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吟十首·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

共道牡丹时,相马买花去。
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马着一齐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参考资料

  • 1、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 2、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4-182
  • 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2-363
  • 4、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4-61

帝城春欲暮,喧喧¹车马度²
买花:一作“牡丹”。¹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²度:过。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¹看花数:
¹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zhuó)¹百朵红,戋(jiān)²五束素³
¹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²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³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上张幄(wò)¹庇,旁织²³篱护。
¹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²织:编。³巴:一作“笆”。

水洒复泥封,移来¹色如故。
¹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¹
¹喻:知道,了解。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¹赋!
¹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参考资料

  • 1、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 2、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4-182
  • 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2-363
  • 4、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4-61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本诗是组诗中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

  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

  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

  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 1、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 2、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qínzhōngyínshíshǒu ·mǎihuā

bái tángdài 

chéngchūn xuānxuānchē 
gòngdàodānshí xiāngsuímǎihuā 
guìjiànchángjià chóuzhíkànhuāshù 
zhuózhuóbǎiduǒhóng jiānjiānshù 
shàngzhāng pángzhī 
shuǐfēng lái 
jiājiāwéi rénrén 
yǒutiánshèwēng ǒuláimǎihuāchù 
tóuchángtàn tànrén 
cóngshēnhuā shízhōngrén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城已经快到暮春时节,一路上喧闹嘈杂车马争相而过。
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注释
买花:一作“牡丹”。
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
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灼(zhuó)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幄(wò)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
织:编。巴:一作“笆”。
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喻:知道,了解。
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参考资料

  • 1、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 2、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4-182
  • 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2-363
  • 4、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4-61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

  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新唐书·食货志》:“自初定‘两税’时钱轻货重,……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当时正行“两税法”,一匹绢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竟售价八万,其昂贵的确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

  >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贫富差距。最后这一警句说明了一个事实: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

  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 1、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买花》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叙写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揭露了当时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深刻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全诗行文晓畅,对比鲜明,讽刺辛辣,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组诗是作者在政治思想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写成的。本诗是组诗中的最后一首。

参考资料

  • 1、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90
展开阅读全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327篇诗文► 19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