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词叙录注释·节选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甚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蝟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也。相伶: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伶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曲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嘉赵贞女》、嘉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甚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蝟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之被谤,乃作嘉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也。相伶: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嘉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伶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计之。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曲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
  南戏这种戏曲形式,它是在宋朝光宗皇帝那会儿开始兴起的。最早是永嘉人创作的嘉赵贞女》和嘉王魁》这两部戏,刘后村有句诗说:“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指的就是这个。也有人说,南戏其实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就已经有了苗头,但真正盛行起来还是在南宋迁都之后,那时候它被称作“永嘉杂剧”,也有人叫它“鹘伶声嗽”。南戏的曲子,主要是用宋人的词,再加上一些民间歌谣,不太讲究宫调的和谐,所以那些士大夫们都不太在意它。到了元朝初期,北方的杂剧传到了南方,一下子大家都喜欢上了,宋词没人唱了,南戏也慢慢衰落了。到元朝顺帝的时候,情况又变了,大家又开始喜欢南戏,不喜欢北方的杂剧了。这时候南戏的作者们纷纷涌现,但他们的作品语言大多比较粗俗,比不上北方杂剧有那么多名人题咏。不过,永嘉的高明是个例外,他为了给被冤枉的蔡伯喈平反,写了嘉琵琶记》。他用清新秀丽的词句,一下子就把南戏的水平提高了不少,让那些乡下的戏班子都能和古代的宫廷乐队相提并论了,真是了不起!他为了写嘉琵琶记》,整天坐在小楼里,一写就是三年,连他用来打拍子的板子都被磨穿了。有时候晚上他自己唱歌,连蜡烛都被他的歌声感动,与之交辉,过了好一会儿才分开。有人觉得他这么有才,连鬼神都被感动了,就给他建了个瑞光楼来表彰他。后来明朝高皇帝朱元璋听说他的名声,派人请他来朝廷,但高明假装发疯不肯去,朱元璋也就没有勉强他。没多久,高明就去世了。不过他的嘉琵琶记》却被进献给了皇帝,皇帝看了笑着说:“五经四书就像家家户户都有的布帛粮食一样普遍,而高明的嘉琵琶记》就像是山珍海味,富贵人家怎么能没有呢?”但皇帝又觉得可惜,说这么好的作品就像用宫锦来做鞋子一样浪费了。于是皇帝就让伶优们经常演出这部戏。不过,嘉琵琶记》也有个缺点,就是它的曲调不太适合用弦索乐器来演奏。所以皇帝就命令教坊的乐师们想办法改进它。有个叫刘杲的乐师就编了新的曲调来献给皇帝,这样南曲和北曲就都可以用筝、琶等弦索乐器来演奏了。但总的来说,南曲还是显得柔和缓慢、不够紧凑有力,听起来没有北曲那么铿锵入耳。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shāng)¹,甚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hú)(líng)声嗽(sòu)’。”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²者。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jiào)³,一时靡然向风,宋词遂绝,而南戏亦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作者蝟(wèi)兴,语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题咏也。永嘉高经历明,避乱四明之栎社,惜伯喈(jiē)之被谤,乃作《琵琶记》雪之,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也。相伶: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jīng)之。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shū)、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伶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¹⁰,命教坊奉銮史计之。色长刘杲(gǎo)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曲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kēng)(qiāng)¹¹入耳也。
  ¹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²留意:关心;注意。³南徼:南方边陲;南部边界。⁴靡然向风:群起效尤而成风气。⁵避乱:躲避战乱。⁶好事者:有这种爱好的人。⁷佯狂:装疯。⁸强:硬要、迫使。⁹山珍、海错:山珍海味,形容此曲食之有味,水平高。¹⁰弦索:金元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弦索”。¹¹铿锵:形容金玉或乐器等声洪亮有力。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戏这种戏曲形式,它是在宋朝光宗皇帝那会儿开始兴起的。最早是永嘉人创作的《赵贞女》和《王魁》这两部戏,刘后村有句诗说:“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指的就是这个。也有人说,南戏其实在宋徽宗宣和年间就已经有了苗头,但真正盛行起来还是在南宋迁都之后,那时候它被称作“永嘉杂剧”,也有人叫它“鹘伶声嗽”。南戏的曲子,主要是用宋人的词,再加上一些民间歌谣,不太讲究宫调的和谐,所以那些士大夫们都不太在意它。到了元朝初期,北方的杂剧传到了南方,一下子大家都喜欢上了,宋词没人唱了,南戏也慢慢衰落了。到元朝顺帝的时候,情况又变了,大家又开始喜欢南戏,不喜欢北方的杂剧了。这时候南戏的作者们纷纷涌现,但他们的作品语言大多比较粗俗,比不上北方杂剧有那么多名人题咏。不过,永嘉的>高明是个例外,他为了给被冤枉的蔡伯喈平反,写了《琵琶记》。他用清新秀丽的词句,一下子就把南戏的水平提高了不少,让那些乡下的戏班子都能和古代的宫廷乐队相提并论了,真是了不起!他为了写《琵琶记》,整天坐在小楼里,一写就是三年,连他用来打拍子的板子都被磨穿了。有时候晚上他自己唱歌,连蜡烛都被他的歌声感动,与之交辉,过了好一会儿才分开。有人觉得他这么有才,连鬼神都被感动了,就给他建了个瑞光楼来表彰他。后来明朝高皇帝>朱元璋听说他的名声,派人请他来朝廷,但高明假装发疯不肯去,朱元璋也就没有勉强他。没多久,高明就去世了。不过他的《琵琶记》却被进献给了皇帝,皇帝看了笑着说:“五经四书就像家家户户都有的布帛粮食一样普遍,而高明的《琵琶记》就像是山珍海味,富贵人家怎么能没有呢?”但皇帝又觉得可惜,说这么好的作品就像用宫锦来做鞋子一样浪费了。于是皇帝就让伶优们经常演出这部戏。不过,《琵琶记》也有个缺点,就是它的曲调不太适合用弦索乐器来演奏。所以皇帝就命令教坊的乐师们想办法改进它。有个叫刘杲的乐师就编了新的曲调来献给皇帝,这样南曲和北曲就都可以用筝、琶等弦索乐器来演奏了。但总的来说,南曲还是显得柔和缓慢、不够紧凑有力,听起来没有北曲那么铿锵入耳。

注释
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留意:关心;注意。
南徼:南方边陲;南部边界。
靡然向风: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避乱:躲避战乱。
好事者:有这种爱好的人。
佯狂:装疯。
强:硬要、迫使。
山珍、海错:山珍海味,形容此曲食之有味,水平高。
弦索:金元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弦索”。
铿锵:形容金玉或乐器等声洪亮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6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