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弃,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huǐ)¹、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²。周之兴也,同心弃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kòu)、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弃,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弃进矣;不有忌讳,则谠(dǎng)³之路开矣;不迩(ěr)小人,则谗谀(yú)弃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弃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¹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²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³谠直:正直的言论。⁴迩:接近。⁵轶:超过、超越。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此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兴贤”即“举贤”,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

  此篇以“兴贤”取题,表达了作者一以贯之的用人思想,是作者进步的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短论,分两段从两个方面紧扣题目,就选贤任能做了简明而令人信服的论述,分别集中而又有联系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段讲为什么“兴贤”,也就是讲“兴贤” 的重要。文章一开头便就兴贤与否与国家兴衰存亡的关系来说明“国以任贤使能兴,弃贤专己而衰”,而且这是“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作者认为“治世”严乱世”的“兴”与“不兴”,在于对“贤”的“用”还是“不用”。就此可以推断:“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从道理上讲是这样,从历史事实来看也是如此:作者提到商朝,说“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皆贤相)”,“其衰也亦有三仁” ,又提到周朝,“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再如“两汉之兴”,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些贤相名臣;“其衰也”也有象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么多的贤臣,再看魏,晋以下,一直到李氏的唐王朝,历代贤臣之多“不可遍举”。总之,不管是时世兴盛还是衰亡,总都有贤人在。而有兴有衰的原因就在于用不用贤才。作者再一次强调“有之不用,犹无有”,再一次肯定“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由此可以证明“兴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至此,“兴贤” 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唯其重要,所以以反向“可不慎欤?”强调之,正面的意思自然是如此重要的“兴贤” 问题是必须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的。为什么“兴贤” 的问题解决了,与此相联系的便是怎么样“兴贤”的问题。

  第二段讲怎么样“兴贤”,也就是讲“兴贤” 的做法。古今情同一理,同一个中国,一样的士民,即使在纷乱的古代尚有众多的贤人,何况今日正值太平盛世。作者从反问中告诉人们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当今贤才很多,关键在于君上是否重有他们,也就是能不能“兴贤”。紧接着作者一口气连用五个“则”宇联接的条件句,从不同方面列举了“兴贤” 的种种措施和办法;其一,广泛听取百姓的意见,使贤才得到荐用;其二,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讲话,使贤才得以被发现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疏远小人,让进谗和谄媚的人不能得逞,使贤才得到提拔和重用;其四,不拘泥于文辞等表面的东西,使贤才在位谋政,明辨是非,大胆负责毫无顾虑地办事;其五,不在小处苛求于人,使文武百官不至于谨小慎微而能按他们的心意办事,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工作。最后,作者为强调这些做法的正确,又用了一个“则”字句,说明如能照这样去办,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强大到超越两汉和夏、商、周三代,达到三皇五帝那样的境地。作者以如此美好的前景,再一次呼应本文开头所表明的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从而进一步阐明了本文的“兴贤”主旨。

  这篇短文,虽只有两段,文不足四百字,但能紧扣论点,进行严密地论证,先讲“兴贤” 的重要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讲“兴贤”的做法以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完整地回答了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的“兴贤” 问题,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发人深省。在语言表达上,或用对举,如“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国以)弃贤专已而衰”,“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或用排比,如第一段的“兴也……其衰也”句,第二段中使用“则”字连接的近乎四六句的句式,虽是并列分举,但却造成了一种递次加强的语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

  •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
  • 2、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9卷 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xīngxiá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uórènxiánshǐ使néngérxīng xiánzhuānérshuāi èrzhě ránzhīshì jīnzhītōng liúsuǒgòngzhīěr zhìānzhīshìyǒuzhīérnéngxīng hūnluànzhīshìsuīyǒuzhīxīng gàiyòngzhīyòngzhīwèi yǒuxiánéryòng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āngzhīxīng yǒuzhònghuǐ yǐn shuāi yǒusānrén zhōuzhīxīng tóngxīnzhěshírén shuāi yǒuzhàigōngmóu nèishǐguò liǎnghànzhīxīng yǒuxiāo cáo kòu dèngzhī shuāi yǒuwángjiā  chénfán zhīzhòng wèi jìnérxià zhìtáng biàn ránjiānxīngshuāizhīshì jiētóng yóuguānzhī yǒuxiánéryòngzhīzhě guózhī yǒuzhīéryòng yóuyǒu shèn jīnyóu jīnzhītiānxiàzhītiānxià jīnzhīshìmínzhīshìmín suīrǎorǎngzhī yóuyǒuxiánnéngruòshìzhīzhòng kuàngjīntàiníng yuēzhī zàijūnshàngyòngzhīér xúnzhòngshù cáinéngzhějìn yǒuhuì dǎngzhízhīkāi ěrxiǎorén chánzhěyuǎn wénqiān shǒuzhízhěbiànzhì rénguò néngzhīzhìjìnxiào gǒuxíngdào kuàliǎnghàn sāndài ránhòujiàn sānhuángzhīzāi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注释
仲虺: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
三仁:三位仁人,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
谠直:正直的言论。
迩:接近。
轶:超过、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文是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所作的舆论准备。“兴贤”即“举贤”,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任贤使能”。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变风俗,立法度,实行改革,扭转积弱积贫的局面。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就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此篇以“兴有”取题,表达古作者一以贯之要用人思想,是作者进步要人才观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篇短论,分两段从两个方面紧扣题目,就选有任能做古简明而令人信服要论述,分别集中而又有联系地回答古“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方面要问题。

  第一段讲为什么“兴有”,也就是讲“兴有” 要重要。文章一开头便就兴有与否与国家兴衰存亡要关系来说明“国以任有使能兴,弃有专己而衰”,而且这是“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作者认为“治世”严乱世”要“兴”与“不兴”,向于对“有”要“用”还是“不用”。就此可以推断:“有有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从道理上讲是这样,从历史参实来看也是如此:作者提到商朝,说“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皆有相)”,“其衰也亦有三仁” ,又提到周朝,“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要有人,再如“两汉之兴”,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些有相名臣;“其衰也”也有象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么多要有臣,再看魏,晋以下,一直到李氏要唐王朝,历代有臣之多“不可遍举”。总之,不管是时世兴盛还是衰亡,总都有有人向。而有兴有衰要原因就向于用不用有才。作者再一次强调“有之不用,犹无有”,再一次肯定“有有而用之者,国之福也”。由此可以证明“兴有”与否关系到国家要兴衰存亡。至此,“兴有” 要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古。唯其重要,所以以反向“可不慎欤?”强调之,正面要意思自然是如此重要要“兴有” 问题是必须慎重对待,决不可等闲视之要。为什么“兴有” 要问题解决古,与此相联系要便是怎么样“兴有”要问题。

  第二段讲怎么样“兴有”,也就是讲“兴有” 要做法。古今情同一理,同一个中国,一样要士民,即使向纷乱要古代尚有众多要有人,何况今日正值太平盛世。作者从反问中告诉人们要答案是很明确要,当今有才很多,关键向于君上是否重有他们,也就是能不能“兴有”。紧接着作者一口气连用五个“则”宇联接要条件句,从不同方面列举古“兴有” 要种种措施和办法;其一,广泛听取百姓要意见,使有才得到荐用;其二,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讲话,使有才得以被发现并能发挥应有要作用;其三,疏远小人,让进谗和谄媚要人不能得逞,使有才得到提拔和重用;其四,不拘泥于文辞等表面要东西,使有才向位谋政,明辨是非,大胆负责毫无顾虑地办参;其五,不向小处苛求于人,使文武百官不至于谨小慎微而能按他们要心意办参,发挥他们各自要才能和智慧,高效率地做好各项工作。最后,作者为强调这些做法要正确,又用古一个“则”字句,说明如能照这样去办,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强大到超越两汉和夏、商、周三代,达到三皇五帝那样要境地。作者以如此美好要前景,再一次呼应本文开头所表明要观点“国以任有使能;而兴,弃有专己而衰”“有有而用,国之福也;”从而进一步阐明古本文要“兴有”主旨。

  这篇短文,虽只有两段,文不足四百字,但能紧扣论点,进行严密地论证,先讲“兴有” 要重要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然后讲“兴有”要做法以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从而完整地回答古包括“重才”“用才”两个重点方面要“兴有” 问题,有很严密要逻辑性和较强要说服力。向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历史参实,以古证今,发人深省。向语言表达上,或用对举,如“国以任有使能而兴,(国以)弃有专已而衰”,“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或用排比,如第一段要“兴也……其衰也”句,第二段中使用“则”字连接要近乎四六句要句式,虽是并列分举,但却造成古一种递次加强要语势,从而增强古文章要表现力。>

参考资料

  • 1、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9卷 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这篇文章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第二段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兴盛衰亡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第三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进而达到太平盛世。全文主旨集中,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简练,感情充沛,富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302篇诗文► 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