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傍晚拿着筇竹手杖,在虎溪头等人。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催促游客快点走,听到了山的回响,借住的山房傍着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野花一丛丛地开得灿烂,谷鸟偶尔在一片幽寂中鸣叫一声。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夜晚在空旷寂寥的林子里坐着,吹着那寒凉似秋风的松风。

暮持筇(qióng)¹竹杖,相待虎溪头²
¹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²虎溪头:相传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

催客闻山响¹,归房逐水流。
¹山响:山谷的回声。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与裴迪同游之作。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宁蜀本、明十卷本、《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作此诗。

  此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 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

  此诗前四句描写爬山的行迹:拿什么登山装备、在哪里会合、山中行进、住宿地点,诗歌前四句大体内容如此,但若如此翻译,则恰恰把诗句的精妙处完全错过了。前四句平平敷写中传达出一种游兴。诗人兴致浓厚,“相待”表现出诗人游兴大发,远远将同伴甩在后面。“催客闻山响”一句,仿佛让读者看到一个兴奋的游人,对着山峰玩着回声游戏,顺带嘲弄一下朋友。住宿的山房伴着清幽的小溪,虽然第四句仍然描写动态的流水,但已经为下文对幽静山景的描写作了铺垫。

  诗歌第六句“谷鸟一声幽”,以一声鸟鸣突出山谷幽静,笔法巧妙。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已经巧用“一声”,以此为诗歌增加诗趣。“望枝疑数处,寻空定一声”(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萧统《有所思》)都写得颇有趣味。王维长于以动衬静,“谷鸟一声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手法颇为相近,而各自贴合各自诗境。中晚唐的诗人常常学习前人这种写法,如卢仝《掩关铭》“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可见王维作诗既善于学习前人,又启发了后人的诗思。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2、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guògǎnhuàtánxīngshàngrénshānyuàn

wángwéi tángdài 

chíqióngzhúzhàng xiāngdàitóu 
cuīwénshānxiǎng guīfángzhúshuǐliú 
huācónghǎo niǎoshēngyōu 
zuòkōnglín sōngfēngzhíqiū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拿着筇竹手杖,在虎溪头等人。
催促游客快点走,听到了山的回响,借住的山房傍着水流。
野花一丛丛地开得灿烂,谷鸟偶尔在一片幽寂中鸣叫一声。
夜晚在空旷寂寥的林子里坐着,吹着那寒凉似秋风的松风。

注释
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
虎溪头:相传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
山响:山谷的回声。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隐居蓝田辋川时与裴迪同游之作。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宁蜀本、明十卷本、《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作此诗。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2、张晨·王维诗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此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 >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

  此诗前四句描写爬山的行迹:拿什么登山装备、在哪里会合、山中行进、住宿地点,诗歌前四句大体内容如此,但若如此翻译,则恰恰把诗句的精妙处完全错过了。前四句平平敷写中传达出一种游兴。诗人兴致浓厚,“相待”表现出诗人游兴大发,远远将同伴甩在后面。“催客闻山响”一句,仿佛让读者看到一个兴奋的游人,对着山峰玩着回声游戏,顺带嘲弄一下朋友。住宿的山房伴着清幽的小溪,虽然第四句仍然描写动态的流水,但已经为下文对幽静山景的描写作了铺垫。

  诗歌第六句“谷鸟一声幽”,以一声鸟鸣突出山谷幽静,笔法巧妙。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已经巧用“一声”,以此为诗歌增加诗趣。“望枝疑数处,寻空定一声”(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萧统《有所思》)都写得颇有趣味。王维长于以动衬静,“谷鸟一声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手法颇为相近,而各自贴合各自诗境。中晚唐的诗人常常学习前人这种写法,如>卢仝《掩关铭》“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可见王维作诗既善于学习前人,又启发了后人的诗思。>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出山寺的幽邃之景和诗人的闲寂之情。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爬山的行迹,于平平敷写中传达出一种浓厚的游兴;后半部分描写幽静的山景,写出山谷的幽静,笔法巧妙。全诗落墨别致、情致恬淡,诗中善以音响描写来刻画静景,意趣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304篇诗文► 1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