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鸡再鸣,促主者炊,起而候饭。天明乃行,云气犹勃勃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余,有亭桥跨溪上,亭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牙之错如此。至是始行溪东,傍点苍后麓行。七里余,有数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至是始望西北峡山横裂,有山中披为隙,其南者,余所从来峡也;其北来者,下江嘴所来漾濞峡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合流而下顺宁之峡也。峡形虽遥分,而溪流之会合,尚深嵌西北峡中,此铺所见,犹止南来一溪而已。出铺北,东山余支垂而西突,路北逾之,遂并南来溪亦不可见,盖余支西尽之下,即两江会合处,而路不由之也。
西北行坡岭者四里,始有二小流自东北两峡出。既而盘曲西下,一涧自东北峡来者差大,有亭桥跨之,亭已半圮,是为亨水桥。盖苍山西下之水,此为最大,亦西南合于南北二水交会处。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水而已也。从桥西复西北逾一小岭,共一里,始与漾水遇。其水自漾濞来经此,即南与天生桥之水合,破西南山峡去,经顺宁泮山而下澜沧江。路溯其东岸行。其东山亦苍山之北支也,其西山乃罗均南下之脉,至此而迤逦西南,尽于顺宁之泮山。
北行五里,有村居夹而成巷,为金牛屯。出屯北,有小溪自东山出,架石梁其上,侧有石碑,拭而读之,乃罗近溪所题《石门桥诗》也。题言石门近在桥左,因矫首东望,忽云气迸坼,露出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出没,令人神跃。亟呼顾仆与寺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二里乃及。方欲强其还,而一僧旁伺,问之,即石门旁药师寺僧也。言门上有玉皇阁,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愿为居停主。乃东向从小路导余,五里,抵山下,过一村,即药师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严,坐余小阁上,摘蚕豆为饷。时犹上午,余欲登山,性严言,玉皇阁蹑峰而上十里余,且有二洞之胜,须明晨为竟日游,今无及也。盖性严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复去,且以匙钥置余侧。余时慕石门奇胜,餐饭,即扃其阁,东南望石门而趋,皆荒翳断塍,竟不择道也。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其顶两端如一,其根止容一水。盖本一山外屏,自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随路西出。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益东逼门下,丛篁竹林覆道。道分为二,一东蹑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扼流,分为二道。袭之而下,北则漫石腾空,作珠帘状而势甚雄;南则嵌槽倒隙,为悬溜形而势甚束。皆高二丈余,两旁石皆逼削,无能上也。乃复上就东岐蹑磴。已又分为二,一北上蹑坡,一南凌溪石。
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万斛之舟,高泛溪中,其根四面俱湍波潆激,独西北一径悬磴而上,下瞰即珠帘所从跃出之处,上眺则石门两崖劈云削翠,高骈逼凑,真奇观也。但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复上就北岐蹑磴。始犹藤箐蒙茸,既乃石崖耸突,半里,路穷,循崖南转,飞崖倒影,上逼双阙,下临绝壑,即石门之根也,虽猿攀鸟翥飞翔,不能度而入矣。久之,从旧路返药师寺。穷日之力,可并至玉皇阁,姑憩而草记,留为明日游。
二十一日鸡再鸣,促主者炊,起而候饭。天明乃行,云气犹勃勃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余,有亭桥跨溪上,亭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牙之错如此。至是始行溪东,傍点苍后麓行。七里余,有数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至是始望西北峡山横裂,有山中披为隙,其南者,余所从来峡也;其北来者,下江嘴所来漾濞峡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合流而下顺宁之峡也。峡形虽遥分,而溪流之会合,尚深嵌西北峡中,此铺所见,犹止南来一溪而已。出铺北,东山余支垂而西突,路北逾之,遂并南来溪亦不可见,盖余支西尽之下,即两江会合处,而路不由之也。
二十一日鸡叫两遍,催促主人做饭,起床等着吃饭。天明才动身,云气仍然很浓。向北仍行走在溪流西岸,三里多,有座亭桥跨在溪上,亭子已有一半倒塌,桥下溪水奔腾,十分湍急,这便是四十里桥。桥东有几家人紧靠在东面的山崖下,全是居留停宿的客店,此地反而是蒙化府的属地。原来桥西是赵州,此山的西边是蒙化,桥东也是蒙化,此山的东面是太和县,犬牙交错如此。到了这里才走在溪流的东岸,靠着点苍山后山的山麓前行。七里多,有数十家人背靠东山建了房,夹住道路成为巷道,这是合江铺。到这里才望见西北方山峡横裂,有山中间分为缝隙,那在南面的,是我从那里来的峡谷;那北边来的,是从下江嘴来漾滇的峡谷;那往西南下延而去的,是两条水流合流后下流到顺宁的峡谷。峡谷的形状虽然在远处就能分辨出,但溪流会合之处,还深嵌在西北方的峡谷中,在此铺所见到的,还只是南边来的一条溪水而已。走到铺北,东山的余脉向西下垂前突,路向北越过它,于是连同南边来的溪流也不可见了,原来余脉在西边的尽头处之下,就是两条江会合之处,可路不从那里走了。
西北行坡岭者四里,始有二小流自东北两峡出。既而盘曲西下,一涧自东北峡来者差大,有亭桥跨之,亭已半圮,是为亨水桥。盖苍山西下之水,此为最大,亦西南合于南北二水交会处。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水而已也。从桥西复西北逾一小岭,共一里,始与漾水遇。其水自漾濞来经此,即南与天生桥之水合,破西南山峡去,经顺宁泮山而下澜沧江。路溯其东岸行。其东山亦苍山之北支也,其西山乃罗均南下之脉,至此而迤逦西南,尽于顺宁之泮山。
往西北行走在山坡山岭间四里,才有两条小水流从东面和北面的两条峡谷中流出来。既而盘绕曲折地向西下走,一条从东北峡中来的山涧稍大些,有座亭桥跨在涧上,亭子已有一半坍塌,这是亨水桥。苍山向西下流的水流,这条最大,也是流往西南方在南、北两条江水交流处合流。这样一来,“合江”的名称,实际上是三条水流,不仅只是漾水、澳水而已了。从桥西头再向西北翻过一座小岭,共走一里,开始与漾水相遇。这条江水从漾溟前来流经此地,立即向南流与天生桥的水合流,冲破西南的山峡流去,流经顺宁府的浮山后流下澜沧江。路溯漾水的东岸延伸。它的东山也是苍山往北的支脉,它的西山是罗均山南下的山脉,到此地后透渔延向西南,在顺宁府的浮山到了尽头。
北行五里,有村居夹而成巷,为金牛屯。出屯北,有小溪自东山出,架石梁其上,侧有石碑,拭而读之,乃罗近溪所题《石门桥诗》也。题言石门近在桥左,因矫首东望,忽云气迸坼,露出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出没,令人神跃。亟呼顾仆与寺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二里乃及。方欲强其还,而一僧旁伺,问之,即石门旁药师寺僧也。言门上有玉皇阁,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愿为居停主。乃东向从小路导余,五里,抵山下,过一村,即药师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严,坐余小阁上,摘蚕豆为饷。时犹上午,余欲登山,性严言,玉皇阁蹑峰而上十里余,且有二洞之胜,须明晨为竟日游,今无及也。盖性严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复去,且以匙钥置余侧。余时慕石门奇胜,餐饭,即扃其阁,东南望石门而趋,皆荒翳断塍,竟不择道也。
往北行五里,有村庄居屋夹成巷道,是金牛屯。出来到屯北,有条小溪从东山流出来,架有石桥在溪上,侧边有块石碑,擦拭后读了碑文,是罗近溪所题石门桥的诗句。题诗说到石门近在桥的左边,因而抬头向东望,忽然云气迸裂开,露出两片青色的芙蓉,插入天空,拔地而起,成双并立,相对耸峙,门以内高大的山峦层层叠叠,互相映衬,云影出没其中,令人神思腾跃。急忙招呼顾仆与寺中的僧人,但二人已在前边,远远地追赶他们,二里后才赶上。正想强迫他们返回去,而一个僧人在旁边观望,问过他,就是石门旁药师寺中的和尚了。说起石门上有个玉皇阁,另有两个山洞明亮宽敞可以居住,欣然愿意作我们停宿的主人。于是向东从小路为我领路,五里,抵达山下,走过一个村庄,就到药师寺了。于是停宿在寺中。这个僧人法名叫性严,请我坐在小阁上,摘来蚕豆做饭吃。此时还是上午,我想登山,性严说,玉皇阁要登山峰上走十里多路,况且有两个山洞的胜景,必须明天早晨去游一整天,今天来不及了。原来性严在山中的事未办完,送我返回寺中后,就又离开了,并且把钥匙放在我身旁。我此时向往石门的奇妙胜景,吃完饭立即锁上他的阁子,向东南望着石门赶去,全是荒草蔽野,田埂残断,竟然顾不上选择道路了。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其顶两端如一,其根止容一水。盖本一山外屏,自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随路西出。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益东逼门下,丛篁竹林覆道。道分为二,一东蹑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扼流,分为二道。袭之而下,北则漫石腾空,作珠帘状而势甚雄;南则嵌槽倒隙,为悬溜形而势甚束。皆高二丈余,两旁石皆逼削,无能上也。乃复上就东岐蹑磴。已又分为二,一北上蹑坡,一南凌溪石。
二里,见到一条大溪从石门流出来,溪北岸无路进去,就下到溪中;溪中有许多巨石,多奔泻的急流,也无路进去。只是望见石门近在咫尺之间,上下紧逼束拢,两面陡削,高有万初,相距不超过两丈,它的顶上两端如同一体,它的根部只容得下一条溪水。大概本来一座山崖屏风样矗立,从山脊上当中一刀笔直剖开形成了这座山,所以既难以从陆地上上登,又无法从溪中逆水而上。徘徊了很久,只得渡到溪南,反向顺着路往西出来。很久之后找到一条向东去的小径,再沿着它进去,将到门下时,又渡到溪北。溪水中有绑着的木头架在巨石上以便渡过,心知这条道有不少行人,大喜过望。再往东逼近石门下,成丛的竹林覆盖着道路。路分为两条,一条向东伸向坡上的石瞪,一条往南下到溪口。于是先向下走近溪边,就见溪水正正地从石门中跃出来,有块巨石挡在门口扼住流水,分成两条水道。水沿着水道下流,北边的则漫过岩石腾入空中,作出珠帘的形状,但气势却非常雄伟;南边的则嵌入槽中从缝隙中倒下来,呈现出悬垂迅急的流水的样子,但水势十分紧束。高处都是两丈多,两旁的石崖都很狭窄峻削,不能上登。只好再向上走上东边的岔道登石瞪。不久路又分成商条,一条往北伸向山坡,一条向南伸往到溪边的巨石上。
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万斛之舟,高泛溪中,其根四面俱湍波潆激,独西北一径悬磴而上,下瞰即珠帘所从跃出之处,上眺则石门两崖劈云削翠,高骈逼凑,真奇观也。但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复上就北岐蹑磴。始犹藤箐蒙茸,既乃石崖耸突,半里,路穷,循崖南转,飞崖倒影,上逼双阙,下临绝壑,即石门之根也,虽猿攀鸟翥飞翔,不能度而入矣。久之,从旧路返药师寺。穷日之力,可并至玉皇阁,姑憩而草记,留为明日游。
于是先走近溪边登上巨石,这块岩石大得好像是能装万石的大船,高高漂浮在溪中,它的根部四面全是湍急的波涛潦徊激荡,唯独西北一面一条小径悬着石瞪通上来,往下俯瞰就是珠帘从这里跳出去的地方,向上远眺就见石门两面的石崖劈开云天,如翠色刀削成,双双高耸,逼窄紧凑,真是奇观呀!但是,石门以内就见岩石崩裂,水流腾涌,路断不通,只得再次向上走上北边的岔道登石瞪。开始时还是藤枝竹丛蒙蒙茸茸的,既而石崖突立高耸,半里,路断了,沿着石崖往南转,山崖飞空,石影倒立,上方双阀紧逼过来,下边面临绝壑,这就是石门的根部了,纵然是会攀登的猿猴能飞的鸟类,也是不能穿越进去。很久,从原路返回药师寺。终日的力量,可以一并到达玉皇阁,姑且暂作休息草记日记,留待明天去游。
二十一日鸡再鸣,促主者炊¹,起而候饭。天明乃行,云气犹勃勃²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余,有亭桥跨溪上,亭已半圮,水沸桥下甚急,是为四十里桥,桥东有数家倚东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为蒙化属。盖桥西为赵州,其山之西为蒙化,桥东亦为蒙化,其山之东为太和,犬牙之错如此。至是始行溪东,傍点苍后麓(lù)³行。七里余,有数十家倚东山而庐,夹路成巷,是为合江铺。至是始望西北峡山横裂,有山中披为隙,其南者,余所从来峡也;其北来者,下江嘴所来漾濞(bì)峡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合流而下顺宁之峡也。峡形虽遥分,而溪流之会合,尚深嵌西北峡中,此铺所见,犹止南来一溪而已。出铺北,东山余支垂而西突,路北逾之,遂并南来溪亦不可见,盖余支西尽之下,即两江会合处,而路不由之也。
¹炊:烧火做饭。²勃勃:烟气上升貌。³麓:山脚下。
西北行坡岭者四里,始有二小流自东北两峡出。既而盘曲西下,一涧自东北峡来者差大,有亭桥跨之,亭已半圮,是为亨水桥。盖苍山西下之水,此为最大,亦西南合于南北二水交会处。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水而已也。从桥西复西北逾一小岭,共一里,始与漾水遇。其水自漾濞来经此,即南与天生桥之水合,破西南山峡去,经顺宁泮山而下澜沧江。路溯(sù)¹其东岸行。其东山亦苍山之北支也,其西山乃罗均南下之脉,至此而迤逦西南,尽于顺宁之泮山。
¹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北行五里,有村居夹而成巷,为金牛屯。出屯北,有小溪自东山出,架石梁其上,侧有石碑,拭(shì)¹而读之,乃罗近溪所题《石门桥诗》也。题言石门近在桥左,因矫首东望,忽云气迸坼,露出青芙蓉两片,插天拔地,骈立对峙,其内崇峦叠映,云影出没,令人神跃。亟呼顾仆与寺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二里乃及。方欲强其还,而一僧旁伺,问之,即石门旁药师寺僧也。言门上有玉皇阁,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愿为居停主。乃东向从小路导余,五里,抵山下,过一村,即药师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严,坐余小阁上,摘蚕豆为饷。时犹上午,余欲登山,性严言,玉皇阁蹑峰而上十里余,且有二洞之胜,须明晨为竟日游,今无及也。盖性严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复去,且以匙钥置余侧。余时慕石门奇胜,餐饭,即扃其阁,东南望石门而趋,皆荒翳断塍,竟不择道也。
¹拭:揩擦。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其顶两端如一,其根止容一水。盖本一山外屏,自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随路西出。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益东逼门下,丛篁竹林覆道。道分为二,一东蹑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扼流,分为二道。袭之而下,北则漫石腾空,作珠帘状而势甚雄;南则嵌槽倒隙,为悬溜形而势甚束。皆高二丈余,两旁石皆逼削,无能上也。乃复上就东岐蹑磴。已又分为二,一北上蹑坡,一南凌溪石。
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万斛之舟,高泛溪中,其根四面俱湍波潆(yíng)¹激,独西北一径悬磴而上,下瞰即珠帘所从跃出之处,上眺则石门两崖劈云削翠,高骈逼凑,真奇观也。但门以内则石崩水涌,路绝不通,乃复上就北岐蹑磴。始犹藤箐蒙茸,既乃石崖耸突,半里,路穷,循崖南转,飞崖倒影,上逼双阙,下临绝壑,即石门之根也,虽猿攀鸟翥飞翔,不能度而入矣。久之,从旧路返药师寺。穷日之力,可并至玉皇阁,姑憩而草记,留为明日游。
¹潆:水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二十一日鸡叫两遍,催促主人做饭,起床等着吃饭。天明才动身,云气仍然很浓。向北仍行走在溪流西岸,三里多,有座亭桥跨在溪上,亭子已有一半倒塌,桥下溪水奔腾,十分湍急,这便是四十里桥。桥东有几家人紧靠在东面的山崖下,全是居留停宿的客店,此地反而是蒙化府的属地。原来桥西是赵州,此山的西边是蒙化,桥东也是蒙化,此山的东面是太和县,犬牙交错如此。到了这里才走在溪流的东岸,靠着点苍山后山的山麓前行。七里多,有数十家人背靠东山建了房,夹住道路成为巷道,这是合江铺。到这里才望见西北方山峡横裂,有山中间分为缝隙,那在南面的,是我从那里来的峡谷;那北边来的,是从下江嘴来漾滇的峡谷;那往西南下延而去的,是两条水流合流后下流到顺宁的峡谷。峡谷的形状虽然在远处就能分辨出,但溪流会合之处,还深嵌在西北方的峡谷中,在此铺所见到的,还只是南边来的一条溪水而已。走到铺北,东山的余脉向西下垂前突,路向北越过它,于是连同南边来的溪流也不可见了,原来余脉在西边的尽头处之下,就是两条江会合之处,可路不从那里走了。
往西北行走在山坡山岭间四里,才有两条小水流从东面和北面的两条峡谷中流出来。既而盘绕曲折地向西下走,一条从东北峡中来的山涧稍大些,有座亭桥跨在涧上,亭子已有一半坍塌,这是亨水桥。苍山向西下流的水流,这条最大,也是流往西南方在南、北两条江水交流处合流。这样一来,“合江”的名称,实际上是三条水流,不仅只是漾水、澳水而已了。从桥西头再向西北翻过一座小岭,共走一里,开始与漾水相遇。这条江水从漾溟前来流经此地,立即向南流与天生桥的水合流,冲破西南的山峡流去,流经顺宁府的浮山后流下澜沧江。路溯漾水的东岸延伸。它的东山也是苍山往北的支脉,它的西山是罗均山南下的山脉,到此地后透渔延向西南,在顺宁府的浮山到了尽头。
往北行五里,有村庄居屋夹成巷道,是金牛屯。出来到屯北,有条小溪从东山流出来,架有石桥在溪上,侧边有块石碑,擦拭后读了碑文,是罗近溪所题石门桥的诗句。题诗说到石门近在桥的左边,因而抬头向东望,忽然云气迸裂开,露出两片青色的芙蓉,插入天空,拔地而起,成双并立,相对耸峙,门以内高大的山峦层层叠叠,互相映衬,云影出没其中,令人神思腾跃。急忙招呼顾仆与寺中的僧人,但二人已在前边,远远地追赶他们,二里后才赶上。正想强迫他们返回去,而一个僧人在旁边观望,问过他,就是石门旁药师寺中的和尚了。说起石门上有个玉皇阁,另有两个山洞明亮宽敞可以居住,欣然愿意作我们停宿的主人。于是向东从小路为我领路,五里,抵达山下,走过一个村庄,就到药师寺了。于是停宿在寺中。这个僧人法名叫性严,请我坐在小阁上,摘来蚕豆做饭吃。此时还是上午,我想登山,性严说,玉皇阁要登山峰上走十里多路,况且有两个山洞的胜景,必须明天早晨去游一整天,今天来不及了。原来性严在山中的事未办完,送我返回寺中后,就又离开了,并且把钥匙放在我身旁。我此时向往石门的奇妙胜景,吃完饭立即锁上他的阁子,向东南望着石门赶去,全是荒草蔽野,田埂残断,竟然顾不上选择道路了。
二里,见到一条大溪从石门流出来,溪北岸无路进去,就下到溪中;溪中有许多巨石,多奔泻的急流,也无路进去。只是望见石门近在咫尺之间,上下紧逼束拢,两面陡削,高有万初,相距不超过两丈,它的顶上两端如同一体,它的根部只容得下一条溪水。大概本来一座山崖屏风样矗立,从山脊上当中一刀笔直剖开形成了这座山,所以既难以从陆地上上登,又无法从溪中逆水而上。徘徊了很久,只得渡到溪南,反向顺着路往西出来。很久之后找到一条向东去的小径,再沿着它进去,将到门下时,又渡到溪北。溪水中有绑着的木头架在巨石上以便渡过,心知这条道有不少行人,大喜过望。再往东逼近石门下,成丛的竹林覆盖着道路。路分为两条,一条向东伸向坡上的石瞪,一条往南下到溪口。于是先向下走近溪边,就见溪水正正地从石门中跃出来,有块巨石挡在门口扼住流水,分成两条水道。水沿着水道下流,北边的则漫过岩石腾入空中,作出珠帘的形状,但气势却非常雄伟;南边的则嵌入槽中从缝隙中倒下来,呈现出悬垂迅急的流水的样子,但水势十分紧束。高处都是两丈多,两旁的石崖都很狭窄峻削,不能上登。只好再向上走上东边的岔道登石瞪。不久路又分成商条,一条往北伸向山坡,一条向南伸往到溪边的巨石上。
于是先走近溪边登上巨石,这块岩石大得好像是能装万石的大船,高高漂浮在溪中,它的根部四面全是湍急的波涛潦徊激荡,唯独西北一面一条小径悬着石瞪通上来,往下俯瞰就是珠帘从这里跳出去的地方,向上远眺就见石门两面的石崖劈开云天,如翠色刀削成,双双高耸,逼窄紧凑,真是奇观呀!但是,石门以内就见岩石崩裂,水流腾涌,路断不通,只得再次向上走上北边的岔道登石瞪。开始时还是藤枝竹丛蒙蒙茸茸的,既而石崖突立高耸,半里,路断了,沿着石崖往南转,山崖飞空,石影倒立,上方双阀紧逼过来,下边面临绝壑,这就是石门的根部了,纵然是会攀登的猿猴能飞的鸟类,也是不能穿越进去。很久,从原路返回药师寺。终日的力量,可以一并到达玉皇阁,姑且暂作休息草记日记,留待明天去游。
注释
炊:烧火做饭。
勃勃:烟气上升貌。
麓:山脚下。
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拭:揩擦。
潆:水流。>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 2篇诗文► 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