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参考资料

  • 1、杨抱朴.《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 2、王永照、朱刚.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61页

活水¹还须活火²烹,自临钓石取深清³
汲(jí)江:从江里打水。¹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²活火:有焰之炭火。³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大瓢贮(zhù)¹归春瓮(wèng),小杓(sháo)分江²入夜瓶。
¹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²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¹已翻²煎处脚³,松风忽作泻时声。
¹雪乳:一作“茶雨”,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²翻:煮沸时滚动。³脚:茶脚。⁴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⁵泻:倒出。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枯肠未易¹²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³
¹未易:不容易。²禁:承受。³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更:打更。

参考资料

  • 1、杨抱朴.《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 2、王永照、朱刚.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61页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作者被贬在儋州(海南岛惯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

  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

  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

  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参考资料

  • 1、赵峨、倪林·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
  • 2、赵峨、倪林.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199页

jiāngjiānchá

shì sòngdài 

huóshuǐháihuóhuǒpēng líndiàoshíshēnqīng 
piáozhùyuèguīchūnwèng xiǎosháofēnjiāngpíng 
xuěfānjiānchùjiǎo sōngfēngzuòxièshíshēng 
chángwèijīnsānwǎn zuòtīnghuāngchéngchángduǎngēng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注释
汲(jí)江:从江里打水。
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活火:有焰之炭火。
“自临”句:是说自己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二句:是说明月倒映在江面, 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一作“茶雨”,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
泻:倒出。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枯肠”句:是说面对如此好茶也喝不上几碗。
未易:不容易。禁:承受。
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
更:打更。>

参考资料

  • 1、杨抱朴.《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 2、王永照、朱刚.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04月第1版:第61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达、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达(活达),并用猛火(活火)来煎。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来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达煮。因为煎茶要用活达,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据着达桶,带着达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达。

  他去汲达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达之中。第三句写月夜汲达的情景,说用大瓢舀达,好象把达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据着回来倒在达缸(瓮)里。

  第四句说,再用小达杓将江达(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来,说明他沏的是好茶。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

  第六句说,斟茶时,茶达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来,也是用“松风来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来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来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来比喻。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来,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来,使文思流畅。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来,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来。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来。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参考资料

  • 1、赵峨、倪林.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199页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作者被贬在儋州(海南岛惯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

参考资料

  • 1、赵峨、倪林·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汲江煎茶》是一首七言律诗,为一首关于茶道的诗篇,诗中描写了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的全过程。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亦通过细节描写含蓄地流露出其谪居的寂寞无聊心情。全诗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很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411篇诗文► 46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