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长长的灯架长达八尺也没什么用,短的灯架虽然只有二尺长,却使用方便又灯光明亮。

短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夜晚到来,短色的窗帘、绿色的帷幕、朱红的大门都已紧闭,秋风冷露进人堂屋,带来阵阵凉气。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少妇为远方的丈夫制衣,泪眼昏暗,不断地用玉簪挑亮灯芯并靠近床前。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她的丈夫是在太学里读书的儒生,二十岁就离开家乡东鲁到京城来应试。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每天读书到深夜,用很小的字来撰写文章,两只眼睛累得昏花,头上也是白发丛生。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那时候他也举着二尺的灯檠在案前,一直看书到天亮也不睡觉。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一旦功名富贵到手,他就恣情享乐,家中灯架高高地架着,照亮了满身珠翠的美人。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令人感叹的是人间的事情无不如此,请你看看那丢弃在墙角的短灯檠吧!

参考资料

  • 1、萧枫主编. 唐诗 5[M].北京:线装书局,2005 ,1441-1442.
  •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88.

长檠(qíng)¹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²
¹灯檠:古代照明用油灯,上有灯盘,盛油并放置灯芯,下有立柱,叫做灯檠,俗称灯架。²便且光:使用方便而又灯光明亮。

黄帘绿幕朱户¹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¹朱户:红色的大门。古代王侯贵族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又是贵族邸宅的代称。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¹频挑移近床。
¹搔头:即玉响,古时女子首饰。

太学儒生东鲁¹客,二十辞家来射策²
¹东鲁:山东。²射策:汉代取士方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分为甲乙科,应试者任取其中的题目进行解答,按题目的难易及回答结果而分优劣。此指科举考试。

夜书细字缀(zhuì)语言¹,两目眵(chī)²昏头雪白。
¹缀语言:缀,联缀。缀语言,即写文章。²眵:即俗语所谓“眼屎”。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¹,长檠高张照珠翠²
¹还自恣:还,立即,马上。自恣,放纵自娱,任情享乐。²珠翠:指美人。珠翠为女子佩带的饰物,所以用之代指美人。

(yù)(jiē)¹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¹吁嗟 :叹词,表示感叹。

参考资料

  • 1、萧枫主编. 唐诗 5[M].北京:线装书局,2005 ,1441-1442.
  •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88.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这首诗当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春天,时韩愈由江陵入京,担任任国子博士,诗人依据太学儒生夜间短灯苦读的实况为依据,为太学儒生“东鲁客”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首句先写长檠,以宾写主,以长檠无用托短檠有用;接四句逐步深入,写短檠可以近床裁衣,寄远怀人;又接六句,写短檠可以提置案前,攻书习文,射策取第;最后以长檠高张,短檠被弃为慨,惊叹世态炎凉。此诗全用比兴,构思巧妙,结制缜密;是立意好,兴趣深,写法奇,一脉贯通的好诗。

  诗中“八尺长檠”(豪华高灯)与二尺短檠”(太学生所用小灯)的对比,诗首尾俱咏此。开首就道“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联系诗“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句,可知“空自长”指富贵人家恣纵淫乐的空虚生活。诗人否定这种生活,“吁嗟世事无不然”!可叹世上苦心追求这种生活的人还有的是。所以诗人觉得有必要对学生来一番剖析,应以“短檠二尺便且光”自豪,傲对“长檠八尺空自长”。自甘淡泊勤奋,而且非仅一时,而是一世。长短灯檠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象征。

  中间部分自“黄帘绿幕朱户闭”至“看书到晓哪能眠”共十句,写太学生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已是深秋季节,因为路途遥远,家中寄来的冬衣尚未到,只好忍耐这严寒。诗中特写一位“东鲁儒生”,可能是韩愈所赏识的勤奋好学而多才的年轻人,来国子监就读准备应礼部会试。他与短灯檠为伴,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二十岁就已经白了头发。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将短灯移近,又是写又是读,奋战不已。看着这有为的青年,韩愈赞赏同情,又不免有点隐忧,怕青年一旦飞黄腾达便抛弃了艰苦勤奋的好作风。所以末四句便特别提醒青年人:永远别忘了墙角的二尺短灯檠。

  韩愈这个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已走了人生的大半路程。此次由职方员外郎重调国子博士,乃是降低职位,但他心无怨尤烦躁之情,读此《短灯檠歌》可知。一位忠诚职守的老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容跃然纸上。大言之,“短灯檠”精神可说是韩的一种人生志向,非仅为对青年的期望。

参考资料

  • 1、王克俭主编. 韩愈诗选[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64.
  • 2、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duǎndēngqíng

hán tángdài 

chángqíngchǐkōngcháng duǎnqíngèrchǐbiàn便qiěguāng 
huánglián绿zhū fēngqiūtángliáng 
cáiyuǎnlèiyǎnàn sāotóupíntiǎojìnchuáng 
tàixuéshēngdōng èrshíjiāláishè 
shūzhuìyán liǎngchīhūntóuxuěbái 
shíxiédāngànqián kànshūdàoxiǎonéngmián 
zhāoguìhái chángqínggāozhāngzhàozhūcuì 
jiēshìshìrán qiángjiǎojūnkànduǎnqí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长的灯架长达八尺也没什么用,短的灯架虽然只有二尺长,却使用方便又灯光明亮。
夜晚到来,黄色的窗帘、绿色的帷幕、朱红的大门都已紧闭,秋风冷露进人堂屋,带来阵阵凉气。
少妇为远方的丈夫制衣,泪眼昏暗,不断地用玉簪挑亮灯芯并靠近床前。
她的丈夫是在太学里读书的儒生,二十岁就离开家乡东鲁到京城来应试。
每天读书到深夜,用很小的字来撰写文章,两只眼睛累得昏花,头上也是白发丛生。
那时候他也举着二尺的灯檠在案前,一直看书到天亮也不睡觉。
一旦功名富贵到手,他就恣情享乐,家中灯架高高地架着,照亮了满身珠翠的美人。
令人感叹的是人间的事情无不如此,请你看看那丢弃在墙角的短灯檠吧!

注释
灯檠(qíng):古代照明用油灯,上有灯盘,盛油并放置灯芯,下有立柱,叫做灯檠,俗称灯架。
便且光:使用方便而又灯光明亮。
朱户:红色的大门。古代王侯贵族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又是贵族邸宅的代称。
搔头:即玉响,古时女子首饰。
东鲁:山东。
射策 :汉代取士方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分为甲乙科,应试者任取其中的题目进行解答,按题目的难易及回答结果而分优劣。此指科举考试。
缀语言:缀, 联缀。缀语言,即写文章。
眵(chī):即俗语所谓“眼屎”。
还自恣:还,立即,马上。自恣,放纵自娱,任情享乐。
珠翠:指美人。珠翠为女子佩带的饰物,所以用之代指美人。
吁嗟 :叹词,表示感叹。>

参考资料

  • 1、萧枫主编. 唐诗 5[M].北京:线装书局,2005 ,1441-1442.
  •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88.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元和七年(公元812年) 春天,时韩愈由江陵入京,担任任国子博士,诗人依据太学儒生夜间短灯苦读的实况为依据,为太学儒生“东鲁客”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 1、王克俭主编. 韩愈诗选[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64.
  • 2、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首诗首句先写长檠,以宾写主,以长檠无用托短檠有用;接四句逐步深入,写短檠可以近床裁衣,寄远怀人;又接六句,写短檠可以提置案前,攻书习文,射策取第;最后以长檠高张,短檠被弃为慨,惊叹世态炎凉。此诗全用比兴,构思巧妙,结制缜密;是立意好,兴趣深,写法奇,一脉贯通的好诗。

  诗中“八尺长檠”(豪华高灯)与二尺短檠”(太学生所用小灯)的对比,诗首尾俱咏此。开首就道“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联系诗“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句,可知“空自长”指富贵人家恣纵淫乐的空虚生活。诗人否定这种生活,“吁嗟世事无不然”!可叹世上苦心追求这种生活的人还有的是。所以诗人觉得有必要对学生来一番剖析,应以“短檠二尺便且光”自豪,傲对“长檠八尺空自长”。自甘淡泊勤奋,而且非仅一时,而是一世。长短灯檠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象征。

  中间部分自“黄帘绿幕朱户闭”至“看书到晓哪能眠”共十句,写太学生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已是深秋季节,因为路途遥远,家中寄来的冬衣尚未到,只好忍耐这严寒。诗中特写一位“东鲁儒生”,可能是>韩愈所赏识的勤奋好学而多才的年轻人,来国子监就读准备应礼部会试。他与短灯檠为伴,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二十岁就已经白了头发。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将短灯移近,又是写又是读,奋战不已。看着这有为的青年,韩愈赞赏同情,又不免有点隐忧,怕青年一旦飞黄腾达便抛弃了艰苦勤奋的好作风。所以末四句便特别提醒青年人:永远别忘了墙角的二尺短灯檠。

  韩愈这个时候已经年逾不惑,已走了人生的大半路程。此次由职方员外郎重调国子博士,乃是降低职位,但他心无怨尤烦躁之情,读此《短灯檠歌》可知。一位忠诚职守的老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容跃然纸上。大言之,“短灯檠”精神可说是韩的一种人生志向,非仅为对青年的期望。>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主编. 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七卷 (重排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378-1380.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短灯檠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首句先写长檠,以宾写主,以长檠无用托短檠有用;接四句逐步深入,写短檠可以近床裁衣,寄远怀人;又接六句,写短檠可以提置案前,攻书习文,射策取第;最后以长檠高张,短檠被弃为慨,惊叹世态炎凉。整首诗全用比兴,构思巧妙,结制缜密,使得一位忠诚职守的老教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象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303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