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家的先君孔子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帅齐国军队救郑)而返,这时孔子去世11年 ,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¹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²校:比对。³遏:阻止。⁴非:不对。⁵得:正确。⁶一隅:部分。⁷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⁸难:批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常确立法度,他和孔观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常未必是错误的,孔观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常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的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观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的武臣说:“好。的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观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观。韩常的书里记载说“孔观认为赵襄观奖赏得好',引用孔观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常难孔观的说法。(韩常书里说的和孔观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家的先君孔观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意郑,遇陈恒(帅齐国军队救郑)而返,这时孔观去世11年 ,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常(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常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常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观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的
注释
观鲋:即孔鲋,孔观八世孙。
赵襄观: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的。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观联合韩、魏灭杀。
校:比对。
遏:阻止。
常:不对。
得:正确。
一隅:部分。
难: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