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留下不少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敬佩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饱受入狱之苦,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的为人的实质,仅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曾涛选注. 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610-614.
  • 2、(唐)韩愈等著;宋恩佳译注. 唐宋八大家精华[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225-226.
  • 3、(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 三苏集 下[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350-354.
  • 4、(唐)韩愈等著;裴梦苏校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197-199.
  • 5、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 6、李德哲主编. 唐宋八大家 第4卷[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54-157.

  东坡先生¹谪居儋(dān)²,置家罗浮³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qì)茅竹而居之。日啖荼(tú),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yòu),文章为鼓吹¹⁰,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¹¹之气。
  子瞻:苏轼的字。和: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引:序文。因作者祖父名序,故苏氏父子终生讳“序”,为人作序,即称“叙”或“引”。¹东坡先生:即苏轼。²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将儋耳郡改为儋州。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三年(1100)苏轼谪居儋耳。³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东江北岸,惠州境内。此指惠州白鹤峰。⁴过:即苏过,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后家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水竹数亩,名小斜川,故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⁵葺:用茅草盖屋。⁶日啖荼芋: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啖,吃。荼,苦菜。⁷华屋玉食:华丽的房屋和精美的食品。⁸图史:绘画和史书。⁹园囿: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休息玩赏的地方。这里喻指所从事的领域。¹⁰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用鼓、钲、箫、笳等乐器。这里喻指音乐。¹¹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是时,辙亦迁海康¹,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²。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qǐ),癯(qú)而实腴(yú)³,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¹⁰百数十篇,至其得意¹¹,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¹²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¹³之。然吾于渊明,岂独¹⁴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¹⁵:‘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wǔ)¹⁶,自量为己¹⁷,必贻(yí)俗患¹⁸,黾(mǐn)勉辞世¹⁹,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²⁰师范²¹其万一²²也。”
  ¹海康:县名,在今雷州半岛中部。²“古之诗人”三句:在苏轼以前,已有拟古诗,南朝江淹的《杂诗三十首》,模拟自汉至南朝宋的诗人代表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晁说之《和陶诗辨》认为,和古人诗也非自苏轼始,但并不次韵。以次韵的方式和同时代人的诗歌,在唐代就有了,但一般限于朋友间的唱和。把拟古和次韵结合起来,追和古人之诗,几乎尽和某一古人之诗,这是苏轼的创造。拟古,模拟古人。追和,和前人之诗。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面上质朴,实质上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⁴曹:曹植。⁵刘:刘桢。⁶鲍:鲍照。⁷谢:谢朓。⁸李:李白。⁹杜:杜甫。¹⁰凡:总共。¹¹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¹²集:编成集子。¹³志:记,记述。这里指作序。¹⁴岂独:岂止,难道只是。¹⁵“渊明临终”句:指陶渊明作《与子俨等疏》告诫其子陶俨等人,下面这段话引自《与子俨等疏》。¹⁶与物多忤:与外界事物多抵触。物,外界的人或事。¹⁷自量为己:自己替自己考虑、打算。¹⁸必贻俗患:一定会留下世俗的祸患。贻,留。¹⁹黾勉辞世:尽力隐居避世。黾勉,尽力,努力。²⁰晚节:晚年。²¹师范:以为效法的榜样。²²万一:万分之一。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¹,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quān)²,以陷于大难³,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¹⁰,盖未足以论士也。
  ¹“渊明不肯”句:《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五斗米,指俸禄。束带,整束衣带,以示恭敬。²悛:悔改之意。³陷于大难:指绍圣元年贬官惠州,绍圣四年再贬儋州。⁴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常喻人的晚年。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景,日光。⁵虽然:即使这样。⁶出入:离开朝廷做地方官或进入朝廷做京官。⁷进退:官职的升或降。⁸“其必”句:必定能正确对待苏轼的出入进退。⁹曾子、子思同道:语见《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子思居于卫,寇至不去。有人提出责难,孟子说,曾子和子思的表现虽不同,但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他们的行为实质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曾子是老师,是前辈;而子思是臣子,是小官,不得不如此。如果两人对换地位,他们的行为就会相应发生变化。这里苏辙引用孟子对曾子、子思的评论来比喻苏轼和陶渊明虽然一出仕,一归隐,但归根到底两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¹⁰区区之迹:一些小事情。区区,小。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¹而学成,先君²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³,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¹既冠: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²先君:已去世的父亲苏洵。³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在元丰三年(1080)至七年(1084)期间。斥,斥退,贬谪。⁴沛然:水流湍急的样子。⁵驰骤:奔驰,比喻尽力追慕。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曾涛选注. 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610-614.
  • 2、(唐)韩愈等著;宋恩佳译注. 唐宋八大家精华[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225-226.
  • 3、(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 三苏集 下[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350-354.
  • 4、(唐)韩愈等著;裴梦苏校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197-199.
  • 5、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 6、李德哲主编. 唐宋八大家 第4卷[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54-157.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此文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二月,是苏辙为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集所作的序言。苏轼大量作和陶诗并结成和陶诗集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经过长期的宦海沉浮和反复的贬谪,他到晚年越来越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也越来越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早在元祐七年(1092)在扬州做官时,苏轼就曾作《和陶饮酒二十首》。谪居惠州、琼州期间,他更是把陶渊明的诗全部和了一遍,并编成一部《和陶渊明诗集》,请此时正谪居雷州的弟弟苏辙作序。苏辙应邀写了这篇文章。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大诗人,因厌恶官场的丑恶而弃官归隐,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村居生活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质朴,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化境。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十分理解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和喜爱,所以在这篇序言中他充分肯定了苏轼和陶诗的艺术成就,并从出处进退方面阐明了苏轼和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从而也就说明了苏轼和陶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序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苏轼谪居儋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称赞其在此期间所作的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第二部分转引苏轼来信原文,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反映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苏辙对苏轼的上述作为略加评论,其中说到苏轼半生为官,屡遭屈辱而不知悔改,到老而学陶,令人难信。但又称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言语之间,见出作者对其兄怀才不遇,遭遇困折的同情和不平之慨。最后一部分追忆自己少年时期追随苏轼学诗的情景,并再次肯定苏轼晚年诗歌的高度成就,与篇首呼应。末句点明了作这篇序的时间和地点。

  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用苏轼来信的原文说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动机和体会。文章第二段全引苏轼来信,这段引文占到全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而且引文中又有引文,苏轼的信中又引用了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一段话。这些引文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所引苏轼的原文实为文章的骨架,其他文字都是作陪衬的。苏轼的原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表面质朴而实际有内在之美,表面清癯而实则含蕴丰厚,也就是他在评价韩愈、柳宗元诗歌时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很中肯地说出了陶诗的艺术风格。苏轼曾经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反映了苏轼早年积极用世的思想。晚年他却因酷爱陶诗而把陶渊明置于李白、杜甫之上,这不免失之偏颇,但这也是跟他晚年厌恶官场、思想和行为都接近陶渊明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二是苏轼用他自己“不早自知”其“病”而急流勇退,结果“半生出仕,以犯世患”,和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相比,一番痛定思痛之言,既表现了他深服渊明的诚意,也透露出他心中的隐忧,把他追和陶诗的目的、原因都和盘托出了。苏轼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要在他那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这篇序言的价值还在于评价了苏轼的诗。诗穷而后工,苏轼在政治上越倒霉,他的诗文就作得越好。贬官黄州,是苏轼的一个创作高峰:“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贬官岭南,是苏轼一生的又一个创作高潮,其诗又一变:“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有人特别喜欢苏轼晚年的诗,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确实超过了早年。

参考资料

  • 1、(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 三苏集 下[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350-354.
  • 2、曾枣庄,曾涛选注. 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610-614.
  • 3、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 4、倪建设选编. 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文选[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276.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留下不少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敬佩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饱受入狱之苦,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的为人的实质,仅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

注释
子瞻:>苏轼的字。
和: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
引:序文。因作者祖父名序,故苏氏父子终生讳“序”,为人作序,即称“叙”或“引”。
东坡先生:即苏轼。
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将儋耳郡改为儋州。绍圣四年(1097)至元符三年(1100)苏轼谪居儋耳。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东江北岸,惠州境内。此指惠州白鹤峰。
过:即苏过,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后家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水竹数亩,名小斜川,故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
葺:用茅草盖屋。
日啖荼芋: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啖,吃。荼,苦菜。
华屋玉食:华丽的房屋和精美的食品。
图史:绘画和史书。
园囿: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休息玩赏的地方。这里喻指所从事的领域。
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用鼓、钲、箫、笳等乐器。这里喻指音乐。
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海康:县名,在今雷州半岛中部。
“古之诗人”三句:在苏轼以前,已有拟古诗,南朝>江淹的《杂诗三十首》,模拟自汉至南朝宋的诗人代表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晁说之《和陶诗辨》认为,和古人诗也非自苏轼始,但并不次韵。以次韵的方式和同时代人的诗歌,在唐代就有了,但一般限于朋友间的唱和。把拟古和次韵结合起来,追和古人之诗,几乎尽和某一古人之诗,这是苏轼的创造。拟古,模拟古人。追和,和前人之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面上质朴,实质上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
曹:曹植。
刘:>刘桢。
鲍:鲍照。
谢:>谢朓。
李:李白。
杜:杜甫。
凡:总共。
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
集:编成集子。
志:记,记述。这里指作序。
岂独:岂止,难道只是。
“渊明临终”句:指陶渊明作《与子俨等疏》告诫其子陶俨等人,下面这段话引自《与子俨等疏》。
与物多忤:与外界事物多抵触。物,外界的人或事。
自量为己:自己替自己考虑、打算。
必贻俗患:一定会留下世俗的祸患。贻,留。
黾勉辞世:尽力隐居避世。黾勉,尽力,努力。
晚节:晚年。
师范:以为效法的榜样。
万一:万分之一。
“渊明不肯”句:《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五斗米,指俸禄。束带,整束衣带,以示恭敬。
悛:悔改之意。
陷于大难:指绍圣元年贬官惠州,绍圣四年再贬儋州。
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常喻人的晚年。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景,日光。
虽然:即使这样。
出入:离开朝廷做地方官或进入朝廷做京官。
进退:官职的升或降。
“其必”句:必定能正确对待苏轼的出入进退。
曾子、子思同道:语见《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子思居于卫,寇至不去。有人提出责难,孟子说,曾子和子思的表现虽不同,但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他们的行为实质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曾子是老师,是前辈;而子思是臣子,是小官,不得不如此。如果两人对换地位,他们的行为就会相应发生变化。这里>苏辙引用孟子对曾子、子思的评论来比喻苏轼和陶渊明虽然一出仕,一归隐,但归根到底两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区区之迹:一些小事情。区区,小。
既冠: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先君:已去世的父亲>苏洵。
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在元丰三年(1080)至七年(1084)期间。斥,斥退,贬谪。
沛然:水流湍急的样子。
驰骤:奔驰,比喻尽力追慕。>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曾涛选注. 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610-614.
  • 2、(唐)韩愈等著;宋恩佳译注. 唐宋八大家精华[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8:225-226.
  • 3、(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 三苏集 下[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350-354.
  • 4、(唐)韩愈等著;裴梦苏校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197-199.
  • 5、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 6、李德哲主编. 唐宋八大家 第4卷[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154-157.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二月,是苏辙为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集所作的序言。苏轼大量作和陶诗并结成和陶诗集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经过长期的宦海沉浮和反复的贬谪,他到晚年越来越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也越来越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早在元祐七年(1092)在扬州做官时,苏轼就曾作《和陶饮酒二十首》。谪居惠州、琼州期间,他更是把陶渊明的诗全部和了一遍,并编成一部《和陶渊明诗集》,请此时正谪居雷州的弟弟苏辙作序。苏辙应邀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 1、(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 三苏集 下[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350-354.
  • 2、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在这篇序中,作者以亲弟弟的身份叙述兄长的为人处世之道,尤其称赞苏轼诗作的“精深华妙”,其情之真切可见一斑。文中大段引用苏轼信中的话,以说明他追和陶诗、喜好陶渊明的原因,将苏轼恃才自傲的性情表露无遗。最后,作者对苏轼的诗进行了评价,也有一些溢美之辞。全篇文字明快,叙事清晰,评论果断,不仅具有文学史价值,而且也很有艺术性,写得纡徐舒放、潇洒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大诗人,因厌恶官场的丑恶而弃官归隐,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村居生活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质朴,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化境。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十分理解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和喜爱,所以在这篇序言中他充分肯定了苏轼和陶诗的艺术成就,并从出处进退方面阐明了苏轼和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从而也就说明了苏轼和陶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序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苏轼谪居儋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称赞其在此期间所作的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第二部分转引苏轼来信原文,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反映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苏辙对苏轼的上述作为略加评论,其中说到苏轼半生为官,屡遭屈辱而不知悔改,到老而学陶,令人难信。但又称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言语之间,见出作者对其兄怀才不遇,遭遇困折的同情和不平之慨。最后一部分追忆自己少年时期追随苏轼学诗的情景,并再次肯定苏轼晚年诗歌的高度成就,与篇首呼应。末句点明了作这篇序的时间和地点。

  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用苏轼来信的原文说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动机和体会。文章第二段全引苏轼来信,这段引文占到全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而且引文中又有引文,苏轼的信中又引用了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一段话。这些引文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所引苏轼的原文实为文章的骨架,其他文字都是作陪衬的。苏轼的原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表面质朴而实际有内在之美,表面清癯而实则含蕴丰厚,也就是他在评价>韩愈、>柳宗元诗歌时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很中肯地说出了陶诗的艺术风格。苏轼曾经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反映了苏轼早年积极用世的思想。晚年他却因酷爱陶诗而把陶渊明置于>李白、>杜甫之上,这不免失之偏颇,但这也是跟他晚年厌恶官场、思想和行为都接近陶渊明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二是苏轼用他自己“不早自知”其“病”而急流勇退,结果“半生出仕,以犯世患”,和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相比,一番痛定思痛之言,既表现了他深服渊明的诚意,也透露出他心中的隐忧,把他追和陶诗的目的、原因都和盘托出了。苏轼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要在他那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这篇序言的价值还在于评价了苏轼的诗。诗穷而后工,苏轼在政治上越倒霉,他的诗文就作得越好。贬官黄州,是苏轼的一个创作高峰:“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贬官岭南,是苏轼一生的又一个创作高潮,其诗又一变:“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有人特别喜欢苏轼晚年的诗,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确实超过了早年。>

参考资料

  • 1、曾枣庄,曾涛选注. 三苏选集[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610-614.
  • 2、刘洪仁,刘细涓编著. 唐宋八大家鉴赏辞典[M]. 成都:巴蜀书社, 2018:466-469.
  • 3、倪建设选编. 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文选[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276.
展开阅读全文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302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