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游历到东海,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又北二百里,曰¹发鸠(jiū)之山²,其上多柘(zhè)³,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jiào)。是¹⁰炎帝之少女¹¹,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¹²而不返,故¹³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¹⁴于东海。漳水出焉¹⁵,东流注于河。
  ¹曰:叫作。²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³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⁴状:形状。⁵乌:乌鸦。⁶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⁷喙:鸟嘴。⁸赤:红色。⁹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¹⁰是:这。¹¹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¹²溺:淹没在水里。¹³故:因此。¹⁴堙:填塞。¹⁵焉:等于“于是”,即“在那里”。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读方式,此文的主旨可能是记录了一次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展现出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强大;抑或是描写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歌颂先民勇敢、坚韧、持之以恒的道德品质,女娃化为精卫鸟,不仅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更是一种图腾文化表现。

jīngwèitiánhǎi

shānhǎijīng·běishānjīng xiānqín 

    yòuběièrbǎi yuējiūzhīshān shàngduōzhè yǒuniǎoyān zhuàng wénshǒu báihuì chì míngyuē  jīngwèi  míngjiào shìyánzhīshào míngyuē yóudōnghǎi érfǎn wéijīngwèi chángxián西shǎnzhīshí yīndōnghǎi zhāngshuǐchūyān dōngliúzhù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外形像乌鸦,头上的羽毛有花纹,有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历,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曰:叫作。
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发鸠山,旧说在山西境内。
柘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喂蚕。
状:形状。
乌:乌鸦。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首,头。
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詨:通“叫”,呼叫。很多鸟雀之得名,都是由于他们的叫声,古人有诗说:山鸟自呼名。
是:这。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故:因此。
堙:填塞。
北:向北方。
喙:鸟嘴。
赤:红色。
溺:淹没在水里。
焉:等于“于是”,即“在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读方式,此文的主旨可能是记录了一次典型的非自然死亡,展现出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强大;抑或是描写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歌颂先民勇敢、坚韧、持之以恒的道德品质,女娃化为精卫鸟,不仅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更是一种图腾文化表现。

猜您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