高洁之士的象征,两者并置,黄菊之鲜与芙蓉之衰形成鲜明对照,不仅勾勒出季节更迭的清晰脉络,更隐喻了诗人生命旅程中从盛放到沉淀的阶段性转变,寓意深远。
颔联两句是借用了诗人自己的旧句,这个场景,是留存在记忆中十几年前的景色,落叶、渡口,三三两两的行人,这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的回忆;而今,秋色依旧,行旅不息,然诗人自身已非当年,岁月流转间,心境已是大不同。表面述说着广陵渡口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有的那份静谧与恒常,实则暗藏了世事变迁、人事已非的无限唏嘘。落叶纷飞,行人匆匆,渡口边的一场场离别,既是自然界的清冷写照,也是诗人内心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在此情此景下,诗人自喻为那即将远行的行人,再次踏上了人生的征途。
颈联两句也是借用旧句,转而描写听觉。时值深秋,家家户户正忙于为冬日筹备,月光如洗,温柔地洒落人间,妇女们趁着这皎洁月色,勤劳地捣衣,于是,远近交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便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悠扬响起。这不仅仅是劳作的声音,更是家的温暖、对亲人的深情挂念,对远行游子的无尽关怀,对边关战士的深切思念。每一声捣衣,都似一封封无形的家书,触动着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心灵,让人不禁感怀“拂杵调砧更断肠”。而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捣衣声更显清晰,引人共鸣,勾起旅人心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对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更添一份深切的同情与理解。此前,诗人以芙蓉之凋零、黄菊之傲霜,绘就一幅视觉与色彩交织的秋日画卷;此刻,则以捣衣之声、雁鸣之哀,构建起一个由静至动、情感悠长的听觉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秋日独有的韵味与情感深度。
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来的心事,也只有这一盏明灯知晓而已。他十几年前路过广陵驿时,曾写道:“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当时满怀豪情,彻夜难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没想到十余年后故地重游,还是没有遇到伯乐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并没有实现的机会。十年心事,饱含着多少甘苦,作者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一盏如豆的灯火。虚描一笔,却最为神妙。景色如记忆中一般宁静美丽,灯火如记忆中一般明亮温暖,自己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余年前一样无所作为,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最沉痛的遗憾吧。这最后两句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盏秋灯折射出来,令人忍不住为之扼腕叹息。
这首诗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这首诗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后两句则引出内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实非常沉痛,表现了作者经过宦海沉浮后的暮年心情。此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确实是一首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09-11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风在江面上吹拂,荷花凋残,台阶下几株黄菊花正鲜艳地绽放。
扬子渡头落叶纷纷扬扬,游子又踏上去往远处的渡船。
月色如水,万家灯火中点点砧声敲响;秋雁的一声呜叫,让满天都仿佛覆盖上了一层寒霜。
嘲笑自己是个漂泊在南方的异乡人呵,多年来的心事,都只能在这孤灯之前默默回味。
注释
广陵驿:驿站名。广陵:县名,在今江苏省靖江市西北。
芙蓉:荷花的别名。
鲜:鲜艳。
扬子渡: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十五里,古时重要渡口。
砧(zhēn):捣衣石。
老雁:大雁。
栖迟:长久居留。
淮海客:作者是北方人,长年居住在南方,故称淮海客。>
参考资料
- 1、姚奠中.山西历代诗人诗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05:290
- 2、吕晴飞 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118
创作背景
《过广陵驿》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写了秋天的芙蓉和菊花;颔联描写扬子渡口行人登船之景;颈联转向听觉,描写捣衣声和雁鸣声;尾联则自嘲,同时抒发感慨。全诗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全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深沉悠长,耐人寻味。
赏析
诗的首联首先写景。在浩瀚的诗词长河与悠扬的乐府旋律中,芙蓉常被赋予绚烂夺目、映日生辉之姿,而诗人过往亦曾以《芙蓉曲》抒怀,深情寄寓于秋江畔那抹芙蓉之艳。然此番笔下,芙蓉却以凋残之态呈现,一“老”字,不仅叹惋花事之阑珊,更寓含了诗人对自身年华老去、时光不再的深切感慨。>萨都剌,时已至暮年,此情此景,感怀油然而生,自是情理之中。相较于芙蓉之易逝,菊花则以其傲霜斗寒之姿,被誉为高洁之士的象征,两者并置,黄菊之鲜与芙蓉之衰形成鲜明对照,不仅勾勒出季节更迭的清晰脉络,更隐喻了诗人生命旅程中从盛放到沉淀的阶段性转变,寓意深远。
颔联两句是借用了诗人自己的旧句,这个场景,是留存在记忆中十几年前的景色,落叶、渡口,三三两两的行人,这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的回忆;而今,秋色依旧,行旅不息,然诗人自身已非当年,岁月流转间,心境已是大不同。表面述说着广陵渡口历经岁月洗礼仍保有的那份静谧与恒常,实则暗藏了世事变迁、人事已非的无限唏嘘。落叶纷飞,行人匆匆,渡口边的一场场离别,既是自然界的清冷写照,也是诗人内心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在此情此景下,诗人自喻为那即将远行的行人,再次踏上了人生的征途。
颈联两句也是借用旧句,转而描写听觉。时值深秋,家家户户正忙于为冬日筹备,月光如洗,温柔地洒落人间,妇女们趁着这皎洁月色,勤劳地捣衣,于是,远近交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便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悠扬响起。这不仅仅是劳作的声音,更是家的温暖、对亲人的深情挂念,对远行游子的无尽关怀,对边关战士的深切思念。每一声捣衣,都似一封封无形的家书,触动着每一个漂泊在外的心灵,让人不禁感怀“拂杵调砧更断肠”。而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捣衣声更显清晰,引人共鸣,勾起旅人心中浓郁的思乡之情,对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更添一份深切的同情与理解。此前,诗人以芙蓉之凋零、黄菊之傲霜,绘就一幅视觉与色彩交织的秋日画卷;此刻,则以捣衣之声、雁鸣之哀,构建起一个由静至动、情感悠长的听觉世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秋日独有的韵味与情感深度。
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来的心事,也只有这一盏明灯知晓而已。他十几年前路过广陵驿时,曾写道:“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当时满怀豪情,彻夜难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没想到十余年后故地重游,还是没有遇到伯乐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并没有实现的机会。十年心事,饱含着多少甘苦,作者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一盏如豆的灯火。虚描一笔,却最为神妙。景色如记忆中一般宁静美丽,灯火如记忆中一般明亮温暖,自己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余年前一样无所作为,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最沉痛的遗憾吧。这最后两句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盏秋灯折射出来,令人忍不住为之扼腕叹息。
这首诗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这首诗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后两句则引出内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实非常沉痛,表现了作者经过宦海沉浮后的暮年心情。此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确实是一首成功之作。>
参考资料
-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