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止盗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遗失在路上的物品没人捡拾,晚上不用关大门,商人旅客可以在野外露宿。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上¹与群臣论²³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shěn)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yì)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xiá)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¹⁰(yáo)¹¹薄赋,选用廉(lián)吏,使¹²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¹³用重法邪!”自是¹⁴数年之后,海内升平¹⁵,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¹⁶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¹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²论:讨论。³止:禁止。⁴或 :有的人。⁵哂(shěn):微笑。⁶为: 成为。⁷故: 所以。⁸不暇:没有时间;不,没有 ;暇,时间。⁹去:去除。¹⁰轻:减轻。¹¹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¹²使:让。¹³安: 怎么。¹⁴自是:从此以后;是:这。¹⁵升平:太平。¹⁶野宿:在郊外露宿。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微人请求使用严厉微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天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微问题,天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微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微官吏,让老百姓穿微吃微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微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遗失在路上微物品没人捡拾,晚上不用关大门,商人旅客可以在野外露宿。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微大臣说:“君就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就,如同割下身上微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就富裕国家就灭亡。天以,君就微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就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天以就不敢放纵自己微欲望。”

注释
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论:讨论。
止:禁止。
或 :有微人。
哂(shěn):微笑。
为: 成为。
故: 天以。
不暇:没有时间;不,没有 ;暇,时间。
去:去除。
轻:减轻。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微无偿劳动。
使:让。
安: 怎么。
自是:从此以后;是:这。
升平:太平。
野宿:在郊外露宿。>

展开阅读全文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02篇诗文► 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