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 2、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 3、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城西门¹前滟(yàn)(yù)²,年年波浪不能摧。
¹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²滟滪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 2、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 3、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这首诗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六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这首诗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参考资料

  • 1、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 2、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 4、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 5、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 6、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zhúzhījiǔshǒu ·liù

liú tángdài 

chèng西ménqiányànduī niánniánlàngnéngcuī 
àonǎorénxīnshí shàoshídōng西lái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涛冲击也不会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还不如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注释
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
滟(yàn)滪(yù)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

参考资料

  •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46-349
  • 2、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 3、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竹枝词九首》中的第六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参考资料

  • 1、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 2、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诗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这里的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的一一对应、具体直观表述的比喻不太一样,而是用比来表达心中的幽怨愁情,用在对人生感慨和恋情的抒发上。如“人心不如石”句,人心和石本没有可比性,二者之间本不能构成对应关系,但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却因用比而建立起意象的联想机制。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参考资料

  •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 3、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 4、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竹枝词九首·其六》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城西门外坚固的滟滪堆,任凭年复一年的波浪冲击却屹立不倒,象征着坚定与恒久;后两句转而感叹人心的不稳定,难以持守。整首诗以物喻人,借自然界之恒久反衬人心之易变,表达了心中的幽怨愁情,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305篇诗文► 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