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琅琊山记

  洪武八年十有一月壬子,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进启曰:“臣闻琅琊山在州西南十里,晋元帝潜龙之地。帝尝封琅琊王,山因以名。颇闻秀丽伟拔,为淮东奇观,愿一游焉而未能也。敢请。”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秦王府则林伯恭,晋王府则朱伯贤,楚王府则朱伯清,靖王府则赵伯友。遂自驿西南出。

  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唐梁载言《十道志》又云:“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祠,又有饮马池。世俗妄传汉高祖曾饮马于此。”国朝以山麓为畜养之场,别凿池饮马,仍揭以旧名。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至山椒,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东南有柏子潭。潭在深谷底,延袤亩余,色正深黑。即欧阳公赛龙处,上有五龙祠。皇上初龙飞,屯兵于滁,会旱暵,亲挟雕弓,注矢于潭者三,约三日雨,如期果大雨。及御宝历,为作栏楯护潭,且新其庙。庙侧有时若亭。濂坐亭上,问潭侧双燕洞及其南白鸽洞,以肆穷览,人无知者,乃止。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淳熙中郡守张商卿等题名尚存。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伙,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其步若飞。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其谓回马岭者,建炎寇盗充斥,郡守向子伋因山为寨,植东、西二门,西曰太平,东乃回马也。岭之东有醴泉,又其东南有栲栳山,山之南有桃花洞;又南有丫头山,山之下有熙阳洞,皆未暇往。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

  宋熙宁初,僧崇定获佛舍利六百,垒石为四十九塔于道隅,累累如贯珠。塔虽废,幸有遗址可凭,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盖峰回路转,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唐大历中刺史李幼卿与僧法深同建此院,即张文定公方平写《二生经》处。

  山门外有观音泉,入院皆瓦砾之区,惟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僧绍宁出,速坐方定,龙兴院僧德学同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闻濂入山,咸来会。晟曰:“太子正字桂彦良憩六一泉上,亦足弱不能进,恐随二客归矣。”

  宁具饭饭客。饭已,学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陷石为一方,勒镌其中,自皇祐、淳熙、乾道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泉之南有白龙泉,祷雨多验。重行堂下有明月溪,稍南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刻石壁上,傍镌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琅琊山记》颇不合文体,为之破颜一笑。又稍南,有华严池。由明月溪而上,入归云洞,访千佛塔遗址。过石屏路,俯窥大历井,井亦幼卿所凿。沿山腰陟摩陀岭,远望大江如练,钟阜若小青螺,在游气冥茫中。岭下有琅琊洞。洞广两室,中有一穴,深不可测。名人题识无异庶子泉。惧日夕,复不暇往焉。

  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而日观、望月为尤胜。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深憳。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然公以道德师表一世,故人乐诵其文。不然,文虽工未必能久传也。

  传不传亦不足深论,独念当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非惟濂等获沾化育生成之恩,而山中一泉一石亦免震惊之患。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因取《醉翁亭记》中语“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字为韵,各赋一诗,授主僧绍广刻诸山石云。

  洪武八年十有一月壬子,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进启曰:“臣闻琅琊山在州西南十里,晋元帝潜龙之地。帝尝封琅琊王,山因以名。颇闻秀丽伟拔,为淮东奇观,愿一游焉而未能也。敢请。”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秦王府则林伯恭,晋王府则朱伯贤,楚王府则朱伯清,靖王府则赵伯友。遂自驿西南出。
  大明洪武八年(1375年),皇上(朱元璋)认为太子和诸位王子长时间呆在宫中,没有激发精神成长的方法(精力无法发泄),就命令他们向西到中都(凤阳)去,沿着道路围猎,来练习武术兵法。我当时奉命随行。十二月戊午日,仪伏队伍临时在滁州驿驻扎。宋濂上前禀告说:“臣听说琅琊山位于本州西南十里处,是晋元帝未登基前的潜龙之地。晋元帝曾被封为琅琊王,这座山也因此得名。我略知它秀丽雄伟,是淮东一带的奇观,一直希望能去游览一番,但至今未能如愿。斗胆请求您允许我前往。”皇太子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即宋濂约定了四位长史一同前往:秦王府的林伯恭,晋王府的朱伯贤,楚王府的朱伯清,以及靖王府的赵伯友。于是,一行人从驿站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

  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唐梁载言《十道志》又云:“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祠,又有饮马池。世俗妄传汉高祖曾饮马于此。”国朝以山麓为畜养之场,别凿池饮马,仍揭以旧名。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至山椒,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唐代梁载言所著的《十道志》又记载说:“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的祠堂,还有一个饮马池。世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汉高祖曾在此饮马。”到了本朝,朝廷在山脚下设立了饲养牲畜的场所,另外开凿了一个池塘供马匹饮水,并仍然沿用旧名将其命名为“饮马池”。居住在这里的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到山顶,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如今全都废弃了,只有寒烟和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东南有柏子潭。潭在深谷底,延袤亩余,色正深黑。即欧阳公赛龙处,上有五龙祠。皇上初龙飞,屯兵于滁,会旱暵,亲挟雕弓,注矢于潭者三,约三日雨,如期果大雨。及御宝历,为作栏楯护潭,且新其庙。庙侧有时若亭。濂坐亭上,问潭侧双燕洞及其南白鸽洞,以肆穷览,人无知者,乃止。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淳熙中郡守张商卿等题名尚存。
  在东南方有一个名叫柏子潭的地方,它坐落在深深的山谷底部,面积绵延超过一亩,潭水呈现出深邃的黑色。这里就是当年欧阳修祈雨赛龙的地方,潭水之上建有五龙祠,供奉着五龙神。当皇上初登帝位,曾在滁州屯兵。那时恰逢大旱,皇帝亲自带着雕刻精美的弓箭,向潭中连射三箭祈雨,并约定三日内必降大雨,果然如期而至,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后来,皇上御笔亲书,下令为柏子潭建造栏杆和护栏以保护潭水,并翻新了五龙祠,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感激。在五龙祠的旁边,有一座名为时若亭的亭子。我坐在亭中,询问起潭边是否有双燕洞以及它南面的白鸽洞,希望能尽情游览一番。然而,周围的人对此都一无所知,因此我的探寻只好作罢。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的题名仍然保留着。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伙,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其步若飞。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其谓回马岭者,建炎寇盗充斥,郡守向子伋因山为寨,植东、西二门,西曰太平,东乃回马也。岭之东有醴泉,又其东南有栲栳山,山之南有桃花洞;又南有丫头山,山之下有熙阳洞,皆未暇往。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
  那天天空阴沉,雪花轻盈地飘落,伯靖急忙提议说:“雪已经下起来了,还不回去做什么呢?”我正沉浸在游览的兴致中,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步伐轻快如飞。我们走过石径大约一里多地,来到了回马岭。伯友追赶上来,随后伯清也到了。伯友说:“其他两位客人(伯贤和伯恭)脚力不够,跟不上了。”两位客人,指伯贤和伯恭。这里的回马岭,据传在建炎年间,盗贼横行,郡守向子伋依山势建造了寨子,并设置了东、西两个门,西门叫太平,东门就是回马岭。岭的东边有醴泉,再往东南是栲栳山,山的南边有桃花洞;更南边还有丫头山,山脚下是熙阳洞,但这些地方我都没能前去探访。我们在黄茅白苇间蜿蜒前行,道路曲折难辨,几乎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

  宋熙宁初,僧崇定获佛舍利六百,垒石为四十九塔于道隅,累累如贯珠。塔虽废,幸有遗址可凭,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盖峰回路转,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唐大历中刺史李幼卿与僧法深同建此院,即张文定公方平写《二生经》处。
  宋朝熙宁初年,有位名叫崇定的僧人找到了六百颗佛舍利,于是在路旁用石头堆砌了四十九座塔来供奉,这些塔排列得像一串珠子。虽然现在塔已经废弃了,但幸好还有遗址可以辨认,所以行走起来并无疑惑。当我们觉得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时,却突然豁然开朗,原来是山峰回环、道路曲折,经过九道转折后,我们到达了开化禅寺。这座寺院坐落在琅琊山的最深处,但遗憾的是,山上树木稀少,没有了那种郁郁葱葱、深邃秀美的景致。寺院是在唐朝大历年间由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深共同建造的,也是张文定公(张方平)撰写《二生经》的地方。

  山门外有观音泉,入院皆瓦砾之区,惟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僧绍宁出,速坐方定,龙兴院僧德学同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闻濂入山,咸来会。晟曰:“太子正字桂彦良憩六一泉上,亦足弱不能进,恐随二客归矣。”
  寺院的山门外有一眼观音泉,进入寺院后,只见满地瓦砾,只有新建的三间房屋里供奉着佛像。这时,僧人绍宁出来迎接我们,我们坐下不久,龙兴院的僧人德学,以及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听说我来了,都纷纷赶来相聚。陈子晟说:“太子正字桂彦良原本在六一泉边休息,也因为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前行,恐怕会随同那两位客人一起回去了。”

  宁具饭饭客。饭已,学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陷石为一方,勒镌其中,自皇祐、淳熙、乾道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泉之南有白龙泉,祷雨多验。重行堂下有明月溪,稍南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刻石壁上,傍镌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琅琊山记》颇不合文体,为之破颜一笑。又稍南,有华严池。由明月溪而上,入归云洞,访千佛塔遗址。过石屏路,俯窥大历井,井亦幼卿所凿。沿山腰陟摩陀岭,远望大江如练,钟阜若小青螺,在游气冥茫中。岭下有琅琊洞。洞广两室,中有一穴,深不可测。名人题识无异庶子泉。惧日夕,复不暇往焉。
  僧人绍宁准备了饭菜款待宾客。饭后,德学引领我们观赏庶子泉。这眼泉从山石的缝隙中涌出,是当年李幼卿开凿的,并由李阳冰题写了篆书铭文。但遗憾的是,铭文已经遗失,张亿书写的三字碑也断裂了,横卧在泉边。石崖上刻着许多儒生的题名,他们将一方石面凿平,然后镌刻文字于其中,从皇祐、淳熙、乾道等年间以来都有。这些字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则模糊不清。不仅在庶子泉,琅琊山的东西两侧,处处皆是如此。庶子泉的南边有白龙泉,祈雨往往很灵验。重行堂下流淌着明月溪,再稍微往南,石壁上刻有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及须菩提像,旁边还镌刻着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的《琅琊山记》,不过文章风格颇为不合常规,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再往南一点,便是华严池。沿着明月溪往上走,可以进入归云洞,探访千佛塔的遗址。经过石屏路时,我们低头窥视了大历井,这口井也是李幼卿开凿的。随后,我们沿着山腰攀登至摩陀岭,远眺长江如一条白练,钟山则如同小小的青螺,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之中。岭下便是琅琊洞,洞中有两个宽敞的大厅,中间有一个洞穴,深不见底。洞内的名人题刻与庶子泉无异,只是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前往探访了。

  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而日观、望月为尤胜。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自从李幼卿广泛搜寻名胜,开凿山石,引水成溪,并在周围建造上下坊、禅室、琴台之后,后人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山中的亭子几乎有二十几座,其中以日观亭和望月亭最为优美。然而,如今放眼望去,只见荆棘丛生,即便是那些遗迹也难以寻觅,真是令人叹息啊!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深憳。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然公以道德师表一世,故人乐诵其文。不然,文虽工未必能久传也。
  其实,亭台的废兴乃是自然之理,不足以过分感慨。真正令人感慨的是,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美的山川数不胜数,但由于它们地处偏远州县,没有像李幼卿这样的名士来加以修饰和宣扬,因此只能默默无闻地潜伏于世。而且,李幼卿虽然能让琅琊山名扬一方,但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文章,它又怎能闻名天下呢?有人说文辞于世无补,这真的是定论吗?然而,欧阳修以道德风范成为一代宗师,所以人们乐于传诵他的文章。否则,即使文章再工巧,也未必能长久流传。

  传不传亦不足深论,独念当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非惟濂等获沾化育生成之恩,而山中一泉一石亦免震惊之患。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因取《醉翁亭记》中语“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字为韵,各赋一诗,授主僧绍广刻诸山石云。
  至于文章能否流传,其实也不必深究。我只是感慨于自己曾在元末动乱时期,逃窜于荒野之中,朝不保夕。如今却能置身朝廷,陪伴皇子巡游,并得以尽情探索琅琊山的胜景。这难道不是因为圣德的广泛传播,使得海内清平、万民安泰的结果吗?不仅我们这些人蒙受教化培育之恩,就连山中的一泉一石也免除了战乱之祸。这实在是值得歌颂传扬的,以彰显皇上的恩赐和游观之盛。于是,我取《醉翁亭记》中的“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八字为韵,各自赋诗一首,并委托主持僧人绍广镌刻在山石之上,以作纪念。

  洪武八年十有一月壬子,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¹,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进启曰:“臣闻琅琊山在州西南十里,晋元帝潜龙之地。帝尝封琅琊王,山因以名。颇闻秀丽伟拔,为淮东奇观,愿一游焉而未能也。敢请。”皇太子欢然²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秦王府则林伯恭,晋王府则朱伯贤,楚王府则朱伯清,靖王府则赵伯友。遂自驿西南出。
  ¹宫掖:指皇宫。²欢然:喜悦的样子。

  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唐梁载言《十道志》又云:“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祠,又有饮马池。世俗妄传汉高祖曾饮马于此。”国朝以山麓为畜养¹之场,别凿池饮马²,仍揭以旧名。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至山椒,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¹畜养:指饲养牲口。²饮马:给马喝水。

  东南有柏子潭。潭在深谷底,延袤¹亩余,色正深黑。即欧阳公赛龙处,上有五龙祠。皇上初龙飞,屯兵于滁,会旱暵,亲挟雕弓,注矢(shǐ)²于潭者三,约三日雨,如期果大雨。及御宝历,为作栏楯(shǔn)³护潭,且新其庙。庙侧有时若亭。濂坐亭上,问潭侧双燕洞及其南白鸽洞,以肆穷览,人无知者,乃止。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淳熙中郡守张商卿等题名尚存。
  ¹延袤:绵亘;绵延伸展。²注矢:把箭搭在弓上。³栏楯:栏杆。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伙,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¹方浓,掉头去弗顾,其步若飞。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其谓回马岭者,建炎寇盗充斥,郡守向子伋因山为寨,植东、西二门,西曰太平,东乃回马也。岭之东有醴泉,又其东南有栲栳山,山之南有桃花洞;又南有丫头山,山之下有熙阳洞,皆未暇往。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
  ¹游兴:游览的兴致。

  宋熙宁初,僧崇定获佛舍利六百,垒石为四十九塔于道隅,累累如贯珠。塔虽废,幸有遗址可凭,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盖峰回路转,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唐大历中刺史李幼卿与僧法深同建此院,即张文定公方平写《二生经》处。

  山门外有观音泉,入院皆瓦砾之区,惟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僧绍宁出,速坐方定,龙兴院僧德学同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闻濂入山,咸来会。晟曰:“太子正字桂彦良憩六一泉上,亦足弱不能进,恐随二客归矣。”

  宁具饭饭客。饭已,学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xià)¹中,乃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陷石为一方,勒镌其中,自皇祐、淳熙、乾道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泉之南有白龙泉,祷雨多验。重行堂下有明月溪,稍南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刻石壁上,傍镌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琅琊山记》颇不合文体,为之破颜一笑。又稍南,有华严池。由明月溪而上,入归云洞,访千佛塔遗址。过石屏路,俯窥大历井,井亦幼卿所凿。沿山腰陟摩陀岭,远望大江如练,钟阜若小青螺,在游气冥茫中。岭下有琅琊洞。洞广两室,中有一穴,深不可测。名人题识无异庶子泉。惧日夕,复不暇往焉。
  ¹罅:缝隙,裂缝。

  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而日观、望月为尤胜。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深憳。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然公以道德师表一世,故人乐诵其文。不然,文虽工未必能久传也。

  传不传亦不足深论,独念当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非惟濂等获沾化育生成之恩,而山中一泉一石亦免震惊之患。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因取《醉翁亭记》中语“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字为韵,各赋一诗,授主僧绍广刻诸山石云。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明洪武八年(1375年),皇上(>朱元璋)认为太子和诸位王子长时间呆在宫中,没有激发精神成长的方法(精力无法发泄),就命令他们向西到中都(凤阳)去,沿着道路围猎,来练习武术兵法。我当时奉命随行。十二月戊午日,仪伏队伍临时在滁州驿驻扎。>宋濂上前禀告说:“臣听说琅琊山位于本州西南十里处,是晋元帝未登基前的潜龙之地。晋元帝曾被封为琅琊王,这座山也因此得名。我略知它秀丽雄伟,是淮东一带的奇观,一直希望能去游览一番,但至今未能如愿。斗胆请求您允许我前往。”皇太子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随即宋濂约定了四位长史一同前往:秦王府的林伯恭,晋王府的朱伯贤,楚王府的朱伯清,以及靖王府的赵伯友。于是,一行人从驿站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

  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唐代梁载言所著的《十道志》又记载说:“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的祠堂,还有一个饮马池。世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汉高祖曾在此饮马。”到了本朝,朝廷在山脚下设立了饲养牲畜的场所,另外开凿了一个池塘供马匹饮水,并仍然沿用旧名将其命名为“饮马池”。居住在这里的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到山顶,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如今全都废弃了,只有寒烟和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在东南方有一个名叫柏子潭的地方,它坐落在深深的山谷底部,面积绵延超过一亩,潭水呈现出深邃的黑色。这里就是当年欧阳修祈雨赛龙的地方,潭水之上建有五龙祠,供奉着五龙神。当皇上初登帝位,曾在滁州屯兵。那时恰逢大旱,皇帝亲自带着雕刻精美的弓箭,向潭中连射三箭祈雨,并约定三日内必降大雨,果然如期而至,天降大雨缓解了旱情。后来,皇上御笔亲书,下令为柏子潭建造栏杆和护栏以保护潭水,并翻新了五龙祠,以示对神灵的尊敬和感激。在五龙祠的旁边,有一座名为时若亭的亭子。我坐在亭中,询问起潭边是否有双燕洞以及它南面的白鸽洞,希望能尽情游览一番。然而,周围的人对此都一无所知,因此我的探寻只好作罢。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淳熙年间,郡守张商卿等人的题名仍然保留着。

  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那天天空阴沉,雪花轻盈地飘落,伯靖急忙提议说:“雪已经下起来了,还不回去做什么呢?”我正沉浸在游览的兴致中,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步伐轻快如飞。我们走过石径大约一里多地,来到了回马岭。伯友追赶上来,随后伯清也到了。伯友说:“其他两位客人(伯贤和伯恭)脚力不够,跟不上了。”两位客人,指伯贤和伯恭。这里的回马岭,据传在建炎年间,盗贼横行,郡守向子伋依山势建造了寨子,并设置了东、西两个门,西门叫太平,东门就是回马岭。岭的东边有醴泉,再往东南是栲栳山,山的南边有桃花洞;更南边还有丫头山,山脚下是熙阳洞,但这些地方我都没能前去探访。我们在黄茅白苇间蜿蜒前行,道路曲折难辨,几乎不知道会走到哪里去。

  宋朝熙宁初年,有位名叫崇定的僧人找到了六百颗佛舍利,于是在路旁用石头堆砌了四十九座塔来供奉,这些塔排列得像一串珠子。虽然现在塔已经废弃了,但幸好还有遗址可以辨认,所以行走起来并无疑惑。当我们觉得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时,却突然豁然开朗,原来是山峰回环、道路曲折,经过九道转折后,我们到达了开化禅寺。这座寺院坐落在琅琊山的最深处,但遗憾的是,山上树木稀少,没有了那种郁郁葱葱、深邃秀美的景致。寺院是在唐朝大历年间由刺史李幼卿与僧人法深共同建造的,也是张文定公(张方平)撰写《二生经》的地方。

  寺院的山门外有一眼观音泉,进入寺院后,只见满地瓦砾,只有新建的三间房屋里供奉着佛像。这时,僧人绍宁出来迎接我们,我们坐下不久,龙兴院的僧人德学,以及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听说我来了,都纷纷赶来相聚。陈子晟说:“太子正字桂彦良原本在六一泉边休息,也因为体力不支无法继续前行,恐怕会随同那两位客人一起回去了。”

  僧人绍宁准备了饭菜款待宾客。饭后,德学引领我们观赏庶子泉。这眼泉从山石的缝隙中涌出,是当年李幼卿开凿的,并由>李阳冰题写了篆书铭文。但遗憾的是,铭文已经遗失,张亿书写的三字碑也断裂了,横卧在泉边。石崖上刻着许多儒生的题名,他们将一方石面凿平,然后镌刻文字于其中,从皇祐、淳熙、乾道等年间以来都有。这些字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则模糊不清。不仅在庶子泉,琅琊山的东西两侧,处处皆是如此。庶子泉的南边有白龙泉,祈雨往往很灵验。重行堂下流淌着明月溪,再稍微往南,石壁上刻有吴道子所绘的观音及须菩提像,旁边还镌刻着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的《琅琊山记》,不过文章风格颇为不合常规,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再往南一点,便是华严池。沿着明月溪往上走,可以进入归云洞,探访千佛塔的遗址。经过石屏路时,我们低头窥视了大历井,这口井也是李幼卿开凿的。随后,我们沿着山腰攀登至摩陀岭,远眺长江如一条白练,钟山则如同小小的青螺,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之中。岭下便是琅琊洞,洞中有两个宽敞的大厅,中间有一个洞穴,深不见底。洞内的名人题刻与庶子泉无异,只是由于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前往探访了。

  自从李幼卿广泛搜寻名胜,开凿山石,引水成溪,并在周围建造上下坊、禅室、琴台之后,后人纷纷效仿他的做法。山中的亭子几乎有二十几座,其中以日观亭和望月亭最为优美。然而,如今放眼望去,只见荆棘丛生,即便是那些遗迹也难以寻觅,真是令人叹息啊!

  其实,亭台的废兴乃是自然之理,不足以过分感慨。真正令人感慨的是,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美的山川数不胜数,但由于它们地处偏远州县,没有像李幼卿这样的名士来加以修饰和宣扬,因此只能默默无闻地潜伏于世。而且,李幼卿虽然能让琅琊山名扬一方,但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文章,它又怎能闻名天下呢?有人说文辞于世无补,这真的是定论吗?然而,欧阳修以道德风范成为一代宗师,所以人们乐于传诵他的文章。否则,即使文章再工巧,也未必能长久流传。

  至于文章能否流传,其实也不必深究。我只是感慨于自己曾在元末动乱时期,逃窜于荒野之中,朝不保夕。如今却能置身朝廷,陪伴皇子巡游,并得以尽情探索琅琊山的胜景。这难道不是因为圣德的广泛传播,使得海内清平、万民安泰的结果吗?不仅我们这些人蒙受教化培育之恩,就连山中的一泉一石也免除了战乱之祸。这实在是值得歌颂传扬的,以彰显皇上的恩赐和游观之盛。于是,我取《醉翁亭记》中的“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八字为韵,各自赋诗一首,并委托主持僧人绍广镌刻在山石之上,以作纪念。

注释
宫掖:指皇宫。
欢然:喜悦的样子。
畜养:指饲养牲口。
饮马:给马喝水。
延袤:绵亘;绵延伸展。
注矢:把箭搭在弓上。
栏楯:栏杆。
游兴:游览的兴致。
罅:缝隙,裂缝。
>

展开阅读全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 16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