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
心惙怛兮伤悴,忘菲菲兮升降。
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
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
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傥云暏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
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
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
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
离开故土远行他乡,将赴东南寻求栖身。

心惙怛兮伤悴,兮菲菲兮升降。
内心惨痛感到忧伤,心情起伏翻腾不停。

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
想乘车策马、恣纵远骋,憎恨世俗构作谗言。

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竞相任用奸邪、抛弃正直,时人都争先恐后阿谀进谗。

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
我本无惭愧独立于世,希望他乡能崇尚才德。

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姑且逍遥,遨游快乐,追随仲尼足迹周游四方。

傥云暏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
倘若见到使我高兴的地方,我就抛掉车马,登上舟船。

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
前往延陵拜访季札,去到海边寻找鲁连。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
虽不能目睹他们的光彩,希望其神灵与我同美。

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想念春末时节万花繁盛,麦首吐芽刚刚抽穗。

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
悲叹盛明的时代非常遥远,伤悼芳香日益转臭。

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悲叹我心不能实现,长期郁结,哪有尽头?

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谗言众多对我诽谤,感叹恐惧,谁人能留?

参考资料

  • 1、曹道衡选注,两汉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01月第1版,第186页
  • 2、许嘉璐等·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

逝旧邦兮遐(xiá)¹征,将遥集²兮东南。
¹遐:远。²集:停留。

心惙(chuò)(dá)¹兮伤悴(cuì)²,忘菲菲兮升降。
¹惙怛:忧伤的样子。²伤悴:悲愁。

欲乘策兮纵迈¹,疾吾俗兮作谗(chán)
¹迈:远行。

竞举¹²兮措³,咸先佞(nìng)兮唌(yán)唌。
¹举:选拔,任用。²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³措:废置,罢黜。⁴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⁵唌:谗言急切的样子。

固靡(mǐ)惭兮独建,冀(jì)¹异州²兮尚贤。
¹冀:希望,期望。²异州:指吴地。

聊逍遥兮遨(áo)嬉,缵(zuǎn)¹仲尼²兮周流。
¹缵:继。²仲尼: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tǎng)¹云暏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
¹傥:同“倘”。倘若,倘使。

过季札(zhá)¹兮延陵²,求鲁连³兮海隅(yú)
¹季札:春秋时代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传为避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下。²延陵:季札的封地。³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名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⁴海隅:鲁仲连晚年归隐于齐鲁一带的海滨。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

惟季春兮华阜(fù)¹,麦含英兮方秀。
¹阜:丰富。

哀茂¹时兮逾(yú)²,愍(mǐn)³芳香兮日臭。
¹茂:盛大。²迈:时光流逝。³愍:怜悯,哀怜。

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口嚣嚣兮余讪(shàn)¹,嗟(jiē)(kuāng)²恇兮谁留。
¹讪:诽毁。²恇:害怕,惊恐,恐惧。

参考资料

  • 1、曹道衡选注,两汉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01月第1版,第186页
  • 2、许嘉璐等·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

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
心惙怛兮伤悴,忘菲菲兮升降。
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
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
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
聊逍遥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
傥云暏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
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
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
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
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
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
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梁鸿和妻子曾隐居在霸陵山中.由于他作《五噫歌》招致皇帝的不满,于是改姓运期,名耀,字侯光,和妻又避居到齐鲁一带,后来又将去吴,这首诗就是将行时所作的。

  全诗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说诗人欲离开居住多年的旧邦,去遥远的东南吴地的原因及心情。由于这旧邦政治昏暗,邪佞小人得到升迁提拔,而正直之士却得到疏远、放逐。在这种污浊的风气之中,诗人保持自己高洁的品德,特立独行,问心无愧。他想到东南吴地去,希望异州之人贵尚贤德,自己能够得到重用,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到这些,诗人的内心是忧伤愤懑的,情绪是忐忑动荡的。这一段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丑陋的现实。

  第二段是说诗人要逍遥自在地遨游,学孔子周游列国,寻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慕季札、鲁仲连那样的人。这一段写了诗人的理想追求。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多次推让君位,不慕富贵。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善用计谋,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义不帝秦,功成不受禄。虽然季札、鲁仲连都是古人,看不到他们的仪容风采了,但自己还是希望与其神灵同美。

  第三段写了诗人悲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大自然已届春暮,花树萧森,麦苗含秀,想到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已经消逝,香草衰败,报国无门,报恨无穷。这一段是诉说贤人志士被压抑的苦闷。

  从《适吴诗》这三部分的构成来看,梁鸿是继承了《离骚》的“忠怨之辞”与“比兴之义”。全诗鲜明地体现了批判丑陋现实的抗争精神,坚守自己的美政理想。鲁迅指出:屈原以后有不少人“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缀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而未悔’之慨失矣。”(《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而梁鸿却不是这样,有抨击昏暗政治的切激之辞,有被谗遭逐的牢愁之思,有景慕先贤的理想追求,这就是《适吴诗》高出其它辞赋的地方。

  诗人在五言诗“上三下二”结构的句子中加一个“兮”字,变成“一、三、二”的节拍,造成舒缓整齐的韵律,使每一句诗中的词语奇偶相配、节奏鲜明。有的就是对偶句:“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和“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韵律很美。

  《适吴诗》是介于辞赋和五言诗之间的过渡性作品。刘勰认为“赋萌于骚”(《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大赋善铺陈事物,拙于抒情。由大赋又蜕化出善于抒情的小赋。《适吴诗》在描写浓愁莫解、积恨难遣方面很像离骚,很多词汇就直接来自离骚。但在句式方面不像《离骚》那样长短错杂,而是每句整齐的五言加一个“兮”字,典型地反映了文人五言诗正逐步走向成熟,尚未完全摆脱辞赋影响的痕迹。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97页
  • 2、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
收藏
复制
朗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离开故土远行他乡,将赴东南寻求栖身。
内心惨痛感到忧伤,心情起伏翻腾不停。
想乘车策马、恣纵远骋,憎恨世俗构作谗言。
竞相任用奸邪、抛弃正直,时人都争先恐后阿谀进谗。
我本无惭愧独立于世,希望他乡能崇尚才德。
姑且逍遥,遨游快乐,追随仲尼足迹周游四方。
倘若见到使我高兴的地方,我就抛掉车马,登上舟船。
前往延陵拜访季札,去到海边寻找鲁连。
虽不能目睹他们的光彩,希望其神灵与我同美。
想念春末时节万花繁盛,麦首吐芽刚刚抽穗。
悲叹盛明的时代非常遥远,伤悼芳香日益转臭。
悲叹我心不能实现,长期郁结,哪有尽头?
谗言众多对我诽谤,感叹恐惧,谁人能留?

注释
遐:远。
集:停留。
惙怛:忧伤的样子。
伤悴:悲愁。
迈:远行。
举:选拔,任用。
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
竞举枉兮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措: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唌:谗言急切的样子。
冀:希望,期望。
异州:指吴地。
缵:继。
仲尼: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傥:同“倘”。指洒脱不拘,不拘于俗。
季札:春秋时代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传为避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下。
延陵:季札的封地。
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名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
海隅:鲁仲连晚年归隐于齐鲁一带的海滨。
阜:丰富。
茂:盛大。
迈:时光流逝。
愍:怜悯,哀怜。
讪:诽毁。
恇:害怕,惊恐,恐惧。>

参考资料

  • 1、曹道衡选注,两汉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01月第1版,第186页
  • 2、许嘉璐等·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梁鸿和妻子曾隐居在霸陵山中.由于他作《五噫歌》招致皇帝的不满,于是改姓运期,名耀,字侯光,和妻又避居到齐鲁一带,后来又将去吴,这首诗就是将行时所作的。

参考资料

  • 1、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上),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97页
展开阅读全文

赏析

  而诗共分为《段。第一段是说诗人欲离开居心多年的旧邦,去遥远的东南吴地的原因及心情。由于这旧邦政治昏暗,邪佞小人得到升迁提拔,而正直之士却得到疏远、放逐。在这种污浊的风气之中,诗人保持自己高洁的第德,特立独行,问心无愧。他想到东南吴地去,希望异州之人贵尚贤德,自己能够得到重用,以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到这些,诗人的内心是忧伤愤懑的,情绪是忐忑动荡的。这一段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丑陋的现实。

  第二段是说诗人要逍遥自在地遨游,学孔子周游列森,寻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慕季札、鲁仲连那样的人。这一段写了诗人的理想追求。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诸樊的弟弟,多次推让君位,不慕富贵。鲁仲连是战森时期的齐森人,善用计谋,常周游列森,排难解纷,义不帝秦,功成不受禄。虽然季札、鲁仲连都是古人,看不到他们的仪容风采了,但自己还是希望与其神灵同美。

  第《段写了诗人悲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大自然已届春暮,花树萧森,麦苗含秀,想到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已经消逝,香草衰败,报森无门,报恨无穷。这一段是诉说贤人志士被压抑的苦闷。

  从《适吴诗》这《部分的构成来看,>梁鸿是继承了《离骚》的“忠怨之辞”与“比兴之义”。而诗鲜明地体现了批判丑陋现实的抗争精神,坚守自己的美政理想。鲁迅指出:>屈原以后有不少人“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缀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而未悔’之慨失矣。”(《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而梁鸿却不是这样,有抨击昏暗政治的切激之辞,有被谗遭逐的牢愁之思,有景慕先贤的理想追求,这就是《适吴诗》高出其它辞赋的地方。

  诗人在五言诗“上《下二”结构的句子中加一个“兮”字,变成“一、《、二”的节拍,造成舒缓整齐的韵律,使每一句诗中的词语奇偶相配、节奏鲜明。有的就是对偶句:“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和“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韵律很美。

  《适吴诗》是介于辞赋和五言诗之间的过渡性作第。>刘勰认为“赋萌于骚”(《文心雕龙·诠赋》: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字于楚辞也)。大赋善铺陈事物,拙于抒情。由大赋又蜕化出善于抒情的小赋。《适吴诗》在描写浓愁莫解、积恨难遣方面很像离骚,很多词汇就直接来自离骚。但在句式方面不像《离骚》那样长短错杂,而是每句整齐的五言加一个“兮”字,典型地反映了文人五言诗正逐步走向成熟,尚未完而摆脱辞赋影响的痕迹。>

参考资料

  • 1、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简析

  《适吴诗》是一首六言诗,为介于辞赋和五言诗之间的过渡性作品。该诗有力地批判了当时丑陋的政治现实,诉说了贤才志士被压抑的苦闷。全文与《楚辞》中的六字句相类,因每句都使用“兮”字,故可以骚体视之。全诗铺陈排叙,韵律优美;其气势恢宏,格调苍劲,颇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1] 。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学毕,牧豕上林苑,误遗火延及他舍。鸿悉以豕偿舍主,不足,复为佣以偿。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妻以女,鸿尽谢绝。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 。章帝(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终于吴。 ► 2篇诗文► 0条名句

相关诗文