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我曾听说天子有匹千里马,如今这幅图上画的莫非就是它?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这是何等雄杰的神态啊!骏尾一甩朔风便呼啸而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它毛色淡青两耳微黄,两眼瞳仁呈方形眼睛闪着紫光。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像龙一样的桀骜不驯神态干变万化,卓然而立伸张着伟岸的骨架。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当年身任太仆的张景顺,在监牧驯练时发现了这匹清峻的马。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便命令牧马的头目将它牵入天育,专人饲养特殊照顾它。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当时国家养有四十余万匹马,张公叹息它们都是些凡庸的马。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因此唯独给它画像以传给世人,张挂在座位右方去欣赏,久赏更觉形象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⁴。
年深日久良马死,空留个图像到如今。唉,画的马再好又有何用?已不能健步追风云!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如今难道真的再无千里马?只因现实没有王良伯乐这类相马师,良马被埋没,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啦!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¹是。
天育:皇家马厩名。题下原注:“天育,厩名,未详所出。”骠骑:犹飞骑。一作“骠图”,骏马的图像。骠,骏马的一种,黄白色。¹无乃:只怕的意思,推测词。
是何意态¹雄且杰,骏尾萧梢²朔风起。
¹意态:犹神态。²萧梢:摇尾之态。
毛为绿缥(piǎo)¹两耳黄²,眼有紫焰双瞳方³。
¹缥:淡青色。一作“膘”。²两耳黄:即黄耳,千里马的一种。³双瞳方:两眼瞳仁呈方形。
矫矫龙性¹合²变化,卓立天骨³森开张⁴。
¹矫矫龙性:一作“矫龙性逸”。矫矫,雄桀貌。一作“矫然”。龙性,古代有骏马为龙种之说。²合:一作“含”。³天骨:非凡的骨骼。⁴森开张:耸立展开。
伊¹昔太仆²张景顺³,监牧攻驹⁴阅清峻。
¹伊:语助词。²太仆:官名,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³张景顺:开元年间为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监牧都副使。唐玄宗曾称赞他说“吾马蕃息,卿之力也”(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⁴监牧攻驹:一作“考牧攻驹”,一作“考牧神驹”。攻,攻治,即训练。驹,马二岁为驹。
遂令大奴¹守²天育,别养骥子³怜神俊⁴。
¹大奴:牧马人头目。²守:一作“字”,即养育。³骥子:即骠骑。⁴俊:一作“骏”。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¹。
¹材尽下:都是凡庸的马。
故独写真¹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²。
¹写真:画像。²久更新:百看不厌,日久弥新。
年多¹物化²空形影³,呜呼健步无由骋⁴。
¹年多:马为开元时物,至天宝来,已历多年。²物化:化为异物,即已死去。³空形影:徒留画像。⁴无由骋:不能驰骋。
如今岂无騕(yǎo)褭(niǎo)¹与骅(huá)骝(liú)²,时无王良³伯乐⁴死即休。
¹騕褭:古骏马名,日行千里。²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色如华而赤。³王良:春秋时赵人,善御马。⁴伯乐:春秋时秦人,善相马。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这首诗应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当年春天杜甫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秋冬之际,又流浪到长安东北二百四十多里的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寄寓在县署公舍里。境况凄凉,但伏枥之志并未全泯,因作此激昂慷慨的诗篇。
这首诗写画马之生动传神,叹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实自叹不遇,尽显讽刺之意。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尽显讽刺之意。
此诗开头直接描绘了马的出众之处,“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但是笔锋一转写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吗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已不如当年,空有矫健的步伐却没有可以驰骋的场地。这句话作者同样是在说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满腹的オ气去无人赏识。
“千里马”如何,“汗血宝马”又如何,“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作者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 3、黄桂凤.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听说天子有匹千里马,如今这幅图上画的莫非就是它?
这是何等雄杰的神态啊!骏尾一甩朔风便呼啸而起。
它毛色淡青两耳微黄,两眼瞳仁呈方形眼睛闪着紫光。
像龙一样的桀骜不驯神态干变万化,卓然而立伸张着伟岸的骨架。
当年身任太仆的张景顺,在监牧驯练时发现了这匹清峻的马。
便命令牧马的头目将它牵入天育,专人饲养特殊照顾它。
当时国家养有四十余万匹马,张公叹息它们都是些凡庸的马。
因此唯独给它画像以传给世人,张挂在座位右方去欣赏,久赏更觉形象新。
年深日久良马死,空留个图像到如今。唉,画的马再好又有何用?已不能健步追风云!
如今难道真的再无千里马?只因现实没有王良伯乐这类相马师,良马被埋没,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啦!
注释
天育:皇家马厩名。题下原注:“天育,厩名,未详所出。”
骠骑:犹飞骑。一作“骠图”,骏马的图像。骠,骏马的一种,黄白色。
无乃:只怕的意思,推测词。
意态:犹神态。
萧梢:摇尾之态。
缥(piǎo):淡青色。一作“膘”。两耳黄:即黄耳,千里马的一种。
双瞳方:两眼瞳仁呈方形。
矫矫龙性:一作“矫龙性逸”。矫矫,雄桀貌。一作“矫然”。龙性,古代有骏马为龙种之说。合:一作“含”。
天骨:非凡的骨骼。森开张:耸立展开。
伊:语助词。太仆:官名,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张景顺:开元年间为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监牧都副使。唐玄宗曾称赞他说“吾马蕃息,卿之力也”(>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
监牧攻驹:一作“考牧攻驹”,一作“考牧神驹”。攻,攻治,即训练。驹,马二岁为驹。
大奴:牧马人头目。守:一作“字”,即养育。
骥子:即骠骑。俊:一作“骏”。
材尽下:都是凡庸的马。
写真:画像。
久更新:百看不厌,日久弥新。
年多:马为开元时物,至天宝来,已历多年。物化:化为异物,即已死去。空形影:徒留画像。
无由骋:不能驰骋。
騕褭(yǎo niǎo):古骏马名,日行千里。
骅骝(huá liú):周穆王八骏之一,色如华而赤。
王良:春秋时赵人,善御马。
伯乐:春秋时秦人,善相马。>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当年春天杜甫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秋冬之际,又流浪到长安东北二百四十多里的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寄寓在县署公舍里。境况凄凉,但伏枥之志并未全泯,因作此激昂慷慨的诗篇。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赏析
这首诗写画马之生动传神,叹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实自叹不遇,尽显讽刺之意。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尽显讽刺之意。
此诗开头直接描绘了马的出众之处,“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但是笔锋一转写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吗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已不如当年,空有矫健的步伐却没有可以驰骋的场地。这句话作者同样是在说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满腹的オ气去无人赏识。
“千里马”如何,“汗血宝马”又如何,“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作者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
参考资料
-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 3、黄桂凤.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简析
《天育骠骑歌》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尽显讽刺与悲哀之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250篇诗文► 1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