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闽绝其阳。
男孩生在闽中这个地方,闽地的官吏得到了他。于是割断了他的阳具。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他成了奴隶当牛做马,使闽吏家金银装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男孩被剃去头发,用铁圈套在颈上,看待他如同对待低贱的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天道根本就属于无知,让我遭受到如此毒害。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神明也根本属于无知,让他享受着这些福佑。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父亲和儿子告别时说:我真后悔当初要生你。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当你已经出生的时候,别人都劝我不要养你。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我没有听从别人劝告,你果然遭受这些痛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儿子悲痛地与父亲告别,心如被摧裂眼中似泣血。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从此我们将天地隔绝,一直到我们进入黄泉,也不能够再到您面前!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85-386

(jiǎn)¹生闽(mǐn)²,闽吏得之,乃绝³其阳
¹囝:福建一带方言,指儿子。²闽方:闽中,今福建省一带。³绝:割断。⁴阳:男性生殖器。

为臧(zāng)为获¹,致金满屋。
¹臧获:都是奴隶的别称。

为髡(kūn)¹为钳(qián)²,如视草木。
¹髡:剃去头发。²钳:用铁圈套在颈上。髡、钳:古代刑罚的名称,也是奴隶身分的标志。

天道¹无知,我罹(lí)²其毒³
¹天道:犹天理,天意。《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²罹:遭遇不幸的事情。³毒:加害。

神道¹无知,彼²受其福。
¹神道: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²彼:指掠卖奴隶的人。

郎罢¹别囝,吾悔生汝(rǔ)²
¹郎罢:方言。 闽人用以称父。²汝:你。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¹
¹不举:不养育。指一生下来就把他弄死。

不从¹人言,果获是苦²
¹从:听从。²是苦:这样的痛苦(指做奴隶)。

囝别郎罢,心摧¹²下。
¹摧:伤。²血:血泪。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¹,不得²在郎罢前。
¹及至黄泉:犹言一直到死。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²得:能。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85-386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
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
天道无知,我罹其毒。
神道无知,彼受其福。
郎罢别囝,吾悔生汝。
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
囝别郎罢,心摧血下。
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顾况创作这首《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第二部分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第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父子离别时痛不欲生的情景。

  第一部分的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第二部分,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1-662

jiǎn

kuàng tángdài 

jiǎn āimǐn 

jiǎnshēngmǐnfāng mǐnzhī nǎijuéyáng 
wéizāngwéihuò zhìjīnmǎn 
wéikūnwéiqián shìcǎo 
tiāndàozhī  
shéndàozhī shòu 
lángbiéjiǎn huǐshēng 
shēng rénquàn 
cóngrényán guǒhuòshì 
jiǎnbiéláng xīncuīxuèxià 
juétiān zhìhuángquán zàilángqián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男孩生在闽中这个地方,闽地的官吏得到了他。于是割断了他的阳具。
他成了奴隶当牛做马,使闽吏家金银装满屋。
男孩被剃去头发,用铁圈套在颈上,看待他如同对待低贱的草木。
天道根本就属于无知,让我遭受到如此毒害。
神明也根本属于无知,让他享受着这些福佑。
父亲和儿子告别时说:我真后悔当初要生你。
当你已经出生的时候,别人都劝我不要养你。
我没有听从别人劝告,你果然遭受这些痛苦。
儿子悲痛地与父亲告别,心如被摧裂眼中似泣血。
从此我们将天地隔绝,一直到我们进入黄泉,也不能够再到您面前!

注释
囝(jiǎn):福建一带方言,指儿子。
闽方:闽中,今福建省一带。
绝:割断。阳:男性生殖器。
臧(zāng)、获:都是奴隶的别称。
髡(kūn)、钳:古代刑罚的名称,也是奴隶身分的标志。髡:剃去头发。钳:用铁圈套在颈上。
天道:犹天理,天意。《易·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
罹(lí):遭遇不幸的事情。
毒:加害。
神道: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彼:指掠卖奴隶的人。
郎罢:方言。 闽人用以称父。
汝(rǔ):你。
不举:不养育。指一生下来就把他弄死。
从:听从。
是苦:这样的痛苦(指做奴隶)。
摧:伤。
血:血泪。
及至黄泉:犹言一直到死。
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
得:能。>

参考资料

  •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85-386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顾况创作这首《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1-662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闽童被揭为奴的经过,第二部分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第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父的离别时痛不欲生的情景。

  第一部分的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金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第二部分,诗人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天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在想感情。

  第三部分,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揭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的痛不欲生的情景。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的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金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的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的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揭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天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1-662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囝》是一首四言古诗。此诗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接着又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最后用细腻的笔触描写父子离别时痛不欲生的情景。全诗运用白描手法,以事实来说话,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 235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