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罢张大彻索赠诗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长鬣(liè)张郎¹三十八²,天遣裁诗花作骨³
张大彻:即张彻,系韩愈的门人及侄婿。初效潞幕:新就职于潞州(今山西长治)军幕府。¹长鬣张郎:指张彻。长鬣,形容美髯。²三十八:指张彻当时的年岁。³天遣句:称赏张彻天生才华善于作诗。花作骨,董懋策注:“犹锦心绣肠之谓。”

天还谁是龙头人¹,公主遣秉(bǐng)²鱼须笏(hù)³
¹龙头人:最杰出的人。²遣秉:使其执掌。³鱼须笏:大臣上朝陛见君主时所持的狭长板子,边缘饰以鱼须图纹,用于记事。

太行¹青草上白衫²,匣中章奏密如蚕³
¹太行:太行山,此代指潞州。²青草上白衫:脱白着青,谓张初入仕途,脱去白衫,穿上青色的官服。³匣中句:言公务繁忙,所掌章奏之事繁密如蚕

金门石阁¹知卿²有,豸(zhì)³鸡香早晚含。
¹金门、石阁:汉代的官署和藏书秘阁。²卿:指张彻,第二人称代词。³豸角:指御史所戴的獬豸冠。⁴鸡香:鸡舌香。

陇西¹长吉摧颓²客,酒阑(lán)³感觉中区窄。
¹陇西:今西北甘肃一带,李贺好以“唐诸王孙”矜伐,故将唐皇室的发源地陇西成纪作为自己的籍贯。²摧颓:摧折颓败。³酒阑:酒尽。⁴中区窄:心胸幽郁不舒。

葛衣¹断碎赵城²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¹葛衣:葛布衣,平民夏季的衣着。²赵城:指潞州。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曾益《诗解》:“言秋凉客邸,而葛衣褴缕尚未去体,其坎坷足悲也夫。”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此十四字为诗题,近乎小序,将此诗创作的由来交待得明明白白。朱自清先生推定此诗作于元和九年(814)秋诗人“初至潞时”(《年谱》)。

  经过一路的跋涉,李贺终于来到潞州。时张彻初入潞州为幕僚,他与李贺尝俱受韩愈的赏识,也算有同门之谊,故而相见倾心,有此索诗、赠诗的文友雅事。面对张彻这位仕途得意者,更激增了李贺心中的落差,故而此诗前大半虽承袭赠诗的俗套尽力赞誉张彻之见遇,末四句终禁不住流露出落魄颓废的情绪来。

  诗歌开篇以“长鬣张郎”四字称呼张彻,直说对方年齿,既显示出张彻形貌玮昳、春秋壮盛,又足见两人关系的亲近,寥寥数字使读者对张彻有了相当具体的了解。继而李贺又盛赞张氏的诗心丽才,“天遣裁诗花作骨”云云极尽揄扬之致,颇有良曲酬知音的意味。以下两句一问一答,“龙头人”以设问的语气极度推挹张的才华,“公主遣秉”则进一步透露了斯人的外戚身份以及显赫的社会地位。 “太行青草上白衫”一语双关,既可表明张彻初入潞幕不久,又隐含了张氏脱白著青、初涉仕途之意。“匣中章奏”乃言其公务之繁忙,但非案牍劳形之意,而重在展示其处理事务之敏捷练达。具才如此,必定腾达有日。至谓“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云云,信如前代诗家所指出,其中确实包容着显著的情俗成分。不过,对于急切想改变自己困境的诗人而言,他的人生悲剧缘于求而不得,那么像张彻这样的贵胄子弟,只需顺流进取即可平步青云,又如何不让李贺歆羡不已呢?在这种场合讲几句祝祷升迁的话,可说是长吉最真诚的祈愿了。细细咀嚼此联中的“知卿有”、“早晚含”,真是字字沉痛。 虽说是人同命不同,但是生来不平等的人们却偏偏有攀比思齐的习惯。直面前程远大、风华正茂的张彻,李贺不能不自觉形容憔悴、沉顿萎靡。这个好将本家籍贯定在陇西成纪的唐诸王孙,蹭蹬世途迭受摧抑,秋日来到赵城还穿着褴褛的夏服,承蒙贤主人设席热情款待,达于酒阑杯尽之际愈觉心胸郁结不舒。而这种“中区窄”的受压抑感,正是长吉创作此诗的基本心态,无怪乎诗人要借这首奉赠之作一吐为快,“是以永夜长吟,即东方之既白不知也”(曾益《诗解》)。就这样,郁悒穷愁的李贺与英姿勃发的张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贺的存在近乎成了张彻的陪衬。或许李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毕竟长吉此行入潞州幕是不折不扣的寄人篱下,尤其需要贵人呵护与掖助的啊!

收藏
复制
朗读

注释

注释
张大彻:即张彻,系>韩愈的门人及侄婿。
初府潞幕:新就职于潞州(今山西长治)军幕府。
长鬣张郎:指张彻。长鬣,形容美髯。
三十八:指张彻当时的年岁。
天遣句:称赏张彻天生才华善于作诗。花作骨,董懋策注:“犹锦心绣言之谓。”
龙头人:最杰出的人。
遣秉:使其执掌。
鱼须笏:大臣上朝陛见君主时所持的狭长板子,边缘饰以鱼须图纹,用于记事。
太行:太行山,此代指潞州。
青草上白衫:脱白着青,谓张初入仕途,脱去白衫,穿上青色的官服。
匣中句:言公务繁忙,所掌章奏之事繁密如蚕。
金门、石阁:汉代的官署和藏书秘阁。
卿:指张彻,第二人称代词。
豸角:指御史所戴的獬豸冠。
鸡香:鸡舌香。
陇西:今西北甘肃一带,>李贺好以“唐诸王孙”矜伐,故将唐皇室的发源地陇西成纪作为自己的籍贯。
摧颓:摧折颓败。
酒阑:酒尽。
中区窄:心胸幽郁不舒。
葛衣:葛布衣,平民夏季的衣着。
赵城:指潞州。>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曾益《诗解》:“言秋凉客邸,而葛衣褴缕尚未去体,其坎坷足悲也夫。”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此十四字为诗题,近乎小序,将此诗创作的由来交待得明明白白。朱自清先生推定此诗作于元和九年(814)秋诗人“初至潞时”(《年谱》)。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经过一路的跋涉,>李贺终于来到潞州。时张彻初入潞州为幕僚,他与李贺尝俱受>韩愈的赏识,也算有同门之谊,故而相见倾心,有此索诗、赠诗的文友雅事。面对张彻这位仕途得意者,更激增了李贺心中的落差,故而此诗前大半虽承袭赠诗的俗套尽力赞誉张彻之见遇,末四句终禁不住流露出落魄颓废的情绪来。

  诗歌开篇以“长鬣张郎”四字称呼张彻,直说对方年齿,既显示出张彻形貌玮昳、春秋壮盛,又足见两人关系的亲近,寥寥数字使读者对张彻有了相当具体的了解。继而李贺又盛赞张氏的诗心丽才,“天遣裁诗花作骨”云云极尽揄扬之致,颇有良曲酬知音的意味。以下两句一问一答,“龙头人”以设问的语气极度推挹张的才华,“公主遣秉”则进一步透露了斯人的外戚身份以及显赫的社会地位。 “太行青草上白衫”一语双关,既可表明张彻初入潞幕不久,又隐含了张氏脱白著青、初涉仕途之意。“匣中章奏”乃言其公务之繁忙,但非案牍劳形之意,而重在展示其处理事务之敏捷练达。具才如此,必定腾达有日。至谓“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云云,信如前代诗家所指出,其中确实包容着显著的情俗成分。不过,对于急切想改变自己困境的诗人而言,他的人生悲剧缘于求而不得,那么像张彻这样的贵胄子弟,只需顺流进取即可平步青云,又如何不让李贺歆羡不已呢?在这种场合讲几句祝祷升迁的话,可说是长吉最真诚的祈愿了。细细咀嚼此联中的“知卿有”、“早晚含”,真是字字沉痛。 虽说是人同命不同,但是生来不平等的人们却偏偏有攀比思齐的习惯。直面前程远大、风华正茂的张彻,李贺不能不自觉形容憔悴、沉顿萎靡。这个好将本家籍贯定在陇西成纪的唐诸王孙,蹭蹬世途迭受摧抑,秋日来到赵城还穿着褴褛的夏服,承蒙贤主人设席热情款待,达于酒阑杯尽之际愈觉心胸郁结不舒。而这种“中区窄”的受压抑感,正是长吉创作此诗的基本心态,无怪乎诗人要借这首奉赠之作一吐为快,“是以永夜长吟,即东方之既白不知也”(曾益《诗解》)。就这样,郁悒穷愁的李贺与英姿勃发的张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贺的存在近乎成了张彻的陪衬。或许李贺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毕竟长吉此行入潞州幕是不折不扣的寄人篱下,尤其需要贵人呵护与掖助的啊! >

展开阅读全文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一说二十四岁)。 ► 255篇诗文► 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