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参考资料

  •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先生¹醉也,童子扶者。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¹先生:指陶渊明。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¹此时春梦热²,多少豪杰。
¹长安:指京城。²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¹难遮。
¹乌帽:指官帽。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¹
¹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cuá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参考资料

  •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该曲具体创作年份未知。陶渊明不堪官场污浊、弃官归隐田园的事迹,成为后世遁世隐者的楷模,流芳历代诗文。曹德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现实社会,遂提笔抒怀,在画轴上写下了这首曲子。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参考资料

  • 1、傅德岷,余曲等编著·元曲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

sānbàngshēngpín ·yuānmíngzuìguī

cáo yuándài 

xiānshēngzuì tóngzhě 
yǒushībiàn便xiě jiǔchóngshē 
shānshēngdiàochàngxiē shìxiūshuō 
wènqīngtiānjièsōngjiānyuè péibànjīn 
chángānshíchūnmèng duōshǎoháojié 
míngzhāojìngzhōngtóuxuě màonánzhē 
xīngbānxiànérnánshě wǎnshānshè 
méiwèicuán yāocéngzhé chíliǎo guāntáojìngjié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注释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
先生:指>陶渊明。
长安:指京城。
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乌帽:指官帽。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参考资料

  • 1、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
  • 2、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该曲具体创作年份未知。陶渊明不堪官场污浊、弃官归隐田园的事迹,成为后世遁世隐者的楷模,流芳历代诗文。曹德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现实社会,遂提笔抒怀,在画轴上写下了这首曲子。

参考资料

  • 1、傅德岷,余曲等编著·元曲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这首小令先描写陶渊明隐居山中休闲自得的生活,后表达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全曲多次使用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对陶渊明的赞赏与推崇之情,并且与隐居的事实相呼应,表现他的选择是心之所向,而不是沽名钓誉,显露出对官场的厌恶甚至是痛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曹德,字明善,衢州(今浙江衢县)人。曾任衢州路吏,山东宪吏。后至元五年(一三三九)曹德在都下作〔清江引〕(又名〔岷江录〕)二曲讥讽权贵伯颜擅自专权,杀害剡王彻彻笃,锻炼诸狱,延及无辜。大书揭于五门之上,因此名声大噪。 ► 2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