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寺纪游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高梁桥¹水从西山²深涧(jiàn)中来,道此入玉河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yīn),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建。¹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²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³“道此”句: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⁴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gàn)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cuán)(cù),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jì),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¹。殿前剔牙松²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³许。
  ¹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²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³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暇(xiá)日,曾与黄思立¹诸公游此。予弟中郎²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dī)。”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³,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¹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²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³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⁴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⁵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⁶分韵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袁宗道在思想上受李卓吾影响颇大,主要是在禅学方面,他研习心性之说,不满于当时的腐朽政治,要求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从而获得心性的解放,因此耽嗜山水,喜游名刹。当时他正在京中做官,公馀辄游于山水刹寺间。据他三弟袁中道说:“(宗道)耽嗜山水,燕中山刹及城内外精蓝无不到,远至上方、小西天之属,皆穷其胜。”(《石浦先生传》)此文即是游极乐寺后所写。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这篇游记,记述了宗道游极乐寺时的所见所感,以描绘景物见长。全文不过二百十四字,写景文字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写景是与叙述游览过程相结合的,足迹所至。目力所及,辄相伴以景。如文章开头就是“高梁桥水”,可见作者已站在这座桥上了,由桥及水,在交代其来龙去脉之后,便用“白练千匹”三句着力描绘眼前的微风吹拂下的流水。然后由流水而堤岸,于是出现了堤上诸景,如绿荫垂条等;再放眼望去,便是岸北的佛庐道院,和对面的远树、水田,目力所及,乃至状如螺髻的西山。作者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把镜头由近而远,随时捕捉那些能使他心领神会的景物。因此,笔下的景物次第出现,显示了一种流动性、变幻性,在流动中变幻,在变幻中流动,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作者用了一百字的篇幅描绘了在高梁桥上所见之景,然后才写到极乐寺。从“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几句看,作者至此才把他的立足点由高梁桥移向极乐寺。如果使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来看这篇短文的话,这应是第二个层次了。于是,作者的摄像机又移动起来,一路绿荫而至极乐寺。极乐寺是作者这次游览的目的地,文章题目就叫《极乐寺纪游》。但作者真正写极乐寺的文字只有二十五个,而且全部用在写“剔牙松”上,说到寺本身的,只露了一个“殿”字,而且是作为点明“剔牙松”的方位处所而出现的,其实是为了写松而不是写殿。其他则不着一字。如照写作的常规来说,作者用笔的轻重好像有些失调;其实,这正是作者力求创新、不落俗套、不袭陈言的一种表现。在这篇极短的文字中,作者所写诸景。无一相同,即使同样写树,写树荫,有的是“垂线长丈馀”。有的则是“若张盖”;既然写了“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有了寺院形象的描绘,写到极乐寺就没有必要再重复这种建筑物的景象了,倒是剔牙松是极乐寺的特点,为他处所未见(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记载极乐寺也只是提到寺门前的两棵垂柳和院内的四株老柏,其他亦未着一字),写出了这个特点,为全文生色,也就够了。况且,作者是把寺内寺外诸景当作一个互有关联的有机整体来表现的,即作者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一寺,而是包括了与寺有关的环境背景。因而,《极乐寺纪游》所记的,就不仅仅局限于极乐寺了。袁宗道的弟弟袁中郎说:“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显然,他也是从这个风景区的总体着眼的,不然的话,仅仅就一个寺来说,就不会以“钱塘苏堤”作比了。

  然而,袁中郎所提到的钱塘苏堤,却引起了袁宗道对这“西湖胜境”的神往。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几句感情深沉的话:“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作者对封建官场的鄙弃,对山水的痴情,对大自然的企慕,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种种感情,都轻轻地概括在这几句话里了。所以,这篇文章并不只是“纪游”,而是有其深沉的思想情愫。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到作者醉心于高梁桥上的诸般景色 的原因。他用了最好的语言,最纯的感情去写景。写水,便是“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洁白,轻柔,而又不乏壮丽;写堤,则是“两波相夹”,绿杨古树,“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静洁,安谧,幽雅,真有超然世外,一尘不染的情韵;写远树则用“高下攒簇”。写更远的西山便用“螺髻”形容,都像用淡墨水粉浸染的图画,绰约朦胧,是远观山林所得的印象;而在这山水远近之间,嵌上一片佛庐道院的“朱门绀殿”,顿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妍丽起来。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景物,是写实。高梁桥一带景物本来就是迷人的。清代励宗万《京城古迹考》说这里“夹岸垂柳,绀宇亭台,酒旗掩映,小池广亩,荫爽交匝”。当然,作为文章,对景物的剪裁,赋予景物的感情,也必然受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的制约。的确,这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胜境”,虽然不及钱塘苏堤。能从龌龊的官场讨得浮生半日清闲,置身于这种胜境之中,作者是怎样的一番心境,这应是可想而知的。正是作者的这种心境,赋予了这篇散文清新、温雅的风格特征,确如明人姚士麟所说:“情情新来,笔笔新赴”,“提人新情,换人新眼”(《白苏斋类集序》)。

参考资料

  •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页

yóu

yuánzōngdào míngdài 

    gāoliángqiáoshuǐcóng西shānshēnjiànzhōnglái dào báiliànqiān wēifēngxíngshuǐshàngruòluówénzhǐ zàishuǐzhōng liǎngxiāngjiā 绿yángháng shùfán shùzhīyīn shù chuíxiàn线chángzhàng 

    ànběidàoyuànshènzhòng zhūméngàndiàn殿 gènshùshí duìmiànyuǎnshù gāoxiàcuán jiànshuǐtián 西shānluó chūlínshuǐzhījiān 

    qiáosān jìngjiā xíng绿yīnzhōng ruòzhānggài diàn殿qiánsōngshùzhū sōngshēnxiāncuìnènhuáng bānruòlín wéi 

    xiá cénghuángzhūgōngyóu zhōnglángyún  xiǎoqiántáng  wéirán yīntàn西shèngjǐng mèngjiǔ guàjìnxiánguān zuòliùqiáoxià liǎoshānshuǐduànqíngzhàng shìfēnyùn shīérbié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树,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柳条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注释
极乐寺:在北京阜成门外,高梁桥西三里,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建。
高梁桥:又名高亮桥,在西直门外西北,跨高梁河上。
西山:在北京西郊,属太行山支脉,一名小清凉山,林麓苍莽,溪涧错镂,风景秀丽。
“道此”句: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玉河:即御河,源出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三十里而至此桥下,环流紫禁城,入大通河。
罗纹纸:质地轻软、带有椒眼状花纹的薄纸,这里形容水波。
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史记·商君传》有“劳不坐乘,暑不张盖”的话。
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
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围。
黄思立:即黄大节,字斯立,一作思立,号无净,信丰(今属江西)人,1586年(万历十四年)进士,时任太常寺博士。
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分的缁布冠,元代以后废。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
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虹六桥”,风景优美,当地有民谣说:“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谓之情障。这里犹言“心愿”。
分韵各赋一诗:作诗规定韵字,各人分拈,依字为韵。袁宗道有《暮春邹生邀黄思立诸公游高梁桥即事》诗,袁宏道有《暮春同黄无净、曹季和、黄昭质、家伯修游高梁桥》诗,皆即此日分韵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袁宗道在思想上受李卓吾影响颇大,主要是在禅学方面,他研习心性之说,不满于当时的腐朽政治,要求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从而获得心性的解放,因此耽嗜山水,喜游名刹。当时他正在京中做官,公馀辄游于山水刹寺间。据他三弟袁中道说:“(宗道)耽嗜山水,燕中山刹及城内外精蓝无不到,远至上方、小西天之属,皆穷其胜。”(《石浦先生传》)此文即是游极乐寺后所写。

参考资料

  •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这篇游记,记述了宗道游极乐寺时的所见所感,以描绘景物见长。全文不过二百十四字,写景文字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的写景是与叙述游览过程相结合的,足迹所至。目力所及,辄相伴以景。如文章开头就是“高梁桥水”,可见作者已站在这座桥上了,由桥及水,在交代其来龙去脉之后,便用“白练千匹”三句着力描绘眼前的微风吹拂下的流水。然后由流水而堤岸,于是出现了堤上诸景,如绿荫垂条等;再放眼望去,便是岸北的佛庐道院,和对面的远树、水田,目力所及,乃至状如螺髻的西山。作者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把镜头由近而远,随时捕捉那些能使他心领神会的景物。因此,笔下的景物次第出现,显示了一种流动性、变幻性,在流动中变幻,在变幻中流动,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作者用了一百字的篇幅描绘了在高梁桥上所见之景,然后才写到极乐寺。从“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几句看,作者至此才把他的立足点由高梁桥移向极乐寺。如果使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来看这篇短文的话,这应是第二个层次了。于是,作者的摄像机又移动起来,一路绿荫而至极乐寺。极乐寺是作者这次游览的目的地,文章题目就叫《极乐寺纪游》。但作者真正写极乐寺的文字只有二十五个,而且全部用在写“剔牙松”上,说到寺本身的,只露了一个“殿”字,而且是作为点明“剔牙松”的方位处所而出现的,其实是为了写松而不是写殿。其他则不着一字。如照写作的常规来说,作者用笔的轻重好像有些失调;其实,这正是作者力求创新、不落俗套、不袭陈言的一种表现。在这篇极短的文字中,作者所写诸景。无一相同,即使同样写树,写树荫,有的是“垂线长丈馀”。有的则是“若张盖”;既然写了“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有了寺院形象的描绘,写到极乐寺就没有必要再重复这种建筑物的景象了,倒是剔牙松是极乐寺的特点,为他处所未见(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记载极乐寺也只是提到寺门前的两棵垂柳和院内的四株老柏,其他亦未着一字),写出了这个特点,为全文生色,也就够了。况且,作者是把寺内寺外诸景当作一个互有关联的有机整体来表现的,即作者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一寺,而是包括了与寺有关的环境背景。因而,《极乐寺纪游》所记的,就不仅仅局限于极乐寺了。>袁宗道的弟弟袁中郎说:“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显然,他也是从这个风景区的总体着眼的,不然的话,仅仅就一个寺来说,就不会以“钱塘苏堤”作比了。

  然而,袁中郎所提到的钱塘苏堤,却引起了袁宗道对这“西湖胜境”的神往。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几句感情深沉的话:“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作者对封建官场的鄙弃,对山水的痴情,对大自然的企慕,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种种感情,都轻轻地概括在这几句话里了。所以,这篇文章并不只是“纪游”,而是有其深沉的思想情愫。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到作者醉心于高梁桥上的诸般景色 的原因。他用了最好的语言,最纯的感情去写景。写水,便是“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洁白,轻柔,而又不乏壮丽;写堤,则是“两波相夹”,绿杨古树,“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静洁,安谧,幽雅,真有超然世外,一尘不染的情韵;写远树则用“高下攒簇”。写更远的西山便用“螺髻”形容,都像用淡墨水粉浸染的图画,绰约朦胧,是远观山林所得的印象;而在这山水远近之间,嵌上一片佛庐道院的“朱门绀殿”,顿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妍丽起来。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景物,是写实。高梁桥一带景物本来就是迷人的。清代励宗万《京城古迹考》说这里“夹岸垂柳,绀宇亭台,酒旗掩映,小池广亩,荫爽交匝”。当然,作为文章,对景物的剪裁,赋予景物的感情,也必然受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的制约。的确,这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胜境”,虽然不及钱塘苏堤。能从龌龊的官场讨得浮生半日清闲,置身于这种胜境之中,作者是怎样的一番心境,这应是可想而知的。正是作者的这种心境,赋予了这篇散文清新、温雅的风格特征,确如明人姚士麟所说:“情情新来,笔笔新赴”,“提人新情,换人新眼”(《白苏斋类集序》)。>

参考资料

  •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这篇文章开首从高梁河写起,叙述高梁河从西山深涧而来,以下境界渐开,写河水明净、河道蜿蜒,先由水而堤,写“堤在水中,两波相夹”,堤上柳枝袅袅,绿树成行,而高梁河北岸的佛寺、道观,各呈其彩,且庙宇连绵;接着又把目光转向高梁河对岸的远树,写得高下有致;写西山,则谓之如美人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一句,使文章呈一转折;接下写寺周景色,略径清出,绿荫如盖;而殿前松树,鲜翠嫩黄,高大粗壮,生机勃勃;最后即景抒怀,倾吐长隐山水,了却“山水一段情障”的平生夙愿。全文清新温雅,文笔秀美,意境幽远,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1560—1600)荆州府公安人,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1篇诗文► 0条名句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